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923 篇“ 共性技术 “的相关文章
基于知识网络特征的产业关键共性 技术 识别模型与实证研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 产业为例 2024年 [目的/意义]构建产业关键共性 技术 识别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为产业技术 创新布局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技术 领域和技术 主题两个层面,探索知识网络特征与产业关键共性 技术 特征的关系:将技术 领域共现网络中具有相似性质的节点集合作为产业共性 技术 领域;根据网络中节点的结构位置,计算技术 主题特征指标,最终筛选出产业关键共性 技术 。[局限]该模型未考虑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技术 竞争与布局的差异,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探讨。[结果/结论]本文以新一信息技术 产业为例,识别出8个共性 技术 领域和20个技术 主题。本文研究模型从专利文献内容和技术 发展规律两个方面综合考量,确保了模型及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 刘静 胥彦玲 张婧关键词:知识网络 技术生命周期 吉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 产业关键共性 技术 识别及演化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 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进入了空前的密集活跃期,以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的发展格局,也逐步成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 米艳霖关键词:关键共性技术 财政补贴对关键共性 技术 研发的创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2024年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来激励企业供给关键共性 技术 具有很强的经济合理性。在当前以芯片为代表的一系列“卡脖子”关键共性 技术 仍然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的背景下,从实证层面研究财政补贴对关键共性 技术 研发的创新效应,对于进一步改善科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以中国2009—2020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从专利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检验财政补贴的创新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财政补贴有效提升关键共性 技术 专利数量,获得财政补贴的企业的关键共性 技术 专利数量要比未获得补贴的企业高6.9%,但是财政补贴对专利质量的影响不显著;财政补贴对关键共性 技术 专利数量的提升效应主要是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而非研发人员投入来实现的;财政补贴对关键共性 技术 专利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因行业、所有制和制度环境而异,具体来说,财政补贴能够提高技术 密集型企业的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对国有企业专利数量的提升作用高于非国有企业,提升了处于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专利数量。总体而言,财政补贴的专利质量效应还有待提升,应采取更具包容性的补贴甄选机制,筛选出外溢性更强、社会收益率更高、研发风险适度可控的项目进行补贴。 刘昕瑞 胡凯 谢芬关键词:关键共性技术 财政补贴 信息技术 支持下产业共性 技术 跨组织合作研发的微分博弈 2024年 引入信息技术 支持,将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及政府构成的共性 技术 跨组织合作研发分为产出导向与过程导向情形,运用微分博弈分析两种情形下主体决策、收益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两种情形下产出弹性增量较小(大)时,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研发努力水平与收益系数正(负)相关,与双方努力成本系数及技术 淘汰率负(正)相关,监控成本的影响与此类似;收益系数较大(小)时,双方努力水平与产出弹性及其增量正(负)相关;产出弹性增量较小时,双方努力水平和研发收益在产出导向情形更大,反之需考虑监控成本与高校院所努力成本系数的比值;成本补贴系数在过程导向情形下更小,当产出弹性增量较小或较大时政府收益在产出导向情形下更高,否则过程导向情形更高。 郑月龙 刘思漫 白春光 张月月关键词:产业共性技术 信息技术支持 微分博弈 谈谈待突破的关键共性 技术 2024年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石化行业第二大国,未来的发展驱动力将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必须要对未来10年行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特别是在高端前沿技术 领域的突破不可能靠一时的灵感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制定目标明确、专业系统的长期创新发展战略。全行业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李彬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共性技术 石化行业 驱动力 面向技术 多维特征的关键共性 技术 跨界溢出机理研究 2024年 关键共性 技术 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显著外部性特征,能够通过广泛的扩散与外溢充分发挥潜在价值,但目前对于关键共性 技术 的跨界溢出机理尚不明确,导致其经济社会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文章面向技术 多维特征构建组织合作-技术 跨界溢出-产业关联三层网络,在测度技术 跨界溢出效应基础上,结合多层网络模型探索关键共性 技术 跨界溢出机理,并对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 基本特征方面,已经跨界溢出的关键共性 技术 更不易产生新的跨界溢出;技术 组织特征方面,关键共性 技术 不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跨界溢出关系,共同研发的关键共性 技术 更易产生跨界溢出,组织合作对关键共性 技术 的跨界溢出存在抑制作用;技术 产业特征方面,产业跨度大的关键共性 技术 不易产生跨界溢出,关键共性 技术 不易在关联产业间进行跨界溢出,产业关联广度越大越有利于关键共性 技术 的跨界溢出。