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0篇“ 侏罗-白垩纪“的相关文章
- 准南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边界变迁及其沉积物源响应被引量:3
- 2024年
- 为明确准南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特征及其物源-沉积体系演化,对准南山体年龄及侏罗-白垩系砂岩碎屑成分、砾岩砾石成分、重矿物、古水流及砂体展布等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定量计算原盆边界距离,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原盆边界变迁及其沉积物源响应.准南西段山体隆升整体早于中段和东段,侏罗-白垩系物源以再循环造山带沉积岩系母岩为主,原盆距现今边界平均距离在22.2~67.0 km之间.准南西段受控于南北双向物源体系,中晚侏罗世原盆边界发生明显萎缩,并受车莫古隆起演化影响显著;中段受控于南部物源体系,原盆边界在中侏罗世早期前发生持续扩张,随后持续萎缩;而东段在侏罗纪原盆边界持续萎缩,且博格达山自中侏罗世开始持续隆升使区域物源沉积体系发生显著变化.整体上,现今西段和东段区域在晚侏罗世距原盆边界距离更近,近源沉积体系规模连片砂体较发育,而中段在整个侏罗纪距原盆边界较远,远源沉积体系使规模连片砂体不甚发育.早白垩世,整个准南南部边界已基本萎缩至现今盆地边界附近,但区域湖泛作用使近源沉积体系分布局限.
- 高崇龙王剑刘明罗正江王柯刘可任影邓毅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物源石油地质
- 甘肃北山早白垩世似银杏化石的发现:兼论甘肃侏罗-白垩纪古大气CO_(2)变化
- 2024年
- 银杏类化石的微细构造是定量估算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良好材料.首次报道了甘肃北山中口子盆地早白垩世赤金堡组似银杏属化石,通过宏观和微观特征对比将其鉴定为Ginkgoites sibirica.利用气孔比率法定量重建Hauterivian-Barremian期的古大气CO_(2)浓度为766~1 277 ppmv.结合前人数据,利用光合气体交换模型定量重建了甘肃省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大气CO_(2)浓度及变化趋势,侏罗纪普林斯巴期(Pliensbachian)、阿林期(Aalenian)、巴柔期早期(Early Bajocian)、巴柔期晚期(Late Bajocian)的古大气CO_(2)浓度分别为1 136 ppmv、927 ppmv、643 ppmv和785 ppmv;早白垩世Hauterivian-Barremian期的CO_(2)浓度为548 ppmv.结果显示早、中侏罗世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向白垩纪呈下降趋势,早白垩世早中期达到低点后呈现缓慢波动上升;早白垩世晚期达到顶点,然后缓慢下降.研究表明光合气体交换模型可作为恢复古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 任文秀任文秀吴光涛唐德亮孙柏年吴靖宇
- 关键词:中生代古气候
- 高硅花岗岩成因的锌同位素示踪 ——以大别造山带和蚌埠地区侏罗-白垩纪花岗岩为例
- 苏煜雯
- 辽东半岛晚三叠世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侏罗-白垩纪改造
- 辽东半岛位于华北板块东部边缘,中生代受西伯利亚板块、古太平洋板块、华南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变形,一直是华北板块研究的焦点。然而,在华北-华南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印支期构造变形,由于受到中...
- 孔若颜
- 关键词:辽东半岛构造体制转换
- 文献传递
- 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 李晓波张艳张艳
- 关键词:燕山运动热河生物群陆内造山
-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东段侏罗--白垩纪放射虫及其地质意义
-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广泛分布了大量的中生代深水沉积硅质岩,是限定蛇绿岩和新特提斯洋盆时代的重要生物地层约束。放射虫作为其中唯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种类,在开展缝合带内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缝...
- 刘实佳
- 关键词:侏罗纪白垩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
- 文献传递
- 中国东北侏罗-白垩纪细腰亚目昆虫化石
- 2019年
- 细腰亚目现生类群种类丰富,包含各类蜂和蚂蚁,因其传粉、寄生和社会性等习性备受关注.有关细腰亚目化石类群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广泛.系统回顾了中国东北部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和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已报道的细腰亚目化石物种.详细阐述了代表性类群魔蜂科(Ephialtitidae)、中细蜂科(Mesoserphidae)、异背蜂科(Anomopterellidae )、长腹细蜂科(Pelecinidae)的最新研究进展.
- 李龙凤王丽霞任东
- 关键词:细腰亚目昆虫化石
- 西昆仑山前晚三叠世古构造特征及对侏罗-白垩纪沉积的控制被引量:4
- 2018年
