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368 篇“ 东北部 “的相关文章
植物多样性对青藏高原东北部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2025年 植物多样性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土壤有机碳固存起至关重要作用。以往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多在人工控制植物多样性条件下进行,表明高植物多样性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而在自然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选取了青藏高原东北部 15个典型高寒草甸作为研究样地,通过测定植物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土壤pH值、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全氮及全磷等,旨在探究自然条件下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为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及草地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植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了植物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1),而对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植物多样性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含量(P<0.05),而对不同土层微生物量氮无影响;通过对土壤有机碳分组发现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无相关性。综上,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自然条件下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促进效果,这种促进效果主要表现在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本研究为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碳库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新见解及理论基础。 马骏杰 陈银萍 牟晓明 李玉强 张钰清 卢誉之 曹渤关键词: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青藏高原东北部 新石器晚期聚落选址与预测——以庄浪河流域为例 2025年 考古遗址预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管理领域,对重建古聚落分布格局及研究古代人地关系的适应过程极为重要。青藏高原东北部 河谷地貌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开展定居生活和向高原拓展的重要通道,其中的庄浪河流域更是连接青藏高原、陇西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关键节点。本研究在庄浪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确定含有马家窑文化马厂时期遗存的聚落遗址20处,年代范围为4200~4000 cal.a B. P.;在此基础上,基于对聚落现代水文地貌特征和空间分布形态的认识,利用地图代数法对该流域可能存在遗址的区域进行了预测,新发现9处遗址,并经实地考古调查得到了验证。结合古代水文状况、地貌形态、生业模式和社会意识等,分析该区域新石器晚期聚落的选址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单个遗址的微环境尺度上,聚落倾向于选择取水便捷、地势平坦、日照充足、避免水患的河岸高地,可能与阶地形成年代、频发的水患以及生业模式对土地资源、水源和日照辐射的需求有关;2)在流域尺度上,聚落沿河呈带状集中分布在南北两个区域,具有“相聚成群”、“以大带小”的空间特征,可能与社会组织的主动性选择相关。与周边区域对比,不同环境下同时期聚落选址策略差异显著。本研究提出的遗址预测方法在河谷盆地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为提高田野考古调查效率,以及认识青藏高原东北部 史前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案例。 张鹏 张鹏 张鹏 杨晓燕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直罗组砂岩成岩作用特征分析 2025年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进行野外剖面观察和样品采集,运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进行测试,对直罗组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进行研究,明确砂岩的岩相学特征、孔隙特征、物性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砂岩基本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直罗组储集层岩性以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砂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物性特征以特低孔—特低渗为主,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 孟恩慧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直罗组 成岩作用 岩石学 溶孔 南昌东北部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2025年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长江中游鄱阳湖平原广泛分布原生高砷、高铁和高锰地下水,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又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开展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可为该地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精准防控及居民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选取鄱阳湖平原中心城市——南昌东北部 