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33篇“ 地表形变“的相关文章
SBAS-InSAR技术支持下的矿山表形监测研究
2024年
利用SBAS⁃InSAR技术对矿山表形进行全面监测。以河南永城矿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该区的质情况及可能的化类型,并设计了监测方案。介绍了如何获取和处理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以及干涉图生成的关键步骤。通过分析时间序列形图和形结果,揭示了矿区表形的趋势。该研究有助于解决河南永城矿区表形的问题,为表形监测领域提供了一个重要范例,有望更好理解煤矿表的演化过程,为降低质灾害风险及矿山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关键支持。
张坤锋梁芳
关键词:地表形变监测
典型山区InSAR表形监测与滑坡灾害识别
2024年
云南省复杂山和脆弱的质条件,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质灾害频发,迫切需要高精度的广域表形监测方法.利用多源SAR卫星数据和多种InSAR处理技术,在云南省典型山区开展了表形监测研究.针对雷达卫星在复杂山成像时的几何畸问题,提出耦合叠掩阴影绘图法(Layover and Shadow Map,LSM)和R指数模型(R-index)的几何畸精细识别与可视性分析方法,提高InSAR监测效率.同时,结合表相干性时序化特征提出一种SAR数据时空适用性评估方法,降低时空失相干的影响.此外,基于ERA-5数据构建了大气延迟分析模型,量化了不同海拔下对流层延迟对形时间序列的影响,有效缓解了复杂山区的对流层带来的时间振荡偏差,提升了时序InSAR反演形的精度.通过对多时相、多源SAR数据的综合分析与优化利用,实现了对云南典型复杂山区的滑坡灾害监测与识别.结果表明:优化后的InSAR方法不仅在宏观尺度上可有效捕捉复杂山的微弱形信号,识别潜在滑坡灾害,还能针对局部重点区域做出更加精细的活动性评估.研究成果为云南省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左小清张荐铭李勇发郭世鹏李永宁石超黄成
关键词:地表形变监测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工业园区表形监测
2024年
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对园区进行表形监测尤为重要。目前,对工业园区形机制的研究较少,且传统的监测手段成本高、效率低。因此,本文提出利用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构建园区的综合监测模型,在提升监测效率的同时节约了成本。以白银区银西工业园为例,基于2018年6月—2021年4月34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StaMPS-PS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园区表形信息,并对两种技术获取的形信息从时空分布的角度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技术获取的形特征点均对应于实勘察照片中形位置,再利用585个相同经纬度点进行精度验证,发现两者相关性较好,决定系数R^(2)达0.82,均方根误差RMSE为2.20 mm/a,形速率范围也高度一致。由于StaMPS-PS技术识别出的形点数量比SBAS-InSAR技术多47%,因此StaMPS-PS技术在园区的适用性更好。最后分析并讨论了园区表形质条件及诱因,为更好了解园区形机制及预警灾害发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黄标张辉尹剑辉
关键词:地表形变
基于InSAR技术的中国表形一张图研制
2024年
表形危害巨大且深远,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监测表形虽已较为成熟,但是超大范围,甚至全国范围的表形快速提取仍充满挑战。为快速获取全国表形信息,设计了一种基于超算并行计算的广域表形快速提取优化方法,并对干涉集基线组合方法、广域相位解缠算法、大气效应改正方法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基于该方法,采用10157景哨兵1号数据,研制了中国全境2021年度40m分辨率表形速率图,经验证形速率精度为4.82mm/a,有效覆盖度为94.6%,图幅间无明显接边差异。同时对国内典型表形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广域表形常态化快速提取提供了参考。
张过王舜瑶陈振炜秦绪文徐子兴刘峻宁刘宇涛周军元苏逸平
关键词:地表形变
基于PS-InSAR技术的表形监测与驱动力分析
2024年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研究区,基于PS-InSAR技术,结合2019年1月—2021年12月覆盖官渡区的36幅Sentinel-1A升轨数据和36幅Sentinel-1A降轨数据,提取研究区内沿雷达视线向表形速率,并结合理探测器对坡度、坡向、高程、降雨量、土覆被类型、道路密度、距铁路的距离以及距铁的距离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交互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升轨形速率范围为-30.67~18.27 mm/a,降轨形速率范围为-24.58~24.36 mm/a,共识别出4个沉降漏斗;通过升降轨数据的交叉验证,证明了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表形的可行性;距铁路的距离对官渡区表形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强,同时多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表形的空间分异。
