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35篇“ 切口疝“的相关文章
复发性腹壁切口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腹壁切口是腹壁外科手术的一个重要并发症。随着普外科手术率的提高,腹壁切口的发生越来越常见。腹壁切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如难复性、腹壁巨大、不完全性肠梗阻、嵌顿或者绞窄等情况。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复发性切口约占所有切口的20%。因此,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切口复发的相关因素、复发性切口的前沿治疗理念,并且对其进行综述,旨在降低复发性切口的发生风险,为复发性切口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赵家劲谢肖俊
关键词:影响因素
腹壁切口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探讨腹壁切口形成的相关病因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到2022年,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两院区248例腹壁切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壁切口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包括肥胖、营养不良、男性、高龄、腹压增高、抽烟、合并腹主动脉瘤、合并糖尿病等,从事体力劳动或者剧烈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导致切口的发生。手术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选择、缝合材料、缝线技术等。结论 腹壁切口发生由多种因素引起,及时减重、避免原手术部位的切口发生感染,改进缝合技术,减少死腔,避免腹压增高的行为,积极治疗可以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原发疾病等可以有效减少腹壁切口的发生。早期行手术治疗及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加以腹带捆绑,避免剧烈运动,治疗效果较好。
单世婷朱春富胡星辰高官壮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复发并发症腹壁缺损
模拟临床的猪腹壁切口模型建立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建立模拟临床的猪腹壁切口模型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入组36只实验猪,采用开放手术切除腹白线并保留腹膜的方式建立猪腹壁切口模型,术后每周观察猪腹部隆起和猪的生长情况,确认腹壁切口形成时间。于造模术后3个月行腹腔镜联合开腹手术,测量腹壁腱膜缺损大小(缺损长径、短径、面积)、确诊切口形成的则行环单纯缝合修复。修复术后每周观察腹壁切口复发情况,验证腹壁切口模型能否模拟临床切口的病理生理。结果造模后,36只猪均活动良好,无死亡。所有猪造模后生长情况良好。36只猪在造模术后1个月左右均出现腹部隆起,触诊形成腹壁切口。均于造模术后3个月时行腹腔镜联合开腹手术下环单纯缝合修复术,所有猪在修复术后1个月左右(平均25 d)出现复发,腹壁造模均成功。其成模时的环长径、环短径、环面积大于造模时的腹壁缺损长径、缺损短径及缺损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本文的造模方法可以建立有效而稳定、无自愈倾向能模拟临床切口病理生理的猪腹壁切口模型。
仲洁逯景辉林振华程文悦代京张剑刘成虎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动物
腹壁巨大切口修补术后早期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腹壁巨大切口修补术术后早期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结直肠外科与腹壁专业组接受腹壁巨大切口修补术的2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据是否发生术后早期疼痛,分为观察组(术后3 d内,VAS评分≥4分)与对照组(术后3 d内,VAS评分<4分)。对可能引起患者早期术后疼痛的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引起术后早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接受腹壁巨大切口修补术的252例患者中有32例(12.70%)发生术后早期疼痛。2组患者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原发性高血压、饮酒史、术后便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62,P=0.009)、术前白蛋白(OR=0.831,P<0.001)、原发性高血压(OR=0.162,P=0.001)与术后早期疼痛有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3,P=0.033),术前白蛋白(OR=0.780,P<0.001),原发性高血压(OR=0.100,P=0.001),术后便秘(OR=4.340,P=0.018)是术后早期疼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低、术前白蛋白低、无原发性高血压和术后便秘是术后早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行腹壁巨大切口修补术的患者,存在术后早期疼痛高危险因素的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术后早期疼痛。
陈传勤张凯单世涵陶亮傅巧美
关键词:切口疝疝修补术术后疼痛
腹壁切口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影响腹壁切口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212例腹壁切口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腹壁切口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12例患者中,30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校正查尔森合并指数(aCCI)≥3分(OR=2.267,P=0.037)、复发(OR=3.250,P=0.029)、反复腹部手术史(OR=0.370,P=0.014)、术前肺功能异常(OR=0.233,P=0.016)、前腹壁中央区域缺损(OR=0.438,P=0.043)、环大小≥10 cm(OR=2.636,P=0.014)、术中出血量≥100 ml(OR=7.366,P=0.007)是腹壁切口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肺功能异常、前腹壁中央区域缺损、环大小≥10 cm、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肺功能异常、前腹壁中央区域缺损、环大小≥10 cm、术中出血量≥100 ml是腹壁切口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师需重视腹壁切口患者危险因素的管理。
师帅马文星陈昕单良王泽正段降龙吴云桦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围手术期并发症腹壁缺损
IPOM与Sublay术对腹壁切口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24年
腹壁切口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流的腹壁切口的修补方式有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POM)和肌后筋膜前补片植入术(Sublay)。关于腹壁切口的IPOM和Sublay修补法(开放和完全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术)两类治疗方法的疗效,现争议比较多。本研究将进行文献综述,深入探讨分析IPOM术与Sublay术治疗腹壁切口的疗效与安全性。
柯瑞盛吴雅琳黄坤寨刘昭晖张福星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
外科医护人员预防腹壁切口知信行现状的调查研究
2024年
