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598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章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5
- 1993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状态,如不积极治疗可致残,甚至因严重肺栓塞而死亡。据统计住院病人中有2.2%并发此症,其中94.1%有晚期后遗症,中老年人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发病率达28%,全髋置换术后更高达45%,尸解发现住院病人中的发病率为27%~80%。仅美国每年就有约20万人死于肺栓塞。国内也并非罕见。
- 吴志全蒋小平吴自萍邵一亭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下肢
- 静默的杀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2024年
- 日常生活中,心梗、脑梗、冠心病、脑血栓、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但有一类疾病的危害性其实也很大,却鲜有人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发病率高、隐匿性强,常突然发作且悄无声息,犹如埋伏在静脉中的“杀手”。
- 王汉军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梗脑血栓隐匿性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辨证要素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辨证要素,其中整体辨证要素包括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和不内外因;局部辨证要素包括疼痛、皮色、皮温和肿胀。为进一步规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整体与局部证候辨证提供参考,以便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 张旭阳赵德杰商铭溶赵义静崔惠方刘明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神经内科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 2024年
- 神经内科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方法 研究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接收80例患者,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溶栓治疗,统计治疗有效程度、治疗质量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长时间卧床,肢体活动功能受限,年龄较高,及时分析神经内科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以便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 李小红
- 关键词:神经内科下肢深静脉血栓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治疗
- 2024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阻塞性疾病,在深静脉系统中因血液凝集而导致血栓形成,可引起肢体的肿胀、局部疼痛、行走障碍等,随着DVT的进展可引起肺栓塞(PE)、血栓后综合征(PTS),从而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介入技术已成为治疗DVT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DVT发生症状的持续时间、受累的血管位置、临床症状不同,其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就DVT有效的腔内介入治疗技术进行综述及讨论.
- 周尔豪张立伟黎小龙张郁林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介入治疗肺动脉栓塞血栓后综合征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 2024年
-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一个重要的慢性并发症。目前研究的焦点都集中下肢PTS的高危因素及如何预防和治疗上,首次患有下肢DVT的患者在两年内发展成下肢PTS的比例高达20%~50%,下肢PTS常表现为受累下肢的慢性酸疼、肿胀、疲乏等为表现,其中严重的PTS占5%~10%,主要表现为静脉性跛行及溃疡。就下肢PTS最新的病理生理、高危因素、诊断及预防、治疗进展等方面提供参考。然而就目前关于PTS的诊断与治疗尚无统一的共识,值得我们关注。
- 吴志烽刘春江汤小奇王伟昊唐黎明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
- 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探讨
- 2024年
- 目的研究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受伤24 h内)并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骨盆骨折患者665例。根据患者就诊即刻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计算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236例,其中男165例,女71例;年龄18~89岁,中位年龄56岁。非血栓组429例,其中男312例,女117例;年龄19~92岁,中位年龄49岁。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组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危险因素对下肢DVT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年龄、ISS、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血糖、SHR、24 h红悬输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0~69岁(OR=2.02,95%CI:1.40~2.95,P<0.001)、70岁以上(OR=4.74,95%CI:2.57~8.97,P<0.001)、ISS(OR=1.57,95%CI:1.11~2.23,P=0.012)、血红蛋白100~124 g/L(OR=0.53,95%CI:0.36~0.80,P=0.002)、血红蛋白>124 g/L(OR=0.32,95%CI:0.21~0.50,P<0.001)、SHR(OR=1.64,95%CI:1.12~2.41,P=0.011)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ISS、血红蛋白及SHR预测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3、0.59、0.64、0.57,总面积为0.72。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AUC和自举法内部验证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结论年龄、ISS、血红蛋白及SHR是骨盆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骨盆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李永霞姜家梅侍冬成吴蔚朱晓光封启明
- 关键词:骨盆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列线图
- 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 2024年
- 探讨和分析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 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提供常规护理,另一组提供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以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参考组;出现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均显著更低;且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值速度等均显著高于参考组;不良情绪评分、NIHSS评分更低,Fugl-meyer评分更高;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与满意度均更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有较高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因此采用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为其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冯欣
- 关键词: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 超声诊断高原早孕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 2024年
- 1病例摘要患者女,39岁,G2P1,因“左下肢肿痛1周”就诊。患者现孕2个月,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肿胀,以足踝部肿胀为著,延续至左腹股沟区,未予重视。查体:左下肢较右下肢明显肿胀增粗,张力高,颜色苍白,皮温低,踝部及胫前皮肤压之形成凹陷,膝关节及髋关节屈伸稍受限伴疼痛。
- 王翠花王翠花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摘要下肢肿痛皮温超声诊断下肢肿胀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超声特征及高危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超声特征及高危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市天津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彩超检查,按照是否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n=45)及无血栓形成组(n=64),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先后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实施超声影像学检查时结果可见静脉管径明显增大,张力也明显增加,管腔内可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管阻塞的情况,在血栓部位的管腔内表现出低回声、中低回声、混合回声的情况。CDFI可见血栓部位管腔部位无明显的血流信号或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的表现,PW可见静脉未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呈现出了期相性减弱的改变。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年龄>40岁、手术/外伤史、肿瘤病史患者、Vmax及D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多因素分析可见,年龄>40岁、手术/外伤史、Vmax降低、D增加可作为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40岁、手术/外伤史、Vmax降低、D增加可作为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对策以达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 李靖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