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0篇“ 区域性切除“的相关文章
- 区域性切除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对患者面部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探究区域性切除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对患者面部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13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6)和研究组(n=57)。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全腮腺切除术,研究组患者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术后面部肌肉情况、腮腺分泌功能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分别为(109.26±23.48) min、(52.16±5.98) mL、(9.41±2.49) cm、(2.19±0.35)支,均低于对照组[(146.06±23.15) min、(72.55±7.04) mL、(14.26±3.16) cm、(4.21±0.63)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面神经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26%、7.02%、8.77%,均低于对照组(57.14%、64.29%、98.21%),House-Back-mann面神经损伤分级评分为(1.78±0.66)分,低于对照组[(2.67±0.78)分],Portmann评分为(17.88±2.63)分,高于对照组[(13.65±3.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两组组间腮腺分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研究组患健侧腮腺分泌差值分别为15.59±5.11、16.02±5.46,均低于对照组(38.21±3.16、36.46±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皮下积液、Frey综合征、面瘫及面部畸形的发生率分别为3.51%、10.53%、7.02%、7.02%,均低于对照组(21.43%、32.14%、26.79%、28.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区域性切除手术对腮腺混合瘤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降低面部神经和肌肉功能损伤的风险,同时可以减少对腮腺功能的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
- 吕大为朱浩向媛媛张力
-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区域性切除
- 显微镜下小切口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 2023年
-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施行小切口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完成的腮腺良性肿瘤显微镜下小切口区域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基本资料、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术中相关资料及随访数据等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男36例,女42例,年龄[M(Q_(1),Q_(3))]37(28,48)岁,手术时间(88.5±24.6)min,术中出血量(16.2±7.2)ml。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肿瘤位于腮腺浅叶,病理结果均为良性,术后3~6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神经功能损伤,均未出现涎漏、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小切口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可行性,其安全性和疗效还需要更多病例和更长随访研究。
- 岳波乔燕张婵娟杨润琴宋勇莉韩宇查定军陈阳
- 关键词:腮腺肿瘤面神经显微镜手术小切口
- 基于SMAS筋膜外区域性切除治疗耳前瘘管感染
- 2023年
- 探讨基于浅表肌腱膜系统(SMAS)膜外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耳前瘘管感染的疗效。选取耳前瘘管患者共126例,并分成3组:A组42例,耳前瘘管感染期,行SMAS筋膜外区域性切除术;B组43例,耳前瘘管非感染期但之前感染过,行SMAS筋膜外区域性切除术;C组41例,耳前瘘管感染期,行经典耳前组织切除术。统计所有患者术后的平均痊愈时间、切口外观满意度、总治愈率、复发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A组、B组的总治愈率相当,分别为95.24%和9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总治愈率均明显高于C组(6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感染期耳前瘘管应尽早通过手术彻底切除,基于SMAS筋膜外区域性切除术痊愈时间较短、总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特殊设备要求,值得向各级医院推广。
- 黄金樵林泓潘志勇陈秀芬胡伟群
- 关键词:耳前瘘管感染期
-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中保留耳大神经效果的定量感觉测试研究
- 目的:通过定量感觉测试和生活质量调查对于采用改良切口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中保留耳大神经的远期疗效评估。方法:本实验包括24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其中男女各12名,年龄范围在23-67岁。受试者在手术后一年对于耳下区及耳后...
- 林雯
- 关键词:耳大神经远期疗效
-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效果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究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3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全腮腺切除组(56例)与腮腺区域性切除组(57例)。为全腮腺切除组56例患者采用常规的全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为腮腺区域性切除组57例患者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腮腺区域性切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颊支、颧支、下颌缘支损伤的发生率(3.51%、1.75%、1.75%)均低于全腮腺切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颊支、颧支、下颌缘支损伤的发生率(14.29%、12.50%、7.14%),P<0.05。2)腮腺区域性切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面部畸形、面瘫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1.75%、1.75%、3.51%、3.51%)均低于全腮腺切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面部畸形、面瘫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12.50%、10.71%、14.29%、17.86%),P<0.05。3)两组患者术后第1年、第3年病情的复发率相比,P>0.05。结论: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 施宇
-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面神经分支并发症复发率
- 保留耳大神经束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对腮腺癌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保留耳大神经束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对腮腺癌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9例腮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术后7 d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7 d研究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留耳大神经束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癌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面神经解剖数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 王新潘红苗红玲
- 关键词:腮腺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面神经功能
- 部分切除和区域性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究部分切除和区域性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切除治疗的89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取区域性切除术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 a复发率差异。结果 2组手术时间及术后1 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2. 43±10. 24) m L、切口长度(7. 36±1. 24) cm,均小于对照组的(81. 47±14. 35) m L、(10. 23±1. 52) cm;观察组面瘫、面部凹陷、涎瘘或积涎、耳垂麻木、味觉性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区域性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当,但其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是较安全的治疗方式。
- 王芳芳王在智苗喜顺孙小艳
- 关键词: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
- Force Triad能量平台辅助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评价ForceTriad能量平台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需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例,其中实验组术中使用Force Triad能量平台系统,对照组选择高频电刀传统方法。将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 05);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 05);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 0. 05);手术并发症方面,面神经麻痹:实验组有2例(13. 33%)、对照组有3例(20%),涎漏:实验组有1例(6. 67%),对照组有2例(13. 33%),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使用Force Triad能量平台系统,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引流量、缩短了住院时间。
- 杨凤丽黄雪蕾魏国发韦彩霞郑建华赵德安
- 关键词: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腮腺手术术后并发症
- 局段S形切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中的应用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评估局段“S”形切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中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病人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段组32例和传统组32例。局段接受局段“S”形切口行面神经局部解剖+腮腺肿瘤及浅叶区域性切除术,传统组接受传统“S”形手术切口行面神经解剖+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局段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20.00,IQR=11.25,30.10)mL,传统组为(60.17,IQR=45.02,75.19)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81,P<0.05);局段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1.75±18.77)min,传统组为(120.28±29.5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9,P<0.05)。局段组术后耳部麻木时间、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主观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局段“S”形切口显著提高了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外观满意、手术范围小、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 梅金玉杨见明余俊伟刘业海
- 关键词:腮腺肿瘤腮腺切除术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 保留耳大神经束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癌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保留耳大神经束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癌的效果。方法选择腮腺癌患者67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保留耳大神经束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腮腺切除术,记录与随访患者的预后。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解剖面神经分支数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观察组的面神经分级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面瘫、皮肤麻木、Frey's综合征、涎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和46.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分别为2.7%和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耳大神经束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癌可减轻手术创伤,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朱军利马浩夏琪
- 关键词: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腮腺癌面神经功能
相关作者
- 陈巨峰

- 作品数:158被引量:289H指数:8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平阳霉素 下颌 舌癌 口腔颌面部 静脉畸形
- 冼淡

- 作品数:100被引量:163H指数:6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 下颌 平阳霉素 放射性骨坏死
- 劳均平

- 作品数:73被引量:197H指数:7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金因肽 平阳霉素 舌癌 临床疗效分析
- 李金

- 作品数:99被引量:132H指数:6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平阳霉素 舌癌 下颌 静脉畸形 颌骨缺损
- 莫础嘉

- 作品数:46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并发症 骨折治疗 骨折 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