作为研究区,采集94组地下水样品,利用PMF模型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解析评估了南昌东北部 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源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重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均值排序为:Mn>Fe>As>Zn>Al>Cd>Pb>Cu>Hg,其中Mn、Fe和As质量浓度均值超过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III类水标准限值,各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自然源和农业活动混合源、交通污染源、垃圾焚烧和矿物溶解是南昌东北部 地下水中重金属的4个主要来源,其中自然源和农业活动混合源对重金属的累计贡献率最大(80.1%);(3)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经饮水摄入途径暴露的健康风险远高于皮肤入渗途径.非致癌健康风险(HI)主要由As经饮水摄入途径引起,两个人群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均超过了可接受水平(HI>1).由As引起的致癌风险值(CR)在成人群体、两种途径下和儿童群体、饮水途径下以及由Cd引起的致癌风险值在儿童群体和饮水途径下,均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E-04).从饮水安全角度考虑,在饮用前需要对地下水中的As和Cd进行适当控制. 陈雯 余绍文 廖金 王世昌 刘广宁关键词:地下水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价 源解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中—下三叠统钾锂资源富集条件及成矿模式 2025年 四川盆地普光地区的川宣地1井和川宣2井在三叠系嘉陵江组四段+五段和雷口坡组一段钻遇高浓度钾锂卤水和可溶厚层石盐型杂卤石钾盐矿,实现了四川盆地海相深部锂钾勘探重大突破。通过践行“气钾锂兼探”的勘探理念,基于大量油气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对富钾锂卤水和石盐型杂卤石的地质特征、富集条件和成矿演化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表明:①四川盆地东北部 嘉陵江组四段+五段—雷口坡组一段发育膏云坪、盐湖和蒸发坪沉积体系,发育相对较好的卤水储集体,是固液两相钾锂资源沉积的有利层段,形成了普光、通南巴和元坝3个规模成盐聚钾中心;②石盐型杂卤石厚度大、分布广,且具有可溶性特征,储层卤水钾锂离子含量高,钾锂资源形成固液叠置的“三层楼”结构(下层为嘉陵江组四段+五段下部薄层卤水储层,中层为石盐型杂卤石钾盐矿层,上层为雷口坡组一段富钾锂卤水储层);③钾锂资源具有三元富集成矿规律特征,即杂卤石和绿豆岩纵向叠置是钾锂资源“双源补给、近源释放”的成矿物质基础,原生海水和石膏脱水是深部卤水的主要来源,而多期次构造作用是石盐型杂卤石和锂钾卤水富集的关键;④成矿过程经历了成盐聚钾锂期、水岩反应初期、改造聚集期和富集定型期4个阶段,嘉陵江组四段+五段石盐型杂卤石层为钾盐溶采的主要目标,雷口坡组一段卤水层则是钾锂综合勘探开发的重点。 苏克露 仲佳爱 王威 石文斌 陈祖庆 李宇平 范志伟 王建波 刘勇 潘蓓 刘治成 蒋艳霞 梁子锐 张煜颖 王富明关键词:嘉陵江组 雷口坡组 四川盆地 华北东北部 下石盒子组黏土矿物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探讨 2025年 元素地球化学与黏土矿物特征是反映古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其在一定时间内含量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对环境进行指示。以渤海湾盆地周缘大奎山地区为例,结合野外观察,应用黏土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下石盒子组的古环境。结果表明:剖面岩性组合、矿物微观特征显示为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剖面化学风化作用强,CIA平均值为84.67,Mg/Ca平均值为0.52;大量伊-蒙混层矿物出现,平均值为58.6%,高岭石矿物含量远高于伊利石、绿泥石矿物,早期可达51%,指示为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沉积;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显示下石盒子组物源来自于大陆上地壳;Sr/Ba、V/Zr、m平均值分别为0.33、0.36、3.70,显示海陆过渡相沉积;Ni/Co、U/Th、V/Cr平均值分别为2.43、0.38、1.06,显示沉积于氧化环境。 张雪 朱占平 丁建凯关键词:下石盒子组 元素地球化学 黏土矿物 古环境 南海东北部 末次冰盛期以来有机碳通量变化及驱动机制 2025年 通过分析南海东北部 台湾西南岸外MD18-3569柱状样岩芯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探讨了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南海东北部 有机碳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为0.13%~0.40%和0.017%~0.061%,均呈冰期高、全新世低的特征;C/N比值和有机碳同位素值分别为5.90~8.58和−25.15‰~−22.61‰,指示了研究站位海陆混合的有机碳来源,海源有机碳主要来自于海洋初级生产者(海洋藻类为主),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台湾西南部河流。海陆端元模型计算的海陆有机碳通量结果显示,海源有机碳和陆源有机碳通量分别为0.01~0.12 g·cm^(−2)·ka^(−1)和0.05~0.21 g·cm^(−2)·ka^(−1)。LGM以来,海源有机碳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冰期高海源有机碳通量可能是由于冰期较强的东亚冬季风加强了海水垂向混合,导致上层海水营养物质含量升高,从而提高了海洋初级生产力;陆源有机碳通量呈自LGM以来的上升趋势,可能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对台湾西南河流通量的影响,冰期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通过改变河口位置也对这一过程起到了一定作用。