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547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的相关文章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就诊的79例ITP患者行胃内窥镜检查(检查前行尿素·4C呼气试验),并取胃黏膜进行活组织检查,行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及H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尿素14C呼气试验及H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TP患者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51.9%(41/79)、67.1%(53/7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53,P=0.023)。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p直观清楚,结果准确可靠,是检测ITP患者Hp感染的有效方法。
- 李宗敏刘冀伟赵娜姜乃光邵秀茹郭桂英关晓军马军
- 关键词:紫癜特发性免疫组织化学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中的应用
- 2011年
-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药理调节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槲皮素可降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的Caspase-3的表达。结论:槲皮素具有提高心肌对急性缺血的耐受力,即槲皮素具有抗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
- 李宝红马惠苹陈曦石佳侯燕芝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急性心肌缺血槲皮素CASPASE-3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
- 2010年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是指在抗体上结合萤光或可呈色的化学物质,利用免疫学原理中抗原和抗体间专一性的结合反应,检测细胞或组织中是否有目标抗原的存在.此方式不只可以用来测知抗原的表现量,也可观察抗原所表现的位置[1].因此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其检验效果,本文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
- 沙华锋宋文慧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 肾组织石蜡切片Ⅳ型胶原α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诊断Alport综合征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肾组织石蜡切片Ⅳ型胶原α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Alport综合征(AS)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从而为AS的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将对照组及已确诊的X连锁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AS及血尿患儿各2例肾组织分别进行石蜡切片Ⅳ型胶原α3和α5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冰冻切片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分析染色结果。具体方法根据PV-9000试剂盒提供的实验方法,进行染色。采用高压锅加热、胃蛋白酶消化和蛋白酶消化3种抗原修复方法分别对正常肾组织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并比较其修复效果。免疫荧光染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结果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α3、α5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对照和血尿组为连续的线状阳性;在X连锁显性遗传型女性患儿为间断线状阳性,在男性患儿为阴性;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均为阴性,在肾小囊及部分肾小管基底膜上Ⅳ型胶原α5链为阳性。结果均与免疫荧光染色法结果一致。结论肾脏组织石蜡切片Ⅳ型胶原α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可用于诊断AS,为诊断AS提供了新的手段。
- 俞礼霞管娜武国红邢燕丁洁
- 关键词:ALPORT综合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微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微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抗肾小球足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标记毛细淋巴管对人的脉管瘤及毛细血管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微淋巴管被标记成棕红色,而毛细血管未被标记,微淋巴管与毛细血管相似,均由单层内皮细胞作衬罩,但与毛细血管不同的是微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不良,常有大的内皮间隙,缺乏完整的基底膜,也没有外皮细胞。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方法。
- 叶永峰朱凌峰吴卫真谭建明杨顺良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毛细淋巴管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喉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喉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层黏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基底膜对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毛细血管由于内皮细胞外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管壁呈现连续的棕褐色,而毛细淋巴管由于内皮细胞外缺乏基膜管壁常不显色。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喉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且客观的方法。
- 刘跃光王莹冯克俭李静
- 关键词:免疫组化毛细淋巴管染色法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免疫组化检测体系,选择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28例,诊断及诱导结束后分别采集骨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临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5,诊断时19例患儿骨髓有形态学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病例骨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阳性;诱导治疗后13例骨髓肿瘤细胞在免疫组化水平消失,11例未消失,4例病情进展死亡。随访(3.5±0.7)年,完全缓解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4.1±0.7)年,部分缓解组中位无复发时间(2.8±0.5)年,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3.9,P=0.001);部分缓解组100%复发,完全缓解组46.1%复发,两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6)。两组4年无病生存率29.2%。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神经母细胞瘤较形态学灵敏,具有预后判断作用;诱导治疗清除骨髓转移之神经母细胞瘤者较不清除者预后好。
- 唐锁勤王建文冯晨杨光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预后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 2005年
- 目的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层黏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基底膜,对肝脏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毛细血管由于内皮细胞外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管壁呈现连续的棕褐色:而毛细淋巴管由于内皮细胞外缺乏基膜,管壁常不显色。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方法。
- 孙平冯克俭刘跃光刘瑞丰
- 关键词:毛细淋巴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肝脏基底膜层黏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肝脏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5年
- 孙平冯克俭刘跃光刘瑞丰
- 关键词:免疫组化肝脏
- 前列腺特异抗原和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改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和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 (CK3 4βE12 )改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前列腺癌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 对 5 2例疑难病例采用改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查。即在同一切片的一侧贴附可靠的阳性对照组织 ,应用微波处理 ,尽可能保存和修复抗原 ,在显微镜下严格控制显色等方法以达到最佳染色效果。结果 3例前列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3 7例前列腺上皮内瘤 (PIN)高表达PSA与CK3 4βE12 ;3例前列腺导管内癌也表达PSA及CK3 4βE12 ;9例前列腺腺癌仅表达PSA无CK 3 4βE12表达 ;10例膀胱移行上皮癌均不表达PSA与CK3 4βE12。 结论 PSA和CK3 4βE12的改良免疫染色可以作为前列腺癌鉴别诊断的工具之一 ,对指导临床治疗可发挥重要作用。
- 陈春莲叶章群蓝儒竹邓仲端
- 关键词:前列腺特异抗原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前列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