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3篇“ 地幔动力学“的相关文章
大兴安岭造山带南部的剪切波分裂和地幔动力学研究
剪切波分裂方法被认为是研究地震各向异性和地幔动力学的有效工具之一。当剪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会因为介质原因产生分裂,分裂成为快波和慢波,分裂后的快慢波具有不同传播速度以及偏振方向,所得到的横波分裂参数为快波偏振方向...
高飞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地幔动力学各向异性
利用洋中脊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制约南海打开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2024年
地幔柱与板块构造是地球运行的两大基本动力学机制。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处于海南地幔柱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时空交汇的背景,而新生代地幔柱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颇多争议。地幔源区富含辉石岩是南海及其周缘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玄武岩的共有特征,基于此推测,本文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航次在南海北缘U1500B站位钻遇的南海扩张初期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橄榄石成分来制约南海扩张初期的地幔岩性,以检验南海扩张初期是否存在地幔柱-洋脊叠加。U1500B MORB所含橄榄石斑晶的Fo=76.4~89.4,NiO=0.09%~0.26%,CaO=0.25%~0.34%,MnO=0.16%~0.33%。这些橄榄石斑晶具有与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末期U1433B钻孔的MORB以及全球其他开放大洋MORB相似的NiO、CaO、MnO含量和FeO/MnO比值,代表其源区岩性主要为橄榄岩。U1500B钻孔MORB与该区存在地幔柱叠加的基性岩浆所含橄榄石斑晶成分的差异显著,表明南海扩张初期不存在地幔柱叠加,与前人估计的U1500B洋中脊玄武岩的正常地幔潜能温度(~1380℃)相符合。由于南海扩张初期洋中脊岩浆产率高,但缺乏地幔热异常和易融组分如辉石岩等,推测其地幔中可能有较多的早前俯冲板片贡献的再循环挥发分来维持高岩浆产率。所以,俯冲板片后撤导致的岩石圈伸展可能是南海打开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杨帆杨帆黄小龙贺鹏丽徐义刚
关键词:橄榄石地幔柱洋中脊玄武岩
一种东亚地区地幔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东亚地区地幔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化学组分计算模块调用不同组分场的参数,计算不同组分的影响以及其运动;相变计算模块调用相变参数,计算组分的相变过程以及其对流场的影响;并行算法模块根据需要启动...
张怀
华南块体各向异性分区及上地幔动力学含义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SKS波分裂方法,对布设在华南地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块体(SCB)的SKS波分裂自西向东存在明显的变化。在华南块体西部克拉通岩石圈保留完整的四川盆地区域,SKS波分裂不明显,反映该区域岩石圈厚且缺乏大规模的一致性变形;在四川盆地东缘褶皱带区域,SKS波分裂快波方向主要为NNE向,分裂延迟时间可以达到1 s左右,记录了该区域岩石圈地幔经历的一致的显著变形;华南块体东部的SKS波分裂快波方向主要为ENE向,分裂延迟时间为1 s左右,该区域各向异性主要来自软流圈流动的贡献,与大地幔楔的流动方向契合;四川盆地东缘以东200 km范围内,各向异性结果大部分显示为Null值,显示该区域在地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林玉婷于勇陈永顺
关键词:各向异性岩石圈拆沉
大尺度地幔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被引量:3
2021年
这篇综述讨论大空间、大时间尺度的地幔动力学近几十年的发展和现状,着重讨论了相关的观测及其动力学意义.这些观测包括现在地球的板块运动的基本特性,中、长波重力异常及大地水准面异常,地震层析成像得到的地幔结构,以及过去10亿年超级大陆Pangea和Rodinia的形成、裂解和演化,及火山岩浆活动.关于地球动力学模型的讨论是围绕着这些相关的观测而进行的.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以下.第一,地幔动力学研究显示,地震层析成像得到的下地幔的二阶结构(比如核幔边界附近的LLSVP结构),和俯冲带的快速异常体,可以解释为过去1亿年左右的板块运动和地幔对流的结果;第二,地幔三维结构作为地幔对流的驱动力,是导致中、长波重力及大地水准面异常的直接原因;结合地幔动力学模拟,观测的大地水准面异常对地幔黏性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约束,很可靠的结果之一是下地幔的黏性比上地幔要高至少一个量级,并且最近的研究确定软流圈的存在;第三,过去10亿年大陆块体经历过的Rodinia和Pangea两期超级大陆的形成和破裂是地幔动力学在地表的反映.地幔结构在Pangea形成过程中是一阶结构(即一个半球是冷的下降流,而另一个半球是热的上涌流)主导的,而现在的二阶为主导的地幔结构是Pangea形成后,破裂前或破裂过程中才形成的;地幔动力学和其他研究支持地幔结构在一阶和二阶间转换的1-2-1模型;第四,板块构造在地球上的起源和动力机制依然是充满争议和不确定的课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时也是重要的地球动力学基本问题.