目的调查外科医护人员对预防腹壁切口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全国26个省份32家医院的40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医师245名(61.3%),护士155名(38.8%)。调查工具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问卷以及外科医护人员预防腹壁切口知信行问卷。结果医师和护士在预防腹壁切口知识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76±6.05)比(34.80±7.49)分;P<0.05],态度和行为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1±0.81)比(26.41±1.32)分,(13.78±3.26)比(14.42±3.11)分;P>0.05]。不同职称、工作年限的医师在预防切口知识维度和态度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职称的护士在预防切口态度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接受过切口相关培训的护士预防切口的知识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对预防腹壁切口的态度较为积极,但知识掌握和行为实践相对较差。相关管理者应重视医护人员预防腹壁切口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推动腹壁切口的预防工作,减少腹壁切口的发生率。
张海泳吕思扬黄静商玉环
关键词:切口疝知信行模式问卷调查研究
护士层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对腹壁切口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目的分析护士层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对腹壁切口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腹壁切口手术治疗的患者102例。将2022年6月~2022年12月的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将2023年1月~2023年6月的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护士层级责任制管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在术后疼痛和护理满意度上的差异。结果结果两组术后2h的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复发病例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论实施护士层级责任制管理模式,能够降低切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提升护理满意度,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杨艳
关键词:腹部手术
腹膜前间隙补片修补对切口大鼠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大鼠切口腹膜前间隙补片修补术后不同时间腹膜及周围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趋势,分析植入补片对术后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切口模型组(n=8)、有补片修补术后1、4、8、12周组(n=8)。将聚丙烯补片植入有补片修补组大鼠的腹膜前间隙。正常组取正常腹膜及周围组织,切口模型组及有补片修补组取切口旁腹膜及周围组织进行RT-PCR检测,获得各组大鼠腹膜及周围组织中bFGF mRNA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切口模型组、有补片修补术后1周组腹膜及周围组织中bFGF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其余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补片修补术后1、4周组与切口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组腹膜及周围组织中bFGF mRNA表达较切口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有补片修补组各时相比较,与术后1周组比较,术后8周、12周组腹膜及周围组织中bFGF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切口腹膜前间隙补片修补术时,手术创伤可能是刺激腹膜及其周围组织产生bFGF的主要因素,此反应在术后1周最明显。聚丙烯补片理论上可以作为bFGF的载体,让其缓慢释放,但本研究并未提示有明显的作用,这可能需要后续进一步研究确认。
贵诗雨方向黄丹朱佳琳周小雨郭文恺
关键词:切口疝腹膜前间隙补片疝修补术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腹壁切口中的应用:48例患者的临床经验总结
2024年
目的 评价三维可视化(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3DV)技术在复杂腹壁缺损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复杂腹壁切口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3DV技术重建并用Medraw软件分析腹壁缺损面积,据此进行腹壁缺损分类和分区,计算囊/腹腔容积比,预估补片大小,记录术后24 h及48 h时的腹腔内压力值以及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48例复杂腹壁切口患者,其中正中线腹壁切口30例,其他部位18例。中型13例、大型19例、巨大16例。48例患者通过3DV技术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为(92.11±60.25)cm^(2),囊/腹腔容积比为(7.7±5.2)%,术中实际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为(89.20±57.38)cm^(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3DV技术测量和术中实际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值呈正相关(r=0.959,P<0.001)。手术时间为(73.5±8.2)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1.66±15.32)h,术后24 h和48 h时的腹腔内压力分别为(13.50±2.12)mmHg、(11.39±1.42)mmHg,住院时间为(7.12±1.21)d。48例患者中术后共有7例(14.6%)患者发生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非计划再次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均未见远期复发。结论 从本组资料分析结果看,应用3DV技术评估复杂腹壁切口可以辅助外科医师作出正确抉择,安全而有效。
彭雪峰彭雪峰杨华宋应寒宋应寒雷文章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技术

相关作者

李基业
作品数:218被引量:1,074H指数:17
供职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切口疝 补片修补 腹壁切口疝 腹壁 腹壁缺损
唐健雄
作品数:282被引量:3,368H指数:2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研究主题:腹股沟疝 腹壁切口疝 腹壁外科 腹股沟 腹壁疝
陈双
作品数:288被引量:2,504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腹股沟疝 腹腔镜 腹股沟 疝修补术 切口疝
克力木
作品数:235被引量:956H指数:16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腹腔镜 疝修补术 腹股沟 腹股沟疝 腹腔镜检查
田文
作品数:226被引量:2,02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腹腔镜 甲状腺癌 食管裂孔疝 甲状腺切除术 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