这表明LGM以来,东亚季风系统对南海东北部 有机碳埋藏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高健祺 周辛全 刘传联关键词:有机碳 东亚季风 末次冰盛期 海平面变化 南海东北部 基于深度学习的南海东北部 亚中尺度过程识别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1 2025年 亚中尺度过程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从高分辨率资料中实现亚中尺度信号的快速提取对开展亚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亚中尺度过程的物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海洋亚中尺度过程识别网络(submesoscale processe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network, SM-Net),该网络采用视觉几何组网络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并引入改进的混合注意力模块以提升识别能力。基于高分辨率MITgc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模式数据,通过SM-Net准确识别出南海东北部 全年的亚中尺度过程,并分类为冷涡、暖涡和锋面。南海东北部 亚中尺度冷涡、暖涡和锋面均多发生于冬季,夏季的发生频率较低,但吕宋海峡的亚中尺度过程全年均较为活跃。除吕宋海峡外,亚中尺度冷涡夏季多发生于台湾岛西南海域、吕宋岛西南海域和吕宋岛沿岸,冬季多发生于南海北部 陆坡陆架区;亚中尺度暖涡夏季多发生于吕宋岛沿岸,冬季在南海北部 陆坡陆架区较为活跃;亚中尺度锋面的时空特征与冷涡相似,但黑潮流经区域的发生频率更高。亚中尺度过程罗斯贝数和动能的时空特征与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暖涡的动能、罗斯贝数和直径均弱于冷涡。上述识别方法在南海的成功运用,为应用SWOT (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卫星数据研究亚中尺度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金宇涛 缪明芳 张志伟关键词:自动识别 南海东北部 西南太平洋劳盆地东北部 火山岛弧热液区羽流中Zn形态分布特征 2025年 海底热液流体富含多种金属元素,可能是海洋中金属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对西南太平洋劳盆地东北部 火山岛弧两种不同类型热液系统(水岩反应形成的高温热液系统和受岩浆挥发份影响的低温热液系统)羽流中Zn元素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包括颗粒态(pZn)、溶解态(dZn)和胶体态Zn(cZn)。结果表明由于水岩反应形成的高温热液流体中H2S浓度较高,导致热液羽流中含有较高浓度的pZn,其最高浓度可达16.9 nM,受岩浆挥发份影响的低温热液流体中H2S浓度较低,羽流中pZn浓度亦相对较低,但仍然高于背景海水,即使在扩散至距West Mata海山喷口5千米以外的羽流中,pZn浓度仍然可达3.1 nM,表明热液喷发的pZn并没有快速沉淀,而是可以随羽流在海洋中扩散,海底热液系统可能是海洋中pZn的重要来源。羽流中dZn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的热液区羽流中dZn浓度并无显著差别,且由于热液的输入导致部分羽流样品中dZn浓度高于背景海水,同时由于颗粒态铁的吸附作用,亦导致部分羽流样品中dZn浓度低于背景海水,因此热液羽流可能是海洋中dZn的源或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火山喷发可能是羽流中cZn的重要来源。 宋江 王文朋 王虎关键词:火山岛弧 夏季南海东北部 海域生源硫化物的分布特征和释放通量及其对中尺度涡旋的响应 2025年 生源硫化物在海洋硫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20年7—8月对中国南海东北部 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β-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的时空分布,并探究了中尺度涡对其分布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溶解态DMSP(DMSPd)、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O(DMSOd)和颗粒态DMSO(DMS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3±2.39)、(2.89±2.11)、(6.56±3.41)、(10.84±7.58)和(7.44±4.88) nmol·L^(-1)。气旋涡控制区域的生源硫化物浓度明显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且中尺度涡边缘生源硫化物浓度高于涡内。生源硫化物均与叶绿素a(Chl a)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南海有机硫化物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团在经过Chl a高值区后,会为南海东北部 带来更高的DMS大气混合比。夏季南海DMS海-气通量在0.16~19.88μ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5.86±6.16)μmol·m^(-2)·d^(-1)。由于气旋涡控制区域具有较高的海水DMS浓度,其海-气通量((5.86±6.16)μmol·m^(-2)·d^(-1))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域((3.71±4.73)μmol·m^(-2)·d^(-1))与中尺度涡影响区域((4.61±4.77)μmol·m^(-2)·d^(-1)),表明中尺度涡在控制生源硫化物的生产释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闫泽龙 徐锋 单体兴 吴谨巍 周立敏 张洪海关键词:海-气通量 中尺度涡
相关作者
方小敏 作品数:297 被引量:3,280 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临夏盆地 磁性地层 柴达木盆地 颜茂都 作品数:64 被引量:386 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晚新生代 磁性地层 青藏高原东北部 古地磁 青藏高原 宋春晖 作品数:114 被引量:1,124 H指数:2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北部 磁性地层 构造隆升 鹿化煜 作品数:230 被引量:3,367 H指数:3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黄土 古气候 黄土堆积 气候变化 古土壤 胡夏嵩 作品数:192 被引量:1,152 H指数:23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 研究主题:抗剪强度 黄土区 黄河源区 草本植物 西宁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