搜索到890 篇“ 上新世 “的相关文章
三亚崖州湾海域上新世 以来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2024年 地质环境的稳定是支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三亚崖州湾海域地层地震相和沉积相进行研究,对该地区的演化过程及未来演化趋势具有科学意义。根据二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将崖州湾海域地层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A、SQB、SQC。在SQA和SQB层序内部以最大海侵面为界划分了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C层序还未发育完全,只存在海侵体系域。在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反射地震相、下凹状地震相和前积反射地震相3种地震相类型。根据地震相展布特征,认为崖州湾海域沉积地层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海及浅海3种沉积相类型。上新世 以来随着海平面的升降、气候变化及受其影响的物源供给水平变化,研究区由浅海相过渡到三角洲相,最后到现在的滨海相。 崔浩楠 吴能友 谈明轩 黄诚 龙军桥 颜历 胡旋 邢子浩 邢景峰 郭泽俊 李央关键词:上新世 地震层序 地震相 青藏高原东南缘昭通盆地晚中新世到上新世 古环境演化过程 2024年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区域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和环境演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虽然针对云南区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的研究,但是晚中新世到上新世 云南区域湿度变化的记录仅为碳同位素和孢粉记录,且分辨率较低。因此,该区域缺乏晚中新世到上新世 连续的高分辨率古湿度变化记录。本研究主要基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盆地内晚中新世到上新世 的沉积物岩心,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的测试分析,综合沉积序列、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表明:昭通盆地在8.8~6.2 Ma以沼泽亚相沉积环境为主;在6.2~2.8 Ma以浅湖亚相沉积环境为主;在2.8~2.6 Ma以湖滨亚相沉积环境为主。昭通盆地沉积物粒度参数记录的晚中新世到上新世 云南区域呈现干旱化的趋势。结合前期该钻孔黏土矿物和化学风化的相关成果,认为晚中新世到上新世 南亚季风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并主要受控于全球变冷和全球CO_(2)浓度降低的影响。 李佩 张春霞 罗浩 刘志成 高战武关键词:晚中新世 上新世 古环境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中中新世—早上新世 黏土矿物及其古气候意义 2024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 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西沟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组成,其中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为59.3%;蒙脱石次之,平均为18.2%,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0.2%。根据剖面中黏土矿物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循化盆地西沟剖面的沉积速率、孢粉记录、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沉积岩地球化学比值,并与深海氧同位素值(δ^(18)O)变化曲线对比,将循化盆地14.6~5.0 Ma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4.6~12.7 Ma,气候干冷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展引发的全球性降温事件有关;12.7~8.0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期,可能与循化盆地周围山体隆升有关,即积石山在~12.7 Ma隆升至临界高度,成为西风带输送水汽的地形屏障,使得循化盆地内的降水增强;8.0~5.0 Ma,气候再次转向干冷期,该阶段气候的干旱化对应于青藏高原在8 Ma左右的快速隆升,高原进一步的隆升阻碍东亚季风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向内陆的输送,从而引起区域干旱化。 胡飞 殷科 姬凯鹏 刘钊 肖唐付 黄蔚 何翔 骆满生 张克信关键词:黏土矿物 干旱化 全球变冷 山东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 以来(6.8~0.004 Ma)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 2024年 【研究目的】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保存着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本文的目的是重建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 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关系。【研究方法】拟通过对HLL01钻孔的孢粉、淡水藻类、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分析,恢复和重建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晚上新世 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研究结果】(1)在晚上新世 —早更新世阶段(约6.8~1.6 Ma),大量的陆生草本花粉(75.13%)指示研究区的植物群落主要以藜科、蒿属及禾本科为主的草原植被,气候温暖偏干。