李益敏计培琨杨雪杨雪冯显杰向倩英
关键词:地表形变PS-INSAR
基于InSAR技术的岩溶塌陷区表形监测应用研究
2024年
利用InSAR技术对广东省英德市英城街道表形进行监测,结合质勘查对表沉降成因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nSAR技术可以实现对该表形的快速监测,表沉降是由覆盖层厚度、下伏岩层岩溶发育以及水动力条件共同作用所致。InSAR技术为质灾害监测提供了一种可靠手段。
邓志德邱锦安刘燕辉金炯球卢琪愿
关键词:INSAR技术地表形变地面塌陷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小龙潭露天矿表形监测
2024年
以云南小龙潭露天采煤引起表形引发质灾害为例,开展矿区形监测和质灾害隐患监测示范研究,对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21景Sentinel-1A遥感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结果表明:露天采场东南帮和北平坝排土场中央偏南区域形明显,监测采样点D12、E1、IE2形速率-43.57mm/a、-159.07mm/a和-166.49mm/a,累积形量-24.6mm、-104.3mm和-115.2mm,监测结果与实趋势一致。SBAS-InSAR技术可及时精准发现和识别矿区边坡灾害集中区,为矿山提供质灾害工程防治信息。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芮昌龙陈路良钱绍友苏志强曾富帅
关键词:地表形变地质灾害
GPS-RTK技术在表形监测与质灾害防治的应用研究
2024年
为了尽可能避免破坏性大且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质灾害,有必要有效开展表形监测与质灾害防治。本文通过实例证实了GPS-RTK技术用于矿区表形监测与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探讨了其应用方法和具体应用,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史少卿
关键词:地表形变监测GPS-RTK技术地质灾害
GPS-RTK技术在表形监测与质灾害防治的应用研究
2024年
发生质灾害的点往往形高差显著且视线不佳,从而使得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得尤为困难。而GPS-RTK技术(即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一种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高新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对厘米级的点进行准确定位并实时提供其三维坐标而且具有全天候、全覆盖、高效率等特点。这项技术不仅定位精度高、可靠性好、布网灵活而且还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基于此,本文特针对该技术的应用方法展开阐述。
姚威赵阳
关键词:GPS-RTK地质灾害地表形变监测
基于SBAS-InSAR的中老铁路玉溪化念段表形监测研究
2024年
面沉降是一种缓质灾害,具有发展缓慢、影响范围广泛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对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构成潜在威胁。中老铁路玉溪化念段途经大营街街道、高仓街道、研和镇、化念镇几个主要乡镇,监测区域内面沉降现象,对其安全运营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多主影像的小基线集技术(SBAS-InSAR),选取时间跨度为2020年9月~2023年9月共32景Sentinel-1A的升轨SLC数据,采用VV的极化方式对中老铁路玉溪化念段沿线经过区进行表形监测。研究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表整体沉降速率明显大于抬升速率,沉降分布状况集中于研究区东北部,中心最大年均沉降速率达−71.65 mm/a。② 玉溪站到研和站的线路段为严重沉降区,其最严重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可达−65.41 mm/a。③ 玉溪站和研和站呈现出显著的表沉降趋势,而峨山站则展示了表抬升的特性,突显了质活动、水文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在表形中的综合作用。
何婷吴玉茜万晓玲吴雨轩
关键词:地表形变监测

相关作者

李志伟
作品数:267被引量:1,673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研究主题:INSAR 形变监测 地表形变 SAR 干涉图
朱建军
作品数:512被引量:3,667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研究主题:INSAR GPS 形变监测 地表形变 数据处理
胡俊
作品数:144被引量:818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INSAR 地表形变 形变监测 形变 方程组
闫世勇
作品数:55被引量:13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研究主题:地表形变 INSAR INSAR技术 S- 干涉相位
赵超英
作品数:143被引量:756H指数:16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
研究主题:INSAR 形变监测 地表形变 滑坡 地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