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1篇“ 双壳目“的相关文章
- 楔形两极虫(黏体门,双壳目)的形态学重描述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两极虫属Myxidium和楚克拉虫属Zschokklella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形态鉴定界限模糊。为进一步厘清两者的分类学关系,本研究对采自涪江重庆市潼南县江段的楔形两极虫M.cuneiforme Fujita,1924进行了形态学重描述,并对其分子系统学进行了研究。楔形两极虫孢子壳面观呈长条形,中部稍凹陷或孢子一边突出,壳瓣上有6-8条与缝嵴平行的条纹;缝嵴直,缝面观呈梭形。孢子长12.5μm±0.3μm,宽5.4μm±0.3μm(n=20)。极囊2个,呈梨形,分布于孢子两极端;极囊长4.3μm±0.2μm,宽3.1μm±0.2μm(n=20),极丝细长且明显,盘曲5-6圈。以18S rDNA为分子标记,对楔形两极虫及其近缘种进行了保守区变异、遗传距离、序列相似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极虫属和楚克拉虫属均非单系发生,两属间物种相互交叉聚支;两极虫属与楚克拉虫属物种间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本文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的研究结果支持将两极虫属和楚克拉虫属合并为一个属的观点。
- 李超索栋杨承忠赵元莙
- 关键词:近缘种RDNA分子系统学
- 碘泡科(粘体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动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粘孢子虫是一类拥有广泛寄主的后生动物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并可引发病害,从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但其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分类地位和分类系统方面存在着许多争议。而碘泡科是粘孢子虫最大的一科,其在属级和种级阶元的归属问题上也一直备受争议。此类动物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依据传统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分类并不十分准确,借助更为先进的显微技术和以及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的应用,其分类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从碘泡科的种、属级阶元分类和方法学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碘泡科物种系统分类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碘泡科各属的归类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进行了厘清,同时总结了应用于碘泡虫系统分类研究中的几种方法,以期为该科动物的系统分类和鱼类粘孢子虫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 张婧杨承忠赵元莙
- 关键词:粘孢子虫系统分类学
- 基于18Sr DNA序列对单尾虫属(粘体门,双壳目)的系统学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采用18S rDNA序列为基础的系统分析方法,对采自嘉陵江磁器口江段的黄颡单尾虫Unicauda pelteobagrus Ma,1998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首次给出了黄颡单尾虫的SSU rDNA序列信息.同时基于18SrDNA数据、遗传距离和系统树特征讨论了尾单尾虫Unicauda caudatus和黄颡单尾虫的系统关系.结果表明,尾单尾虫与尾碘泡虫的系统关系较近,而与黄颡单尾虫系统关系较远,不支持将尾单尾孢虫和黄颡单尾虫同置于单尾虫属中,并对单尾虫属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 李楠楠赵元莙唐发辉索栋邱烈
- 关键词:粘孢子虫RDNA
- 武汉单极虫(粘体门,双壳目)的重描述及基于18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18SrDNA序列对比,对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表的粘孢子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其为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并发现了形态学新特征:膜状鞘的起始位置不同,且仅包围孢子后部;壳瓣底部内侧具"V"形褶皱;一片壳瓣前端有突起结构;缝脊直,突出明显;测得极丝全长为158.5~179.2(170.7±5.7)μm。经18S rDNA序列对比,与T. wuhanensis[HQ613410]的相似率为99.8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单极虫与碘泡虫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将单极虫属与碘泡虫属二者归属于碘泡科的分类方法更合理。