(2)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阶段(约1.6~0.6 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开始由草原向森林草原类型过渡;急剧增加的淡水藻类,则指示研究区可能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形成较大规模的湖泊;降水量增加,气候变得湿润。(3)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阶段(约0.6~0.004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已经变成森林草原植被。淡水藻类含量略有降低,指示研究区的河流注入量开始减少,湖泊面积也开始萎缩。同时,海相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衬等海相化石记录,指示研究区在该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大规模海侵事件。【结论】莱州湾晚上新世 以来发生了3次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事件。 郝秀东 劳月英 欧阳绪红 姜兴钰 王福 田立柱 施佩歆 陈永胜 王宏 李建芬 商志文关键词: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环境演变 晚上新世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 -更新世过渡时期野火与植被和气候变化 2024年 上新世 -更新世过渡时期是地球气候由相对温暖的上新世 向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模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气候和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野火作为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扰动因子,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演变,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泥河湾盆地NHA钻孔(175.2~106.0 m段)上新世 -更新世过渡时期(2.89~1.78 Ma)333个沉积物样品的炭屑分析,并结合孢粉分析结果,揭示了泥河湾盆地上新世 -更新世过渡时期野火活动历史,探讨了研究段内泥河湾盆地野火活动对区域气候、植被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野火强度与火频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泥河湾盆地上新世 -更新世过渡时期野火强度总体可以分为1个火强度较大的时期(2.74~2.32 Ma)和2个火强度较小的时期(2.89~2.74 Ma和2.32~1.78 Ma);2)炭屑总浓度以及>125μm粗粒炭屑浓度均表现出显著的41 ka斜率周期,表明泥河湾盆地野火活动强度受高纬冰量驱动影响显著;3)可燃生物量是影响野火强度的最主要因素,而植被类型对野火强度的影响较小;4)火强度与火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同步,表现为强度大-频率高、强度大-频率低以及强度小-频率高的3种模式;5)2.60~2.14 Ma是研究段泥河湾盆地野火活动最强的时期,表现为火强度大-频率高,该时期泥河湾盆地受全球气候变冷影响,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生物量较大,气候波动频繁,野火活动强;6)强度大-频率高的火活动模式通常出现在气候转型期或古地磁漂移事件期间,在2.60~2.56 Ma、2.15~2.14 Ma以及1.82~1.78 Ma出现的火强度和火频率峰值分别对应于Matuyama/Gauss古地磁倒转时期、Reunion正极性漂移事件以及Olduvai正极性漂移事件中后期,可能与古地磁倒转引起的气候波动变化导致泥河湾盆地野火活动增强有关。 张振 赵永杰 刘超飞 丁国强 李月丛关键词:泥河湾盆地 火强度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存在上新世 洞穴堆积吗? 2024年 中国南方地区一般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是现代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东洋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喀斯特地形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根据我国新近纪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东洋界和古北界在我国南北分治的动物地理区系格局在中新世晚期就已经初步形成。然而,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事实就是,我国古北界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从晚中新世到更新世基本是连续演替的,而东洋界的化石记录在整个上新世 期间都是空白。 张颖奇 潘越关键词:哺乳动物化石 化石记录 晚中新世 喀斯特地形 古北界 洞穴堆积 上新世 数值模拟揭示气候周期空间差异的机理2023年 上新世 (5.33~2.58 Ma)是距今最近的大气CO_(2)浓度超过400 ppmv的暖期,是理解未来气候变化的地质历史相似型.地质记录显示,上新世 气候主要响应地球倾角和岁差变化,比如深海氧同位素和高纬陆相记录表现出强的倾角周期(41 ka),低纬和地中海地区的粉尘和花粉记录以岁差周期(21 ka)为主.然而,这些气候周期空间差异的机制尚不清楚.我们使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HadCM3,开展了轨道参数极值实验.结果表明:(1)倾角变化主要对高纬温度影响显著(>5℃),很好地解释了高纬记录和受高纬冰量调节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41 ka周期;(2)岁差变化主要影响低纬降水(>2 mm d-1),很好地解释了低纬和地中海地区与季风活动相关的21 ka气候周期. 