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3篇“ 双室同步起搏“的相关文章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同步起搏与左心同步化的相关性
2016年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同步起搏与左心同步化的相关性。方法行CRT患者128例,按术后心电图特点分为同步起搏组(78例)和同步起搏组(50例)。随访1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测定Ts-SD、Te-SD在不同组中的变化差异,评价左心同步化的变化。结果 1同步起搏组植入前较植入后Ts-SD〔(45±9)ms vs.(33±7)ms,P<0.05〕、Te-SD〔(41±8)ms vs.(31±8)ms,P<0.05〕有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方差分析示Ts-SD、Te-SD、LVES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示同步起搏与Ts-SD(B=-0.052,P=0.000)、Te-SD(B=-0.032,P=0.032)呈线性相关;4同步起搏与Ts-SD行Pearson分析具有相关性(r=-0.933,P=0.000),Ts-SD呈负相关。结论经CRT治疗同步起搏组较同步起搏组术后随访过程中左心内协调性得到改善更加显著。
刘博张勇徐晶姜馨李尚俭马爱群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同步起搏脉冲发生器超速抑制顽固性性心动过速一例被引量:2
2012年
患者男,45岁,因反复胸闷气促于2008年5月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度房传导阻滞,心内传导阻滞",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症状缓解。2011年3月突发心悸,心电图示性心动过速,心率波动于110~150次/分,予可达龙、利多卡因等静脉治疗未能恢复窦律。后以170次/分的起搏频率超速起搏,性心动过速终止,恢复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病情稳定后出院。
汪菁峰宿燕岗柏瑾葛均波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室性心动过速
同步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了解起搏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顽固性心衰经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安装埋藏式三腔人工心脏起搏器,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左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13例安装三腔起搏器后临床症状好转,EF提高15%~34%。结论三腔起搏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
任洁刘娟王智勇赵沁
关键词:顽固性心力衰竭双室起搏
不同位点组合同步起搏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心肌力学的影响
2005年
目的探讨不同位点组合同步起搏模式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心肌力学的影响。方法7只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猪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每一只动物随机组合为右房-右心尖-左后侧壁(RARVALVPL)、右房-右心尖-左尖(RARVALVA)和右房-右心尖-左后侧壁-左尖(RARVALVPLLVA)起搏模式。分别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下的左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左松弛时间常数(τ)。结果RARVALVPLLVA起搏模式的±dp/dt分别较RARVALVPL、RARVALVA起搏模式显著提高,τ值明显下降(P均<0.05),而RARVALVPL起搏模式和RARVALVA起搏模式之间±dp/dtmax、τ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RVALVPLLVA起搏模式在保持房激动顺序和同步起搏的同时,还能改善心内的电机械同步性,较其他起搏模式具有更好的心肌力学效应。
刘晓堃傅向华马宁谷新顺郝国贞刘君
关键词:电生理学
扩张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同步起搏治疗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观察同步起搏对扩张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选择1 5例扩张性心肌病并顽固心衰患者 ,置入起搏器 ,观察心功能、HRV及血浆丙二醛、一氧化氮、内皮素 1、血管紧张素 Ⅱ的变化。结果 :心功能NYHA分级从术前 3.32± 0 .31级提高为 2 .1 8± 0 .33级 ,左射血分数由 0 .2 9± 0 .0 3增至 0 .36± 0 .0 3(P <0 .0 5 ) ;2 4h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相邻RR间期差值 >5 0ms占正常RR间期数的百分比、总功率、低频及高频波段功率分别由 73± 8.1ms、4 1± 8.0ms2 、5 .3%± 1 .5 %、1 0 2 4± 4 1 3ms2 、1 1 5± 35ms2 及 4 8± 1 5ms2 增至 1 0 7± 1 3ms、70± 1 1ms2 、1 1 .3%± 3.4 %、1 92 1± 4 84ms2 、1 94± 35ms2 及 91± 2 9ms2 (P均 <0 .0 1 ) ;血浆丙二醛、内皮素 1分别由 4 31± 37nmol/L、83.1± 2 1ng/L降至 32 3± 2 9nmol/L、6 7.3± 1 6ng/L ,一氧化氮由 38.1± 7.6 μmol/L增至 5 1 .3± 9.2 μmol/L(P均 <0 .0 1 ) ,血管紧张素 Ⅱ无变化 (P >0 .0 5 )。结论 :同步起搏改善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及HRV。
