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74篇“ 喘证“的相关文章
哮病-喘证-肺胀病因病机辑要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现代医学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叠(ACO)临床表现与中医文献哮病、喘证、肺胀等描述较为接近,特征为人群多发、发作更频繁、肺功能下降更快、病理机制不明等,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等相关国际医学学术组织长期关注ACO研究,目前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手段仍较为局限。中医对于哮喘和慢阻肺的认识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有详细的对哮喘病名、病因病机的记载,据慢阻肺特有的临床症状,发现自秦汉以来对于此病有诸多记载,探求古代文献发现慢阻肺与哮喘虽属不同疾病,但其病因相累,病机相联,均属本虚标实之证,故可相合并病。文章通过古代中医文献梳理哮喘和慢阻肺病因病机,结合现代医家研究成果,整理出ACO病因包括外邪侵袭、七情过用、饮食失宜、体质因素4个方面,病机从肝肾亏虚、痰瘀互结、痰热郁肺方面阐述ACO以期提供诊疗新思路。
隋秋博赵克明
关键词:哮病喘证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病机痰热郁肺
基于《中华医典》探讨喘证方剂发展概况
2024年
目的 梳理历代治疗喘证的方剂数量,探究中医古籍治疗喘证方剂的发展概况。方法 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检索范围,收集1911年以前中医古籍中治疗喘证的方剂,根据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方剂,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建立喘证方剂数据库,统计各朝代出现治喘方的数量。结果 共纳入878首方剂,涉及114本古籍文献;治疗喘证的方剂最早出现于《伤寒杂病论》中,后各朝代出现治喘方的数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方剂数量居前3位的中医古籍为:《普济方》169首、《圣济总录》87首、《太平圣惠方》86首;方剂数量居前3位的朝代为:明朝359首、宋朝327首、清朝104首。结论 治疗喘证的方剂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在宋、元朝时发展迅速,在明清时期达到学术高峰,其中统治者对医学的重视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期望此研究结果能为喘证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撑。
林伟兰叶玲潘鹏燕(指导)刘颖儒赖斯强
关键词:喘证
傅青主与陈士铎辨治喘证
2024年
傅青主与陈士铎对喘证皆认识深刻。将《傅青主男科·喘证门》和《辨证录·喘门》中涉及喘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和用药部分进行梳理归纳,分析二者对喘证的辨治。傅青主与陈士铎细化喘证的虚实之辨,从肾水与肾火分析正虚之本,认为喘证多为虚实夹杂,临床亦善用攻补兼施剂;重视五行生克和脏腑理论,从金水与金木关系论述嗽喘与郁喘;并对兼症细察辨别,建立完善的辨证体系;在治疗时善用多种治气法,提出虚喘应重用人参等独特用药思路。傅青主与陈士铎丰富了中医学对于喘证的辨治,为后世提供借鉴。
俞邦覃庭威张津铖张洪春
关键词:傅青主陈士铎喘证辨证论治名医经验
肺肾同源在治疗喘证中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2024年
喘证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喘息发作、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的临床疾病,严重者会出现由喘至脱,形成喘脱的危险,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肺肾同源”是指肺肾为母子关系,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多肺肾同治。目前已有学者运用肺肾同源、金水相生的方法治疗与喘证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本文将进一步阐述从肺肾同源的角度治疗喘证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许敏赵旭涛张群
关键词:肺肾同治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在中医内科喘证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中医内科喘证采取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50例中医内科喘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计算机表法均等分为7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75例试验组(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消失时间: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指标: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内科喘证采取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方案,可快速缓解不适,改善肺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潘小英
关键词: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苗医挑筋疗法治疗喘证的理论探讨及验案举隅
2024年
喘证作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使用现代医学治疗虽能较快地控制病情,但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苗医挑筋疗法治疗喘证颇具特色,本文浅谈苗医挑筋疗法治疗喘证的理论依据,并分享病案一例,以期为治疗喘证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杨曼宇夏景富
关键词:苗医喘证验案举隅
基于R语言探析吕晓东教授治疗喘证及从虚实辨证施治用药规律
2024年
目的基于R语言和IBM SPSS Statistics 23,整理并探析吕晓东教授治疗喘证处方的组方用药规律,并从虚实入手分析喘证辨证治疗异同,为喘证中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筛选2019年11月—2022年1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吕晓东教授门诊的喘证病例,采用R语言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筛选出133个处方,183味中药,累计使用总频次为2686次,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中药主要为解表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性味归经得出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多为甘、苦、辛,主归肺、肝经。相关系数最高为温阳解表药对,关联分析得出核心药物为杏仁、桔梗、麻黄,其中杏仁-桔梗为最高频使用药对,聚类分析以疏肝理气药、宣肺平喘药、温阳滋肾药、散瘀祛邪药为主。结论吕晓东教授治疗喘证善于基于理肺加以辨证施治,如配合疏肝、滋肾、化里邪、调阴阳之法。以杏仁、桔梗、麻黄为核心药物组方,以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在此基础上实喘证加入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虚喘证加滋肾填阴药、温里补阳药,总结归纳出实喘善从表里同治调气机、虚喘善从阴阳入手补本虚,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张馨月吕晓东庞立健袁佺臧凝子邹吉宇李景泽
关键词:喘证R语言用药规律虚实辨证
《温病条辨》咳 痰 喘证治辨析
2024年
咳、痰、喘是呼吸科常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系统疾病,病因广泛。特殊疾病的喘咳治疗较困难,如感冒后咳嗽、肺间质纤维化等。文章对《温病条辨》相关条文进行了梳理,发现其主要从风温、肺热、痰饮水湿、肺燥、津伤、肝肾阴亏、败血冲肺七个方面对外感温热病相关喘咳进行论述;历代对于湿证之喘咳论述较少,由于温病多夹杂痰湿,因此吴氏论述详细,补充了喘咳的证治范围。吴氏治疗喘咳并非单纯针对喘咳症状,而是针对其证候,或配伍理气止咳平喘药物如杏仁、旋覆花、桔梗、郁金、滑石等,证候解除则喘咳自止。临床内伤之人多有外感迁延不愈,外感之人多有内伤基础,因此《温病条辨》虽然为外感温热病之著作,但对于外感、内伤之喘咳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颖王玉光张晓雷
关键词:胸闷咳嗽《温病条辨》
喘证
唐斌擎
喘证发展源流考被引量:2
2023年
中医学对喘证的命名演变复杂,为了明确喘证概念的内涵,按历史脉络梳理喘证的命名:先秦时出现“喘”的简称,并有对症状的描述;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常用“上气”直接指代,突出气逆上冲的趋势;隋唐时期,以“卒上气”与“久上气”区分新感和久病;宋金元时期,以痰鸣音有无区分“哮”与“喘”,“喘”作为独立病名逐渐开始确立;明清时期,喘病、喘证成为总病名并明确与哮病的鉴别。现代中医则以临床症状命名定义“喘证”,规范了中医学命名体系。本研究通过挖掘喘证病名发展演变的过程,对相关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临床运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秦欢杨映梓施庆武吴承艳
关键词:喘证病名源流

相关作者

李泽庚
作品数:723被引量:3,055H指数:23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虚证 胶囊 中医药 痰瘀阻肺
鹿林
作品数:22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咳嗽 喘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病理形态 肺气虚型
庞立健
作品数:343被引量:1,707H指数:19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纤维化 络病理论 中医 络病
张天涛
作品数:25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邯郸明仁医院
研究主题:疗效 喘证 病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疗效观察
童佳兵
作品数:366被引量:1,548H指数:18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虚证 胶囊 痰瘀阻肺 CO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