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4篇“ 临夏盆地“的相关文章
- 临夏盆地中新世一可能的新犬熊
- 2024年
- 报道了甘肃临夏盆地具体产地未知的一件犬熊下颌。该下颌展现出进步的牙齿特征,与过去发现于欧洲以及南亚的马德里犬熊Magericyon近似。这件犬熊化石指示东亚的犬熊多样性比以往认知的更高,但还需要更多具有明确层位信息的犬熊化石来进一步揭示东亚犬熊的演化。
- 江左其杲高源阿尔伯托·瓦伦西亚诺鲁丹王世骐
-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
- 临夏盆地中更新统地层成洞条件分析研究
- 2024年
- 临夏盆地为一中生代断陷盆地,盆地沉积物以新近系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为主,盆地地下水极为发育,引水线路穿越富水中更新地层。中更新地层在盆地边缘相变剧烈,沼泽相、洪积相交错,洪积相砂卵砾石为富含承压水层,沼泽相离石黄土为隔水层,隧洞成洞难度大、工程地质问题较为突出。文章就中更新地层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进行论述,评价分析隧洞涌水量及确定隧洞的围岩类别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罗永海
- 关键词:临夏盆地隧洞涌水突泥
- 甘肃临夏盆地最新磁性地层年代学结果
- 甘肃临夏盆地内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区。同时,盆地还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化等信息。早期地层学工作与古生物学研究工作分阶段开展,导致二者之间存在分歧。2017年开始,中国科学...
- 郑妍邱占祥邱铸鼎邓涛
- 关键词:临夏盆地哺乳动物化石磁性地层年代学
- 甘肃临夏盆地韩集北山滑坡群致灾特征与稳定性评价被引量:6
- 2023年
- 2018年8月24日,甘肃省临夏县韩集镇北山出现明显裂缝、局部下滑并形成滑坡群,紧邻坡脚和坡体上的房屋、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滑坡群在降雨、地震等影响下存在继续滑动的可能,对集镇和省道交通安全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开展滑坡群稳定性评价十分迫切。采用野外调查、极限平衡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北山滑坡群的各次级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系统评价,认为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造成北山出现大面积变形和形成多个次级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区地形、坡体结构和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应用GeoStudio软件对滑坡群不同块体进行定量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自重工况下,滑坡群稳定性较好;在降雨工况下,除H10滑坡外,其余次级滑坡均可能进一步失稳破坏;若区内受到超越其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滑坡群稳定系数将迅速降低,各次级滑坡均可能出现快速失稳现象。根据滑坡群不同次级滑坡的变形特点和成灾模式,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坡脚挡土墙、削坡减载、锚杆框架、截排水渠、吊沟及排水抗滑设计等综合治理措施。为保证滑坡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建筑及交通安全,应加强滑坡群风险管控,在滑坡治理前需加强监测预警,动态掌握滑体的稳定状态。
- 汪美华李勇裴叶青
- 关键词:临夏盆地强降雨
- 甘肃临夏盆地沙蚺化石重建沙蚺科中新世亚非大陆扩散史被引量:1
- 2023年
- 沙蚺(Eryx)是一类体型短粗,行动迟缓的地栖蛇类,属蚺超科(Booidea)沙蚺科(Erycidae)。它们喜欢将自己全身埋在沙土当中,只露出眼睛和鼻孔,以躲避高温和天敌,并伺机捕食路过的蜥蜴、鼠类和小型鸟类。沙蚺属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干旱地区,我国仅有一种现生的红沙蚺(Eryx miliaris),该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的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常见于荒漠、戈壁等干旱环境。
- 关键词:干旱环境甘肃临夏盆地蜥蜴中新世蛇类鼠类
-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 2023年
-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3年在甘肃临夏盆地牙沟附近的椒子沟组底部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13科17个属。这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群是中亚和东亚典型的渐新世组合。其中的14属(约为总数的82%)是亚洲渐新世所共有的,4个属(Ordolagus,Tataromys,Tsagonomys和Bagacricetodon)和Eucricetodon属的4个种的时代分布仅限于渐新世,Bagacricetodon属限于晚渐新世,Glis和Eomyodon两属在晚渐新世时首次出现。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时代可能为晚渐新世,这与根据大哺乳动物化石得出的结论一致。与中亚和东亚地区其他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由于该动物群中具有两个原仅在始新世出现的属(Anatolechinos和Gobiomys)和缺少较进步的属,其时代比内蒙古乌兰塔塔尔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稍早。这与现在对毛沟剖面的古地磁解释大致一致,即椒子沟组的下界可能与Chron C10r(~29 Ma)相当。牙沟动物群包含有大量喜欢干旱的zapodines,ctenodactylids,cricetids,lagomorphs和穴居的Tsaganomys化石,而且产化石地层的岩性主要是由含有石膏的褐红色泥岩组成,这些都倾向于表明牙沟地区在晚渐新世时主要为半干旱的林地-灌木林地环境。在晚渐新世时,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共有4属小哺乳动物,而在亚洲和北美洲只共有一属动物,这表明在晚渐新世时,欧亚之间动物群的交流要比亚洲与北美之间的多,这可能与土尔盖海峡在晚渐新世时消失有关。
