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8篇“ 上肢软组织缺损“的相关文章
游离股薄肌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游离股薄肌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应用股薄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8例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软组织缺损原因:交通事故伤3例,术后感染2例,血管瘤1例,电烧伤瘢痕挛缩1例,犬咬伤1例。创面部位:手部2例,手背桡侧至前臂桡侧1例,前臂4例,肩部1例。创面范围8 cm×6 cm~19 cm×12 cm,皮瓣切取范围10 cm×7 cm~22 cm×15 cm。横向股薄肌肌皮瓣4例,纵向2例,三叶型2例。所有病例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情况;定期随访,末次随访内容包括皮瓣色泽、质地、外观、感觉及供区外观等。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出现供侧下肢水肿。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外观轻度臃肿,感觉迟钝。供区遗留线性瘢痕,外观评价良好。未对下肢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结论股薄肌肌皮瓣具有可塑性强、主要血管解剖变异少、供区位置隐蔽等优势,是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选择。
叶门勒汉·巴合苏提汉王鑫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关键词:股薄肌肌皮瓣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辅助肱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躯干和上肢软组织缺损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应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血管造影技术探测肱动脉穿支血管的可行性,以及应用肱动脉穿支螺旋桨(brachial artery perforator propeller,BAPP)皮瓣修复躯干和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8月—2019年2月,应用ICG血管造影技术探测肱动脉肌间隔穿支血管,并以探测到的穿支血管为蒂切取BAPP皮瓣,修复躯干和上肢软组织缺损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66岁,平均28.6岁。病因:烧伤后瘢痕挛缩10例,软组织肉瘤5例,先天性黑色素痣2例,慢性胸壁溃疡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部位:腋窝8例,胸壁4例,肘部5例,肩部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 cm×3 cm~20 cm×8 cm。11例于皮瓣转移前行扩张手术。13个皮瓣以1支穿支血管为蒂,6个皮瓣以2支穿支血管为蒂,血管蒂长度为2.5~4.5 cm,平均3.08 cm。皮瓣切取范围为11 cm×5 cm~22 cm×10 cm。皮瓣旋转角度分别为110°1例、120°1例、180°17例。除1个皮瓣供区植皮修复外,其他皮瓣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ICG血管造影技术共探测到24支肱动脉肌间隔穿支血管,术中找到26支,准确率为92.31%。术后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术中1个皮瓣远端4 cm处血液灌注不良,相对值低于32%,切除灌注不良区域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1个皮瓣远端3 cm处出现静脉淤血,经针刺放血、按摩等保守治疗后成活。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8.6个月。所有皮瓣菲薄,颜色、质地与受区相似,无需二次手术去脂修薄。肘关节内侧和腋窝瘢痕挛缩患者术后挛缩症状明显改善;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1年5个月因肿瘤复发再次行肿瘤切除术,其他肿瘤患者未见复发。结论ICG血管造影技术可用于探测肱动脉肌间隔穿支血管,以该穿支血管为蒂的BAPP皮瓣可用于胸壁、腋窝、肩部和肘关节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谢婷珺刘元波韩婷璐朱珊臧梦青陈博李杉珊
关键词:肱动脉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应用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观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应用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4月—2020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9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及前臂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5~78岁,缺损创面面积为82(9,216)cm^(2),均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根据患者术区所采用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负压组48例和石膏组47例,2组患者损伤创面经清创后行皮瓣移植修复,负压组患者术后采用干纱布包扎后放置负压吸引装置以"桥梁"式固定缺损上肢与胸腹部,石膏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干纱布铺垫及石膏固定。术后1、3、5、7、14 d,采用自制血运评分量表和长海痛尺分别评估2组患者皮瓣血运和疼痛强度。术后5 d,观察并计算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断蒂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Cochran&Cox近似t检验、χ^(2)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术后1、3、5、7、14 d,负压组患者的皮瓣血运评分变化不大,而石膏组患者的皮瓣血运评分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且负压组患者皮瓣血运评分均明显高于石膏组(t=2.259、2.552、2.784、2.821、3.003,P<0.05或P<0.01);负压组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变化不大,而石膏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呈时间依赖性升高,且负压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均明显低于石膏组(t=-4.818、-4.944、-5.011、-5.976、-6.721,P<0.05)。术后5 d,负压组患者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石膏组(χ^(2)=6.773、5.269,P<0.05或P<0.01)。术后7 d,负压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14.7±1.1)分,明显高于石膏组的(7.4±1.8)分(t=23.934,P<0.01)。断蒂术后1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均良好。结论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
佟琳胡晓龙张万福韩飞计鹏胡大海官浩
关键词:外科皮瓣负压吸引装置
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年
目的:分析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到本院就诊,且本院收治的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100例,根据上肢部位的不同,将100例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分为手指部分组和手掌部分组,每组50例。患者均进行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手指部分组的优良率为94.00%,手掌部分组的优良率为90.00%,两组的优良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部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总计为8.00%,手掌部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总计为14.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职能评分均相近(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个部分的满意度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肢手指和手掌部分的软组织缺损,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的效果均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生活质量较高,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闫海黄小磊王瑞良赵浩呈李永盛