肖立中杜作义马绍椿江志平徐新赖少燕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双室起搏扩张性心肌病充血性心率变异性
超声心动图对同步起搏近期疗效的评估
2004年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房顺序同步三腔起搏(简称三腔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近期效果.……
刘健孙宝贵徐琳孙雅萍程易
同步起搏治疗药物难治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三腔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左电极置入部位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6例扩张型心肌病中晚期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均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李晋新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
文献传递
同步起搏的临床应用及置入左电极的初步体会被引量:1
2002年
观察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 ,探讨左电极置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DCM)并CHF ,符合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其中 8例置入Medtronic 2 187电极 ,1例置入Medtronic 2 188电极 ,1例置入右主动固定电极。 9例左电极置入成功 ,1例失败改行右部位起搏 ,术后患者左舒张未径、左射血分数及 6min步行距离均有改善 (术后 3个月与术前分别比较 :70 .8± 9.5vs 79.5± 12 .5mm ,0 .4 2± 0 .13vs 0 .2 5± 0 .10 ,384 .8± 4 5 .4vs 2 78.6± 34.5m ;P <0 .0 5或 0 .0 1)。借助电生理冠状静脉窦 (CS)标测电极、CS造影 (包括直接逆行CS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使CS间接显像 )对指导左电极的置入有较大的价值。结论 :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
王景峰伍卫聂如琼杜作义张燕周淑娴罗年桑孔敏仪
关键词:双室同步起搏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部位起搏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对比研究被引量:19
2002年
比较右部位 (RV Bi)起搏 (BiV)同步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并与右心尖部 (RVA)、右流出道 (RVOT)、左基底部 (LVB)起搏相比较 ,明确部位起搏是否优于单部位起搏。 15例患者中病窦综合征 8例、Ⅲ度房阻滞 7例。分别行RVA、RVOT、LVB、RV Bi、BiV起搏 (VVI,6 0~ 90次 /分 ) ,测定心输出量 (CO)和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和QRS波时限 (QRSd)。结果 :①与RVA起搏相比 ,RVOT、LVB、RV Bi、BiV起搏CI分别增加了 7.5 %、11.3%、15 .5 %和 17.2 % ,PCWP分别降低了 14.9%、10 .3%、2 1.7%和 2 0 .0 % (P均 <0 .0 1)。②RV Bi、BiV起搏较RVOT、LVB起搏的CO、CI增高而PCWP降低 (P均 <0 .0 5 )。③RV Bi与BiV起搏、RVOT与LVB起搏之间CO、CI和PCWP无显著差异。④RVOT、RV Bi、BiV起搏的QRSd(分别为 12 8± 11,111± 16 ,10 3± 13ms)较RVA起搏 (146± 18ms)时显著缩短 (P≤ 0 .0 0 1) ,而LVB起搏 (142± 15ms)与RVOT、RVA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RV Bi起搏和BiV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 ;
朱参战崔长琮张全发薛小临傅文刘维维刘引会徐琳
关键词:血液动力学QRS波时限
同步起搏对犬心肌炎症反应及心肌重构的影响
目的:建立伴有电-机械失同步心衰的动物模型,并利用同步起搏模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观察同步起搏对于心肌结构、功能的影响,及该效应是否与抑制心肌炎症反应有关,以期探讨CRT是否通过影响局部心肌炎症逆转心肌重构.方法:...
邱琼王景峰杨莉陈样新刘英梅韦育林麦憬霆

相关作者

臧红云
作品数:222被引量:333H指数:9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冠心病 永久起搏器
王祖禄
作品数:800被引量:2,260H指数:19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王冬梅
作品数:792被引量:1,857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介入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韩雅玲
作品数:2,552被引量:6,764H指数:33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射频导管消融
俞建华
作品数:154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室间隔缺损 恶性心律失常 介入治疗 国产封堵器 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