- 造山带和盆地是在时空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青藏高原内部晚三叠世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形成,对北缘的塔里木盆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盆地内部西昆仑山前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冲断构造变形,而这一冲断构造变形所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对后期侏罗-白垩纪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决定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山前露头区中生代地层分布详细的野外考察和盆地覆盖区钻井资料的整理,结合对盆-山结合带清晰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开展西昆仑山前的晚三叠世古构造特征及侏罗-白垩纪沉积充填过程研究,以期揭示晚三叠世的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西昆仑山前地区发育晚三叠世前陆褶皱冲断带,冲断带根部发育基底卷入构造,锋带发育叠瓦状构造;古生界受逆冲断裂控制,形成一系列的北陡南缓的背斜隆起,冲断带前锋位置与新生代构造前锋位置相近。三叠纪末古地貌形态由于特提斯造山带的强烈隆升,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地貌形态,但是褶皱冲断构造带受地表风化剥蚀作用,背斜核部形成南缓北陡的古隆起,而断层破碎带形成南陡北缓的洼地,是侏罗系发育前的基本地貌格架。早侏罗世受特提斯造山带造山后伸展的影响,西昆仑山前发育4个箕状断陷,控陷断层发育于古造山带一侧;受大型控陷断层的影响,在断陷内部呈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断陷内侏罗系逐渐向北部斜坡超覆。晚三叠世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与早侏罗世断陷叠加形成的古地理格架一直控制了侏罗纪-早白垩世的沉积,直到晚白垩世沉积时才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 陈延贵吴鸿翔张亮程晓敢陈才张欲清任凭章凤奇陈汉林
- 关键词:古地貌晚三叠世侏罗-白垩纪
- 燕辽东部侏罗、白垩纪转换期的构造变革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 燕辽地区是我国地质科学起源和发展的摇篮,区内中生代地层、构造、古生物及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自"燕山运动"建立以来(翁文灏,1928),地学界对这一地区的地质研究已近百年,学术界提出或发展了岩石圈拆沉作...
- 李晓波
- 关键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生态效应
- 文献传递
- 皖南侏罗-白垩纪两类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氧逸度特征及成矿意义被引量:13
- 2016年
- 皖南地区北接长江中下游铜铁金成矿带,南临赣东北德兴铜、金矿集区,成矿潜力巨大。迄今已在区域内发现多个大中型W、Mo、Cu、Au矿床。本次研究选取多个可能与成矿有关的小型花岗岩体进行岩石成因、氧逸度高低及其成矿潜力分析。研究发现:皖南侏罗-白垩纪发育两期花岗岩,早期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60~140±5Ma,岩性多为花岗闪长岩等偏中性岩石,岩石成因与中晚侏罗世的板块俯冲挤压有关。晚期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40±5~120Ma,岩性以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以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岩石的成因与构造体制转换之后的伸展环境有关。利用锆石中稀土微量元素的含量计算出皖南及相邻地区早期(160~140±5Ma)花岗岩普遍具有比较高的Ce4+/Ce3+值,即岩浆具有高氧逸度;而晚期(140±5~120Ma)花岗岩的Ce4+/Ce3+值普遍偏低,指示了岩浆具有较低的氧逸度。通过对氧逸度与成矿关系的分析,认为皖南燕山早期发育的花岗质岩类具有良好的铜、金、钼找矿潜力。
- 李鹏举余心起邱骏挺李红英陈子微韩亚超
- 关键词:侏罗-白垩纪花岗岩氧逸度成矿意义
相关作者
- 旷红伟

- 作品数:206被引量:977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沉积环境 碳酸盐岩 早白垩世 新元古代 沉积相
- 柳永清

- 作品数:204被引量:1,426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沉积环境 早白垩世 古地理 新元古代 晚中生代
- 任东

- 作品数:172被引量:333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化石 昆虫 昆虫化石 中生代 昆虫纲
- 刘燕学

- 作品数:124被引量:1,142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新元古代 SHRIMP锆石U-PB年龄 碳酸盐岩 凝灰岩 江南造山带
- 彭楠

- 作品数:107被引量:554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早白垩世 沉积环境 古地理 恐龙足迹 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