关键词:上肢软组织缺损生活质量
早期运动康复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术后的应用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上肢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后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对9例上肢肘关节、手背、手掌部及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其中男7例,女2例,年齡7.5~33.0岁,平均25.0岁;应用股前外侧皮瓣2例,旋髂浅动脉皮瓣1例,足内侧皮瓣3例,母趾腓侧皮瓣3例(1例为双侧躡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移植皮瓣面积4.5cmx1.5cm^23.0cmx16.0cm。术后第4天起在患者自控镇痛(PCA)辅助下由康复专科治疗师开展早期皮瓣受区关节运动康复治疗,以术中松解后关节活动度的70%-80%为限,在不引起剧烈疼痛下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术后2周起根据患者病情行个性化康复治疗至术后4周。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皮瓣质地柔,弹性好,所有患者均未行二期肌腱及关节松解,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健侧同区域的90%,受区关节主动活动肌力平均达到4级。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优7例,良2例。结论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开展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可减少术后出现肌腱粘连及关节挛缩,避免患者二次手术,在修复患者肢体创面的同时可令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减轻患者负担。
伍翰笙邓建林吴霄罗燕丘开亿王海文
关键词:外科皮瓣上肢
带蒂髂腹股沟皮瓣在修复中老年上肢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在治疗中老年上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8月-2017年12月,应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中老年上肢软组织缺损31例,其中手部软组织缺损24例,前臂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面积在5 cm×6 cm^8 cm×14 cm。其中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室性早搏4例,脑梗后遗症1例,低蛋白血症3例。结果 31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出现皮瓣蒂部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余伤口均Ⅰ期愈合。31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4.5个月。其中3例因手掌侧皮瓣臃肿于术后6个月予皮瓣整形,余28例皮瓣外观、质地均较满意,患肢肩、肘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带蒂髂腹股沟皮瓣有手术简单、风险小、成活率高等优点,对于一些要求保肢治疗的中老年患者,是一种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也适合一些基层医院开展。
朱振兴缪玉龙邓智明邵志恩潘健鹏
关键词: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中老年外科软组织缺损
带蒂皮瓣Ⅰ期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带蒂皮瓣Ⅰ期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本院收治的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软组织缺损部位不同分为手掌部组和手指部组,各30例。患者均采用带蒂皮瓣Ⅰ期修复手术。观察两组术后皮瓣成活的情况,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皮瓣改变情况以及供受区的功能情况。结果:手掌部皮瓣的总成活率为96.67%,手指部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治疗软组织缺损时使用带蒂皮瓣Ⅰ期修复术能够有效地增加对患者的皮瓣成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突出,值得推广。
韦仁杰
关键词:软组织缺损上肢
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方法 对95例上肢损伤患者的创面采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后行严密的临床观察,可及早发现常见的堵管、漏气、出血、疼痛、心理问题等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95例经VSD治疗后创面肉芽新鲜、肿胀消退,行Ⅱ期缝合6例,Ⅱ期创面植皮75例,皮瓣修复14例;对95例行VSD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例出现堵管,2例漏气,1例出血现象.结论 护理干预后有效减少了堵管、漏气、出血和患肢疼痛,有效干预了不良心理状态,使创面炎症得到控制,缩短了住院时间,加快了创面的肉芽生长,大大缩短病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李海堂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术软组织缺损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治疗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术治疗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方法通过对95例患者上肢创面的VSD进行观察与护理干预,干预后能及早发现常见的堵管、漏气、出血、疼痛、心理问题等现象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负压引流术后行Ⅱ...
李海堂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软组织缺损护理干预
文献传递
上肢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探讨应用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总结1995年~2004年应用于上肢软组织修复的2512例患者、2609个皮瓣.其中应用传统皮瓣修复1992例(2089个皮瓣),带蒂轴型皮瓣、肌皮瓣474例(4...
路来金
关键词:上肢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疗效评价

相关作者

何甬
作品数:26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小儿断指再植 小儿 护理体会 上肢软组织缺损
陈雪芬
作品数:12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体会 上肢软组织缺损 护理 穿支皮瓣 叶型
路来金
作品数:451被引量:2,220H指数:2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皮瓣修复 周围神经 手术治疗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李海堂
作品数:9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软组织缺损 临床观察与护理 上肢软组织缺损 VSD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路世勇
作品数:23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临淄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股骨止点 腰椎不稳 解剖学 前交叉韧带 ACL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