钟时杰
关键词:地幔对流地幔动力学地球演化
一种东亚地区地幔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东亚地区地幔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化学组分计算模块调用不同组分场的参数,计算不同组分的影响以及其运动;相变计算模块调用相变参数,计算组分的相变过程以及其对流场的影响;并行算法模块根据需要启动...
张怀
文献传递
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的驱动力来源——基于地幔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讨论被引量:3
2021年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60 Ma前开始最初的碰撞,持续至今已造成亚洲一侧至少1000 km以上的缩短,形成巨大的青藏高原。是怎样一种力驱动着印度板块能够克服巨大的欧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阻力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持续向北运动是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利用S20RTS地震层析成像模型S波速度分布换算出的地球密度和温度结构为初始条件,以绝对板块运动为地表约束,开展三维地幔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印度板块之下软流圈地幔对岩石圈向北的拖曳力,可能是印度板块持续运动和造成青藏高原隆起的驱动力的主要来源。在碰撞边界下,印度岩石圈向北俯冲带动了地幔软流层运动。
郑群凡石耀霖
关键词:青藏高原软流层层析成像数值模拟
基于地幔动力学模拟推断云南地区剪切波各向异性源的深度被引量:3
2018年
地震各向异性与地幔对流导致的变形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地幔对流模拟可被用来预测地震各向异性,并推测剪切波各向异性地幔源的深度.本文建立了基于地震速度结构的地幔对流模型来预测云南地区剪切波分裂的快波方向,它同时受地表板块运动和地幔内部的温度扰动所驱动.通过与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推测在云南地区西北部和东部区域,剪切波各向异性源主要存在于岩石圈中.在西南部和四川盆地及其西缘,地幔流动可能是剪切波各向异性的主要贡献者,各向异性层分别位于210~330km和170~330km深度,导致西南部剪切波各向异性的地幔可能处于大幅度的剪切变形状态,而四川盆地及其西缘主要处于中等强度的剪切变形状态.
朱涛
关键词:地幔对流剪切波分裂
西南太平洋Lau盆地弧后岩浆作用及地幔动力学研究
弧后扩张中心作为一种“特殊”的离散型板块边界,是研究扩张速率和俯冲作用共同对岩浆作用和地幔动力过程影响的理想场所。Lau盆地是西太平洋最典型的弧后盆地之一,发育了三条扩张速率不同、与俯冲带距离不等、地壳厚度不均一的扩张中...
李正刚
关键词:岩浆演化
文献传递
西南太平洋Lau盆地孤后岩浆作用及地幔动力学研究
弧后扩张中心作为一种“特殊”的离散型板块边界,是研究扩张速率和俯冲作用共同对岩浆作用和地幔动力过程影响的理想场所。Lau盆地是西太平洋最典型的弧后盆地之一,发育了三条扩张速率不同、与俯冲带距离不等、地壳厚度不均一的扩张中...
李正刚
关键词:岩浆演化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朱介寿
作品数:230被引量:1,114H指数:24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岩石圈 层析成像 欧亚大陆 地壳 青藏高原东缘
黄金水
作品数:59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金星 地震 地幔对流 地幔
杨经绥
作品数:451被引量:5,505H指数:5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蛇绿岩 地幔橄榄岩 铬铁矿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榴辉岩
蔡学林
作品数:111被引量:691H指数:17
供职机构:教育部
研究主题:岩石圈 软流圈 地震层析成像 岩石圈结构 电性结构
曹家敏
作品数:89被引量:567H指数:16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岩石圈 岩石圈结构 软流圈 地震层析成像 西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