- 竹攸汀陆宏达蔡水局
- 关键词:光镜扫描电镜RDNA
- 黄颡单尾虫(粘体门,双壳目)的重描述及基于28S rDNA和ITS-5.8S序列的系统地位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与以28S rDNA和ITS-5.8S序列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对采自嘉陵江重庆市磁器口江段的黄颡单尾虫Unicauda pelteobagrusMa,1998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于28S rDNA数据探讨了黄颡单尾虫以及单尾虫属与相邻种属粘孢子虫间的系统地位;基于5.8S rDNA数据比较分析了粘孢子虫的系统地位。补充了黄颡单尾虫重庆种群形态学信息和28S rDNA、ITS-5.8S rDNA序列的分子信息。
- 董江丽赵元莙唐发辉索栋
- 关键词:分类学RDNARDNA
- 尼氏单极虫(粘体门,双壳目)重描述及基于18S rDNA系统地位分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采用常规细胞学方法与18S rDNA序列比较的方法,对采自于重庆市嘉陵江段的粘孢子虫,尼氏单极虫Thelohanellus nikolskii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此为首次在我国长江流域检获尼氏单极虫。本文在补充了尼氏单极虫中国种群18S rDNA序列信息的分析、比较基础上,探讨了该虫与相邻种属的系统关系,佐证了其分类学位置。
- 索栋赵元莙
- 关键词:分类学RDNA
- 青岛近岸海洋鱼类4种寄生薄壳虫属粘孢子虫,包括1新种的研究(粘体门,双壳目)被引量:4
- 2009年
- 作为中国海洋鱼类寄生粘孢子虫的系列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报道了自青岛沿海多种鱼类体内寄生的薄壳虫属1新种并重描述了3个已知种:似短薄壳虫,新种Leptotheca brevoides sp.n.;云雾薄壳虫L.nebulifera Zhao & Song,2003;豆粒薄壳虫L.faba(Meglitsch,1960)Zhao & Song,2003和大孢薄壳虫L.macrospora Auerbach,1909。
- 赵元莙宋微波
- 关键词:海洋鱼类
- 黄海鱼类寄生角形虫属粘孢子虫一新种及四新纪录(粘体门,粘孢子纲,双壳目)被引量:2
- 2003年
- 报道了角形虫属CeratomyxaTh啨lohan ,1892 1新种和中国 4新纪录 :黄海角形虫C .huanghaiensissp.nov .,狭窄角形虫C .angustaMeglitsch ,196 0 ,倾斜角形虫C .declivisMeglistch ,196 0 ,川鲽角形虫C .platichthytis(Fujita ,192 3)Schulman ,196 6及镰状角形虫C .drepanopsettaeAwerinzew ,190 8,并对各角形虫的生境、感染率等作了描述。
- 赵元莙宋微波
- 关键词:寄生虫粘孢子虫粘孢子纲双壳目
- 寄生鲤的粘孢子虫一新种(粘孢子纲:双壳目)
- 2001年
- 报道寄生在鲤鱼鳃丝上的粘孢子虫 1新种 ,即异囊粘体虫Myxosomaheterocapsularissp .nov .,标本采自重庆市北碚区歇马养殖场及嘉陵江 ,文内记述该新种的形态结构。
- 罗芬张其中
- 关键词:粘孢子纲双壳目鲤鱼寄生原虫
- 重庆淡水鱼寄生粘孢子虫二新种(粘孢子纲:双壳目)被引量:1
- 2001年
- 报道了中华倒刺鳃上的粘体虫一新种 ,即倒刺粘体虫Myxosomaspinibarbisp .nov .;寄生于白鲢肾中的碘泡虫一新种 ,即马氏碘泡虫Myxobolusmaisp .nov .,将 2新种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 张其中
- 关键词:粘孢子纲双壳目淡水鱼寄生虫
相关作者
- 赵元莙

- 作品数:136被引量:227H指数:12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车轮虫 外寄生 粘孢子虫 18S_RDNA 双壳目
- 马成伦

- 作品数:40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鱼类 粘孢子虫 淡水鱼类 寄生虫 鱼类寄生粘孢子虫
- 索栋

- 作品数:7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物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双壳目 RDNA 分类学 18S_RDNA 黄颡
- 王慈生

- 作品数:15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江河鱼类 粘孢子虫 鱼类寄生粘孢子虫 鱼类 双壳目
- 张其中

- 作品数:186被引量:736H指数:16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 研究主题:多子小瓜虫 鱼类 近江牡蛎 杀灭 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