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篇“ 余震区“的相关文章
- 汶川地震余震区波速比与强余震的关系被引量:3
- 2012年
-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余震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对龙门山地区波速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强余震全部发生在波速比相对较高的地区,这应该是地下介质的破碎原因造成的。
- 王志铄李源
- 关键词:波速比汶川地震余震
- 强震等震线、余震区形状与地震构造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本文通过对川滇和华北地区不同地震构造环境中,1966年以来强震的等震线长宽比、余震区长度的对比研究,认为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余震区长度都与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相关。对于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和余震区长度,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的影响相同的是,都与发震断裂是否位于活动地块边界,位于哪一级活动地块边界,是与边界方向一致的大断裂,还是配套小断裂等有关。最重要的是与活动断层的规模,尤其是与发震断裂的长度有关,也与震级有关。不同的是,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明显受地表覆盖层的影响,而余震区长度与地表覆盖层关系不明显,似乎与震源破裂面长度的关系更密切。
- 韩渭宾蒋国芳
- 关键词:地震构造环境震级
- 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被引量:58
- 2010年
-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大陆板内成熟断层的浅部有断层泥的充填,不能积累足够应变产生地震,所以绝大多数地震的深度都深于5km.而年轻断层或完整岩体在积累足够应变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浅于3km的地震.汶川地震形成了20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但是远震波形反演及余震分布表明,主震可能继续往北东方向的地下破裂了50多公里,在破裂区东北端深部破裂可能引起浅部应力增加,从而产生浅震.2008年7月24日在汶川地震破裂带东北端青川发生了一次Ms5.7级的余震.CAP方法反演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深度为3km.为了进一步确认震源深度,本文利用震中距约15km的近台L0205观测到的深度震相sPL及面波体波振幅比确认其深度.由于地震深度小于震中距1/5,Rayleigh波才能发育,在15km左右的距离上观测到远强于SV波的Rg波,这也充分证明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很浅.在该台上还观测到该地震序列多次余震的sPL,由此得到的震源深度都浅于3km.另一方面,由于实地考察和InSAR研究没有发现汶川主震在这个地区有地表破裂,所以本文认为这个地震序列是由于深部破裂引起浅部应力增加而导致完整岩体的新鲜破裂,而非沿着汶川主震破裂带发生.研究余震深度变化趋势及发震断层对认识主震发震机理及理解破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 罗艳倪四道曾祥方郑勇陈棋福陈颙
-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源深度波形反演
-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余震区--嘉义地区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6
- 2008年
- 本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布设的嘉义台CHY、民雄台CHN2和义竹台CHN8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波形互相关的SAM分析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发生在1999年9月20日台湾集集大地震(MW7.6)余震区的嘉义ML6.4和ML6.0级地震的震前序列,开展了长达22个月的大震前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应力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大致近东西向,与嘉义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的方向一致,表明该区的各向异性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随时间的变化,我们认为,临震期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的快速下降和快剪切波偏振方向90°跳跃事件的频繁发生,可以作为临震期大震应力预测的前兆指标.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在揭示震源区应力变化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 郑秀芬陈朝辉张春贺
- 关键词:台湾集集地震余震区地震各向异性剪切波分裂
- 唐山余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6
- 2008年
- 利用2002~2006年数字化地震资料,分析了该时段发生的中小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密集值计算方法将唐山余震区细分为5个区域。在每一分区内利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小震综合节面解。结果表明:各分区小震震源机制节面解有所不同,P轴方位角存在一定的转向变化。宁河6.9级地震所在的一区以及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二区的P轴方位角呈北东东一南西西方向,三区、四区P轴方位角沿中小地震的分布呈东西向,此后五区再次转为北东向。各分区小震综合解的P波初动方向矛盾比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二区矛盾比最高,达0.41,而没有发生强余震的夏官营一带所在的五区矛盾比较低,仅为0.23。分区研究小震综合节面解,显示出应力场的细微差异,具体勾划了唐山余震区应力场的复杂性。
- 李轶群王健
- 关键词:唐山地震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应力场
- 唐山余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区研究
-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震后15个小时发生了滦县7.1级地震,时隔近4个月后1976年11月15日发生宁河6.9级地震。至今,唐山余震区小震活动仍十分频繁。许多学者对唐山地震序列、应力场等方面进行了...
- 李轶群
- 关键词:中小地震
- 文献传递
- 相对平静的余震区附近大震概率的增强被引量:1
- 2003年
- 事实表明,一次M6级或更大的地震发生后,另一次相似或更大的事件发生于附近地区比发生于较远地方的可能性更大(指每单位面积内的发生率)。我们特别要指出的是,第一次事件的余震活动提供了评估邻近地区(几度的范围内)下一次大事件发生概率的信息。也就是,如果第一次事件的余震活动与正常衰减相比变得相对平静,在主震后的10年内,附近地区大地震的发生率就会比正常余震活动情况下高几倍。为了精确地测量这种现象,我们要模拟实际的余震活动。实际上,许多余震序列远比修正的大森公式所描述的简单负幂衰减模型复杂。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是修正的大森公式的一般形式,它对各种类型的余震序列都拟合得很好,包括非火山型的震群。用这种模型研究了日本及其邻近地区过去3/4世纪所发生的76次主震的余震序列。重点放在客观地检验一次余震序列中是否存在一个地震活动偏离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预测的明显变点,在该点后是相对的平静,即地震活动显著降低。任何水平的地震活动都可以发生相对的平静。如果存在这种平静,它的长度就可以根据估计的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预测的发生率的累积数与发生转换时间的图上看出来。这就表明,相对的平静是判别余震活动异常的一项有用因子。这可以用来预测在第一次事件之后的短期内(大约6年内)邻近地区(3°范围内)是否更可能发生大地震。
- Y.Ogata盛菊琴马禾青张天中
- 关键词:地震概率余震活动震源地震前兆
- 余震区长度与震级关系的模糊神经元网络模型被引量:7
- 1995年
- 本文试图将模糊人工神经元网络及模糊信息分析理论引入到余震区长度与震级关系的识别之中。采用信息扩散与BP型人工神经元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模型,该模型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及处理矛盾样本的功能。最后将该模型的识别结果与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王家鼎黄崇福
- 关键词:模糊识别余震震级神经网络模型
- 2013年Ms7.0四川芦山地震余震区综合地震成像
- 2013年4月发生Ms7.0级芦山地震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在芦山主震周围大约10公里范围内布设了29个临时地震台站,观测芦山地震丰富的余震.综合利用地震速度成像,地震衰减成像和地震各向异性成像研究发...
- 张海江张欣刘影裴顺平安美建董树文
- 关键词:地震余震区
- 文献传递
- 余震区线性度与强余震活动水平的关系
- 我们考察一些全球MS≥7.0浅源(h≤60km)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图,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余震分布很规则、余震区长轴方向很明显、余震区长宽比值L/W(这里称为余震区线性度)较大(线性度高)的序列,其余震活动水平(频度和...
- 苏有锦赵小艳刘自凤李中华
相关作者
- 蒋国芳

- 作品数:23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地震活动性 强震 则木河断裂带 地震构造 等震线
- 倪四道

- 作品数:197被引量:1,083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震源深度 地震 接收函数 震相 核幔边界
- 韩渭宾

- 作品数:113被引量:490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地震预报 地震 地震活动性 强震 地震灾害
- 杨家亮

- 作品数:20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地震 震害 地震灾害 地震危险性评价 地震考察
- 包丰

- 作品数:22被引量:19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震源深度 地震 面波 震源机制解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