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81篇“ 中国林蛙“的相关文章
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及其与近缘种的比较
2024年
为探究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早期胚胎发育特征,2022年3月收集其在河南省济源市太行山区野外自然抱对产出的受精卵,在室内水温(22.63±2.09)℃的条件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中国林蛙卵径(1.57±0.01)mm(n=5);早期胚胎发育分为25个时期,从受精卵到鳃盖完成期历时158.83 h;卵裂方式为不均等全裂;大约70%的胚胎在鳃血循环期出膜。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卵裂特征、出膜方式及出膜时期与近缘种相似,速度较慢;与其他无尾两栖类相比,卵裂特征、出膜方式和发育速度均呈现种属特异性。中国林蛙较小的卵径、较快的早期胚胎发育速度反映了其对静水产卵环境的适应。
张澍卉高书轩侯银梦杨欣玥朱艳军陈晓虹
关键词: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近缘种
一种中国林蛙和牛蒡共生养殖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国林蛙和大叶植物牛蒡共生养殖的方法,属于水生动物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蛙“仿生态圈养”方法,牛蒡等大叶植物能够为林蛙提供遮阳、保湿、隐蔽的场所,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安全的养殖模式,大幅提升林蛙...
王印庚田吉腾王楠李彬王晓萍
九寨沟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2023年
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采自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共有的扩增序列变体(ASV)数目为440,其中特有的ASV分别为313和539。在门级水平上,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总丰度分别为96.18%和79.00%。在属级水平上,丰富度0.1%以上的有17个属级单元,总丰度分别占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菌群的69.82%和41.37%,其中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最丰富,分别占48.35%和10.75%。在中国林蛙肠道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另枝菌属Alistipes、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丹毒杆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 UBA1819、理研菌属Rikenella表现出更高的均匀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蟾蜍和中国林蛙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黄飞云向朋尚可杨宇赵春霖岳碧松
关键词:中华蟾蜍中国林蛙肠道微生物
一种中国林蛙和牛蒡共生养殖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国林蛙和大叶植物牛蒡共生养殖的方法,属于水生动物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蛙“仿生态圈养”方法,牛蒡等大叶植物能够为林蛙提供遮阳、保湿、隐蔽的场所,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安全的养殖模式,大幅提升林蛙...
王印庚田吉腾王楠李彬王晓萍
文献传递
镉和DEHP对中国林蛙蝌蚪肠道、皮肤微生物群落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肠道和皮肤是机体间接或直接接触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分别参与维护机体内/外表面的稳态,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环境胁迫的侵害。肠道和皮肤上共生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微生物群落会对宿主的代谢和免疫功能造成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
申喻嘉
关键词:两栖动物微生态系统皮肤菌群
中国林蛙变态发育中舌鳃骨的形态变化
2022年
为揭示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变态发育中舌鳃骨的形态变化,采用改良的Toyal骨骼双染色法对Gosner(G)26~46期中国林蛙蝌蚪舌鳃骨进行染色,并观察、比较和采集图像。结果显示,中国林蛙蝌蚪的舌鳃骨由角舌骨、关联骨、鳃下骨板和鳃篮4部分构成。在变态发育中,舌鳃骨始终以软骨状态存在。G26期蝌蚪的舌鳃骨已具备完整结构,G26~G38期舌鳃骨各部分呈等速率生长,至G38期舌鳃骨达到最大;G39~G41期舌鳃骨开始自行吸收,形态略变小;G42期舌鳃骨形态已有较大变化;G43~G46期舌鳃骨的角舌骨、关联骨和鳃下骨板均发生变形与重塑,鳃篮逐渐消失,舌鳃骨发育为成体舌骨。为了适应生理功能的变化,中国林蛙蝌蚪舌鳃骨的形态结构经历了由小到大、又由大变小、最终在舌鳃骨原来位置重塑出成体舌骨的发育过程。
裴跃斌王宏元梁刚
关键词:中国林蛙蝌蚪变态发育
温度对中国林蛙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以及骨骼发育的影响
在两栖动物进化史中,全球气候一直在发生巨大波动。气候变化会导致水生环境长期变暖,影响两栖动物生长发育,存活和变态。两栖类变态是蝌蚪胚胎后最剧烈的发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蝌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极大变化,包括幼体特定器官(...
任超璐
关键词:温度肠道微生物软骨内骨化中国林蛙
中国林蛙不同生长阶段哈蟆油中PUFAs与FAD关联性被引量:2
2022年
为了探究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哈蟆油最佳采收期,为养殖和采收提供依据,以吉林省靖宇县3龄雌性中国林蛙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哈蟆油PUFAs含量测定的体外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中国林蛙6个生长阶段(出蛰期、产卵期、捕食期、入蛰期、散居冬眠期和群居冬眠期)哈蟆油中的总PUFAs、OA、ALA、AA、EPA和DHA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利用RT-PCR法测定与PUFAs合成相关的FAD基因(Δ6-FAD、Δ5-FAD、Δ9-FAD和n-3系列)的表达量;利用SPSS 19.0和R 4.0.1分析PUFAs含量与FAD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中,散居冬眠期的中国林蛙哈蟆油中PUFAs含量及FAD基因表达量最高;OA和EPA的含量与总PUFAs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Δ6-FAD和Δ5-FAD基因的表达量与总PUFAs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这4个指标在哈蟆油采集时期的鉴别及质量评价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孙敬蒙汪卓明郭毅宋燕青张炜煜
关键词:中国林蛙脂肪酸脱氢酶哈蟆油
高氯酸钠和外源性T4对中国林蛙尾吸收和软骨内骨化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两栖动物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生物入侵、环境污染、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等是造成两栖类减少的重要原因。其中,一些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已经被证明可以通过干扰两栖动物生命早期阶段体内的激素水平...
陈晓燕
关键词:高氯酸钠软骨内骨化中国林蛙
中国林蛙蝌蚪肠道及皮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肠道及皮肤微生物群落对宿主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Gosner38期蝌蚪肠道和皮肤共生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差异。在门水平上,林蛙蝌蚪肠道中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皮肤中的优势门为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此外,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肠道中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显著偏高,皮肤中拟杆菌门的丰度显著偏高。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皮肤,而肠道和皮肤的物种丰富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对KEGG通路的丰度进行比较时,结果显示肠道"环境信息处理"功能的丰度显著高于皮肤,而皮肤中"遗传信息处理"及"新陈代谢"功能显著偏高。本研究提示林蛙蝌蚪肠道及皮肤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申喻嘉任超璐滕依然陈晓燕李忻怡
关键词:两栖动物肠道微生物中国林蛙蝌蚪

相关作者

张育辉
作品数:103被引量:540H指数:13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林蛙 北方山溪鲵 显微结构 毒性效应 镉
王宏元
作品数:58被引量:243H指数:7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林蛙 蝌蚪 北方山溪鲵 显微结构 发育
姜大成
作品数:201被引量:631H指数:14
供职机构: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哈蟆油 中国林蛙 动物药 朝鲜淫羊藿 红外光谱鉴别
车轶
作品数:61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林蛙 雏鸡 林蛙南移 养殖技术 林蛙
蒋超
作品数:25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中国林蛙 全人工养殖 林蛙 蝌蚪 人工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