本文从技术 多维特征视角揭示了关键共性 技术 跨界溢出的影响机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技术 跨界溢出的理论研究边界,为助推技术 创新扩散、带动产业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单晓红 郝秀艳 刘晓燕关键词:关键共性技术 基于专利挖掘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关键共性 技术 识别研究 2024年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高速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交通智能化,必须加快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关键共性 技术 识别与攻关。基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2015年至今的专利文本,利用LDA主题模型提取技术 主题,分析技术 主题的关键性、通用性、效益性等特征,以识别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关键共性 技术 。最终共识别出9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关键共性 技术 ,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技术 研发和布局提供参考。 苏平 李莹关键词:关键共性技术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玉米秸秆利用及关键共性 技术 分析 2024年 为促进玉米秸秆全价值利用,该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绘制玉米秸秆利用领域的知识图谱,以便全面了解玉米秸秆利用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分析玉米秸秆利用关键共性 技术 。玉米秸秆利用研究大致可分为1990—2007年及2008—2022年两个阶段。在后一阶段,各研究团队逐渐构成以肥料化、饲料化为主,燃料化为辅的玉米秸秆利用研究体系。经文献梳理发现,玉米秸秆利用研究大致经历了3次阶段性热点迁移,每次变化时长约为10a;中国玉米秸秆利用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和生物质能源生产方面;通过对知识图谱综合分析发现,玉米秸秆利用的热点方向包括生物质能源生产、土地改良和保护、畜牧业发展和饲料生产。最后,知识工程和归纳法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利用技术 仍存在收运不及时、还田质量低、秸秆制饲料技术 不成熟、能源化技术 成本高和附加值低等瓶颈。故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一国家重大需求驱动下,该文主要关注并分析了未来研究应重点聚焦的13项玉米秸秆全价值利用关键共性 技术 。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玉米秸秆全价值利用提供参考。 陈理 赖有春 陈帅宇 马明旭 周宇光 周宇光 冯欢欢 郑永军关键词:秸秆 文献计量学 中国知网 关键共性技术 产业共性 技术 跨组织合作研发激励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024年 本文研究了一个由高校院所进行基础研究和制造企业负责后续商业开发的共性 技术 跨组织合作研发激励模型及其选择问题。本文将政府支持与合同激励放在同一框架,运用博弈论方法为制造企业设计产出导向单一激励模型、产出导向+过程监控激励模型及“政府支持+”综合激励模型以激发高校院所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解析了激励模型选择、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表明:“政府支持+”综合激励模型是三种激励模型中的占优模型、产出导向+过程监控激励模型优于产出导向单一激励模型;双方收益分享系数具有促进和抑制高校院所认真履责行为的双重作用,且对其机会主义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对制造企业后续商业开发行为及预期收益有“倒U型”影响;高校院所基础研究的影响系数在双方收益分享系数对制造企业后续商业开发努力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对高校院所和制造企业的合作研发行为具有明显的正向激励作用;惩罚系数可有效抑制高校院所的机会主义行为。 郑月龙 白春光 叶林 张龄月关键词:产业共性技术 政府补贴 高校关键共性 技术 研发补贴的专利数量和质量效应 2024年 高校是中国产业关键共性 技术 研发的主力军,政府对高校的财政补贴是突破关键共性 技术 瓶颈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运用专利文献挖掘法识别关键共性 技术 专利,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面板数据,从专利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分析关键共性 技术 研发补贴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提升高校关键共性 技术 专利数量,但对专利质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产生抑制效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重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财政补贴产生的专利申请更少,但专利授权更多;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财政补贴形成的专利质量更高。为改善研发补贴的专利质量效应,要优化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补贴分配机制、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补贴考核机制。 胡凯 谢芬 吕碧君关键词:高校 财政补贴
相关作者
郑月龙 作品数:59 被引量:239 H指数:10 供职机构: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产业共性技术 演化博弈 共性技术 博弈论 演化博弈分析 李纪珍 作品数:161 被引量:1,717 H指数:2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产业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 企业 技术创新 创新绩效 刘洪民 作品数:77 被引量:346 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技术转移 高校 制造业 共性技术研发 产业共性技术 马亮 作品数:56 被引量:267 H指数:10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新能源汽车 产业共性技术 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 补贴 邹樵 作品数:26 被引量:138 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共性技术 高新区 扩散 企业文化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