黄晓芳 杨石岭 Alan Haywood Julia Tindall 姜大膀 王永达 孙敏敏 张师豪 丁仲礼关键词:气候周期 地中海地区 上新世 地质记录 高纬 上新世 以来南极底层水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的潜在联系2023年 2004年上映了福克斯公司制作的科幻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主要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大洋环流异动、地球重新来到冰河纪的故事.近年来不断有证据表明,大洋环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已经进入了一个显著变弱的阶段[1].预测这种环流减弱是否如“后天”猜测的那般,需要对过去大洋环流的变化进行重建. 易亮 谭亮成 姚会强 邓成龙关键词:大洋环流 全球气候 上新世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科幻片 上新世 以来北京平原NBT1孔记录的地层沉积及构造指示被引量:1 2023年 磁性地层学结合宇宙成因核素、AMS14C测年为晚新生代可靠的长序地质年代框架建立提供了有效快捷手段。在北京平原东南部钻取的NBT1全取芯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400 m钻孔335块样品识别出10个正极性和9个负极性时段,记录了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高斯(Gauss)、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时,孔底进入到4.2 Ma的Gilbert负极性时。以岩性组合、26Al/10Be、AMS14C年代学为基础,结合测井沉积相分析,判断钻孔上新世 晚期地层底界位于319.60 m,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底界分别位于214.80 m、70.60 m、59.25 m。在上新世 约4.2~3.5 Ma发育了6期明显的冲洪积扇的快速沉积过程,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曲流河沉积体系为主,中更新世以湖沼沉积为主,夹分支河道沉积,沉积厚度相对较薄,晚更新世以分支河道-湖沼沉积为主,其顶部末次盛冰期浊黄橙色硬质黏土发育。钻孔包含了3个沉积速率较高(>150 m/Ma)的时期,分别为3.58~3.33 Ma、1.945~1.778 Ma和0.126~0.010 Ma,与上新世 以来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及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构造活化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揭示了华北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具有一定响应。 赵勇 李瑞杰 杨誉博 王纯君 杨吉龙 王强 李莉关键词:磁性地层 上新世 冲洪积扇 北京平原 上新世 暖期和未来增暖背景下亚非夏季风降水变化的模拟对比研究2023年 亚非夏季风降水对当地农业、水资源管理、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等均有广泛影响,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上新世 模式比较计划(PlioMIP2)的15个上新世 暖期模式模拟数据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31个高排放情景SSP5-8.5模式模拟数据,对比分析了上新世 暖期和未来增暖背景下亚非夏季风降水变化特征的差异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在这两类气候增暖背景下,亚非夏季风降水都呈增加的趋势,然而对应于全球平均1℃升温,季风降水在上新世 暖期的强度增幅(0.24 mm/day/℃)明显大于其在未来增暖情景的强度增幅(0.17 mm/day/℃),前者降水异常值约为后者的1.4倍。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对应于全球平均1℃升温,上新世 暖期中高纬增温幅度显著强于未来增暖情景,而低纬度较小。上新世 暖期低纬和北半球中高纬度之间的经向温度梯度减弱幅度更大,有利于亚非夏季风环流显著增强,从而导致亚非夏季风降水强度显著强于未来增暖时期。本研究表明,气候增暖背景下低纬与中高纬度之间的经向温度梯度变化对亚非夏季风具有显著影响,准确衡量暖期南-北半球间经向温度梯度的变化对预估区域季风和水循环变化至关重要。 韩子轩 曲姝霖 方恒 苏涛 李根 封国林
相关作者
朱大岗 作品数:212 被引量:1,206 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札达盆地 西藏纳木错 青藏高原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 西藏札达盆地 韩建恩 作品数:118 被引量:470 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札达盆地 青藏高原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 西藏札达盆地 早更新世 余佳 作品数:108 被引量:445 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札达盆地 青藏高原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 西藏札达盆地 早更新世 孟宪刚 作品数:174 被引量:902 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札达盆地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 青藏高原 西藏札达盆地 早更新世 邵兆刚 作品数:187 被引量:1,001 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主题:札达盆地 青藏高原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 西藏札达盆地 第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