- 王伴月邱占祥
- 关键词:晚渐新世
- 甘肃临夏盆地中新世鬣狗科一新属新种被引量:1
- 2022年
- 非洲土狼(Proteles cristatus)是鬣狗科中牙齿最为退化的一个种类,与其他化石及现生鬣狗物种粗壮的碎骨型牙齿形态截然不同。它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上新世,但尚缺少中间过渡形态的化石记录,以致生物学家对这一罕见的食蚁性食肉目动物的起源演化缺乏清楚的认知。描述了鬣狗科化石一新属甘肃鬣狗(Gansuyaena),并讨论其对于土狼起源的重要指示。所记述的标本为从海外收回的甘肃临夏盆地新近纪材料,包括两件破损头骨和下颌。基于甘肃鬣狗的形态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Proteles,Mesoviverrops,Plioviverrops和Gansuyaena组成一个相对原始的鬣狗类群,即土狼亚科(Protelinae)。而且,新的形态证据支持土狼亚科在形态粗壮的鬣狗亚科出现之前就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支系。
- Henry GALIANO曾志杰Nikos SOLOUNIAS王晓鸣王晓鸣邱占祥
-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鬣狗科
- 副竹鼠(拟速掘鼠亚科,鼠超科)一新种在甘肃临夏盆地的发现
- 2022年
- 西北大学的野外考察队于2018年5月在甘肃广河县下杨湾附近的柳树组岩层的地表采得一啮齿类头骨的前部。该头骨的基本形态符合副竹鼠(Pararhizomys)的属征,但个体要比该属现已知的种都小,可能代表副竹鼠类一新种,命名为小副竹鼠(Pararhizomys parvulus)。新种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很小;臼齿齿冠较高,上臼齿系前侧高冠和舌侧高冠;M1‒3的舌侧内凹垂向深于颊侧的中凹;M3冠面视显示内凹和中凹均横向延伸,彼此稍重叠,内凹宽于中凹。根据Pararhizomys的进化趋势,在副竹鼠已知的4个种中,P.parvulus与P.huaxiaensis共有上臼齿具舌侧高冠和M3具横向延伸的内凹和中凹的特点,两种可能组成姐妹组。根据其臼齿的齿冠更高和内凹垂向深度更深的特点判断,P.parvulus可能比Pararhizomys目前已知的种(包括P.huaxiaensis)都进步。
- 王伴月
-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
- 基于地球物理资料的临夏盆地基底性质研究
- 2022年
- 通过研究区近年地球物理数据,结合钻井和地质等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讨论了临夏盆地重磁场特征及地质意义,对研究区基底埋深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临夏盆地基底是由大面积分布的花岗闪长岩等中酸性岩浆岩组成,上部为大规模的中—新生代沉积,两者之间局部夹杂着变质岩;临夏凹陷盖层整体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加厚的趋势,最深处位于山前地带,大约1 200 m~1 600 m;临洮凹陷盖层厚度相对较大,最深处基本沿洮河河谷呈南北向弧形带状展布,普遍大于1 000 m。
- 薛强强张波
- 关键词:临夏盆地广域电磁法二维地震地热勘查地球物理
-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始新世地层序列及其构造-气候意义
- 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区域,发育了一系列山脉和新生代盆地,记录丰富的高原北部构造变形信息;在气候上处于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区域,蕴含详尽的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信息。因此,该区域不仅...
- 冯展涛
- 关键词:临夏盆地磁性地层学环境磁学碎屑锆石U-PB年龄
相关作者
- 邓涛

- 作品数:275被引量:1,074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研究主题:晚中新世 化石 临夏盆地 青藏高原 哺乳动物
- 方小敏

- 作品数:297被引量:3,280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临夏盆地 磁性地层 柴达木盆地
- 李吉均

- 作品数:229被引量:4,010H指数:42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气候变化 古气候 黄土
- 王世骐

- 作品数:55被引量:10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临夏盆地 中中新世 中新世 英文 中新统
- 张培震

- 作品数:199被引量:5,944H指数:4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东北缘 青藏高原 地震 滑动速率 古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