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41篇“ 历史观“的相关文章
吴于廑的大历史观
2024年
《武汉大学学报》二〇二三年六期,七〇〇〇字 吴于崖的大历史观有何内涵,其又是怎样形成并体现在治学中,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与意义?厘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知和理解吴于学术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特征,而且也有利于充分挖掘吴于崖等前辈学者的思想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蒋焰
关键词:大历史观内在逻辑学术思想
关于大历史观的理论思考
2024年
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当代体现。大历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联系,使历史科学得到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增强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大历史观强调以更大的时间跨度分析历史,为把握历史规律和判断是非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根据。大历史观强调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捍卫了经千百万人民实践检验的革命真理,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武器。大历史观强调以世界历史的视野观察当代世界与中国,为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了科学指引。
刘书林
关键词:大历史观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方法论传承
2024年
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在纵向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在横向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从长时段、大视野出发把握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以习近平大历史观对中国社会进行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分析,可以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明确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谋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从方法论角度讲,习近平大历史观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结合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并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是三种思维方法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并自觉构成了影响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新思维方法。
杜红艳
习近平历史观的哲学意蕴
2024年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历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主张历史的人民性与实践性,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要求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历史、辩证地评价历史是非与功过。面对隔断历史、虚无历史的错误认知,习近平坚持全面把握历史的整体性,充分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历史。深入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的哲学意蕴,对于提升个人修养、推进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谢莉娅谢江平
关键词:历史观哲学意蕴
用大历史观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和21世纪新文明。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以大历史观,从中华文明史、中西现代文明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在古今中西比较中,回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何而来”“有何特征”和“向何而去”之问。
邓志强
关键词:中华文明史大历史观现代文明文化使命中华民族
新时代大学生大历史观培育研究
历史观作为一种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视野和科学方法,强调将研究对象置身于纵深的历史长河中,鉴古照今,以史为师,揭示历史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力量和圆梦者,正处于...
游琴
关键词:大学生大历史观
历史观解读周恩来与红岩精神
2024年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铭刻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浸润着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心血。以大历史观为指导解读周恩来与红岩精神,能够拓宽历史视野。从中华民族发展史出发,溯源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解读周恩来与红岩精神内含的文化根基;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出发,立足历史时刻,揭示周恩来与红岩精神的时代内涵;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出发,横向审视周恩来与红岩精神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意义。
陈彦余
关键词:周恩来红岩精神大历史观精神谱系
以大历史观为指导深化琼崖革命研究
2024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以史为鉴”的传统相结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随后又提出,“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
薛月爱
关键词:大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主线
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被引量:1
2024年
在“以文明求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最新精神标识,是新时代中国向世界表达自身形象的文化名片,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文化战略及其宣传思想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出场不仅表征着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蕴含的“文化生命体”因子和“历史主动精神”被全面激活,至关重要的是,透射出我们正努力将那个“古今中西之争”——实质是“中国向何处去”问题,转换为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以中国智慧并“焕新之力”促进文化“涵化”的志气、骨气、底气。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优先基于大历史观探赜索隐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三者不仅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大写的逻辑”谱系,而且包蕴并体现着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无论是从历史逻辑还是理论逻辑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不啻于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方法论基础上的新的政治文明史观的书写或塑造;着眼于实践逻辑,则应进一步拓展和落实其在政治表达、民族团结和文明互鉴等具体维面之实际因应功效。
李武装
关键词:大历史观政治文明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整体性思想文化渊源
2024年
思想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条件和渊源。习近平大历史观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性思想,在其来源上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习近平大历史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等蕴含的整体性思想、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能割断历史”的整体性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通史方法;在中国传统史学方面,习近平对中国历史文化十分推崇,经常引用其中的经典名句,习近平大历史观充分吸收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特征、中国传统史学中的通变思想和以人为本等整体性思想;在国外历史文化领域,习近平在讲话中回忆到读过许多国外历史文化书籍,这些书籍中的用“大历史”分析问题、世界历史下多彩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赋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新的时代内涵的整体性思想也成为习近平大历史观思想文化渊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跃
关键词:整体性

相关作者

丛大川
作品数:161被引量:187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研究主题:马克思哲学 实践人道主义 唯物主义 新世界观 费尔巴哈
王晓升
作品数:288被引量:888H指数:1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阿多诺 哈贝马斯 鲍德里亚 辩证法 意识形态
杨凤城
作品数:156被引量:62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大历史观 从严治党 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
雷戈
作品数:102被引量:213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
研究主题:历史学 历史观 历史学家 史学 史学观
林剑
作品数:81被引量:436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马克思历史观 文化 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