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6篇“ 卫拉特蒙古“的相关文章
西方视野下的卫拉特蒙古音乐考察与研究
2024年
卫拉特蒙古,又称西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学界对蒙古族音乐研究的田野地点、研究对象正在由东向西拓展。自2004年以来,关于卫拉特蒙古音乐研究的中文成果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西方学界对卫拉特蒙古音乐的研究在13世纪即已开始,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文章旨在补充卫拉特蒙古音乐的此类研究成果,梳理西方视野下的卫拉特蒙古音乐研究历程、方法及视野,以期将之与中国学界的研究成果予以对比,审视自我,更全面地把握学术研究动态。
张颖
关键词:卫拉特蒙古族音乐
新疆卫拉特蒙古民间长调歌中的汉语借词初探
2024年
新疆卫拉特蒙古古老的长调歌中频繁出现一些汉语借词,笔者在搜集整理并辨别这些借词的基础上,在对其进行内容分类,进而从语音学、形态学、语义学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目的在于对蒙古语汉语借词研究提供参考,对新疆卫拉特蒙古历来就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事实提供依据。
策·巴图
关键词:卫拉特汉语借词
关于卫拉特蒙古史诗《宝玛额尔德尼》中的三个母题
2024年
本文探讨了卫拉特蒙古史诗中三个母题的文化蕴含。1.喻示母题:指出喻示者的身份反映出史诗的“英雄时代”特征;2.赐饮母乳母题:探讨英雄结义母题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因素;3.血祭母题:以牲血浸泡兵器母题:论述血祭礼仪中的“血崇拜”和“牛崇拜”意识。
赵文工
关键词:母题
乾隆时期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赴热河朝觐路线探析
2024年
17世纪30年代,原先游牧于我国天山北部草原的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以及部分和硕特部众,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18世纪60年代,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控制和压迫,19岁的渥巴锡承袭汗位后,毅然决定东返祖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部踏上东归的路程并于当年回到祖国,随即从伊犁出发,前赴热河朝觐乾隆帝。关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等从伊犁出发赴热河朝觐的行程路线问题,学界尚乏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用清代满文档案及相关史料,对其起程时间、朝觐人员、朝觐路线、清廷规划确定本次朝觐线路的原则等略做探讨,从而为拓展清史、蒙古史、西域史、河北地方史等领域的研究增添笔者的绵薄之力。
内玛才让
关键词:乾隆时期满文档案渥巴锡
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基于格鲁派在卫拉特蒙古本土化的个案考察
2024年
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格鲁派再次传入蒙古,逐渐成为蒙古各部唯一正统宗教信仰。卫拉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主要一支,长期活跃于我国西北,曾为祖国西北边疆开发建设、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卫拉特蒙古各部中的传播及成为全民信仰的过程,经历了传播者的主动嵌入,统治阶级的有意扶持,社会大众的认知到认可的复杂过程。其间,藏传佛教不断做出自我调适,积极与卫拉特蒙古社会相适应,最终成为具有卫拉特蒙古特点的藏传佛教格鲁派。藏传佛教与卫拉特蒙古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进程是藏传佛教中国化实践诸多个案中的一例,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一次重要历史实践。通过重点探讨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卫拉特蒙古各部的几个关键因素、传播特点及本土化特征,旨在为当前深入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一定的学理依据。
吉乎林
关键词:藏传佛教格鲁派卫拉特蒙古
卫拉特蒙古机智人物故事角色功能研究
2023年
卫拉特蒙古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卫拉特人作为蒙古族的一个部分散居在世界各地,但大部分居住在新疆。卫拉特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而且用集体的智慧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遗产。卫拉特机智人物故事就是在浩瀚民间文学中绽放的一朵鲜花。它是以卫拉特人民耳听、口传的原始方式流传下来的文学。该文基于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以分布在我国境内的卫拉特蒙古人民当中的机智人物故事为对象,从故事角色、功能及其结构形态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试图揭示其故事内在的结构特征。
韩慧光
关键词:卫拉特蒙古机智人物故事角色结构特征
女性的“语言”:卫拉特蒙古的女性与禁忌
2023年
本文以居住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该社会中使用的女性语言。通过对卫拉特蒙古的语言禁忌、尤其是对女性语言进行考察,发现人们利用语言禁忌维持他们社会的秩序,即保持神圣的存在的中心位置的同时排斥负的、不可控、污秽的存在于生活空间的外围。但是看起来非常清楚的结构中也有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即女性。神圣的存在中也有与普通的人们相比较更神圣的女性,同时与危险的自然力量等比较女性也更为安全和普通。不管女性是神圣的存在还是普通的存在甚至是危险的存在,女性语言都能够使其他者化。
查斯查干那木加甫
关键词:女性语言禁忌卫拉特蒙古
口头叙事中的“异界”与“边界”——以卫拉特蒙古族“异类婚恋故事”为中心被引量:1
2023年
文章以“异类婚恋故事”为案例,运用“陌生人”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卫拉特蒙古族民间故事中被想象的“异界”与“边界”问题。“陌生人”在异界有王宫、妻儿、牲畜等与人类社会相似的生活空间、语言能力,但其相貌却与人类相异。他们拥有护家的动物、家畜、攻击家畜的动物等,反映了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与异界的交叉地带有与传统村落社会类似的海边、湖边、山洞等不可移动的场域;也有不固定的祭祀场所、王宫等,具有游牧社会的可移动性特征。“异类婚恋故事”呈现的世界观映射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相互包容的依存关系。
那木加甫(蒙古族)
浩·巴岱学术研究方法与《江格尔》研究--评浩·巴岱《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究》
2023年
达·巴图
卫拉特蒙古传统服饰变迁研究
服饰和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变迁是人类文化变迁中的重要内容。本书以卫拉特蒙古传统服饰为例,通过梳理卫拉特蒙古服饰形成与变迁的过程,从而了解现代民族服饰传统形成的大致脉络,探讨现代日常生活中个体对传统服饰的选择...
乌云作

相关作者

秀梅
作品数:62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塔里木大学
研究主题:卫拉特蒙古 视频 新闻报道 公众 自媒体
马大正
作品数:85被引量:48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边疆学 边疆研究 中国边疆 边疆治理 边疆
锋晖
作品数:20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新疆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锡伯族 射箭运动 民族文化 传承保护 文化变迁
才吾加甫
作品数:29被引量:36H指数:5
供职机构:新疆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藏传佛教 佛教 丝绸之路 藏传 佛教宗派
王璐
作品数:4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西域文化研究所
研究主题:卫拉特蒙古 佛教 法显 中印文化交流 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