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679篇“ 女人“的相关文章
游移不定的“自我”——解读安妮·埃尔诺的《一个女人
2024年
安妮·埃尔诺的《一个女人》通过回忆母亲折射出叙述者的多重自我。自我从母女间的代际坐标游移至社会阶层坐标,继而迷失于时间坐标之上,但是自我通过游移逐步生成不同的意义:经由个体人格的成长到身份的确认,最终走向存在之思。
魏欣怡
关键词:《一个女人》自我身份母女关系
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的空间叙事技巧
2024年
毕飞宇的获奖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一直被分析解构,却鲜有学者发现小说中的各种空间形态。文章首先从宏观构建地理空间承载人物活动,铺陈小说总体基调,继而从微观通过非地理空间的描述推动小说叙事进程,进一步阐述空间对人物命运走向的影响。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看,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非地理空间,都呈现出或对立、或矛盾、或变异的特性,并由此展现空间对人的规约以及人物的被动异化,最终揭示异化的根本原因。毕飞宇在《哺乳期的女人》中通过空间的叙事展现了其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期村镇这一特定空间的总体看法。因此,对该小说中空间叙事的研究和对它们所呈意象的把握为探讨该小说的真正关怀指引方向,也更有助于发现毕飞宇小说的叙事技巧。
顾荣荣
关键词:《哺乳期的女人》空间叙事叙事技巧
走出阁楼的疯女人 评上话版《朱莉小姐》的改编策略
2024年
2024年,如期到来的“经典戏剧·上话重绎”特色演出季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北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携手以导演海尔达·海尔维格为核心的瑞典团队,共同改编了现代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的代表剧作《朱莉小姐》。如今谈到北欧戏剧,我们更容易想起的名字大概会是易卜生。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世界文学和近代中国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往往被视为话剧审美的榜样和标杆,然而几乎是紧随其后风靡北欧剧坛的斯特林堡在后世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声誉。尽管同样经历了从现实主义转向象征主义的自我变革,比起易卜生的端正平直,斯特林堡的剧作更富变革性,疯癫和激情是他作品中的常见要素--相传在易卜生的书房里就悬挂着斯特林堡的肖像画,前者以此来鞭策和激励自己的新锐创作。
刘天宇
关键词:易卜生戏剧大师疯女人疯癫变革性改编策略
“阁楼上的疯女人”:卡罗尔·安·达菲诗歌中的“监禁”与“逃脱”
2024年
英国当代桂冠女诗人卡罗尔·安·达菲在其诗歌中创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疯女人”形象,呼应了19世纪女性作家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监禁”与“逃脱”主题。身体意象成为贯穿达菲早、中、后三个时期诗歌的“疯女人”形象的演变线索。从沉默的身体、反抗的身体到享乐和创造的身体,身体形象的变化展演了达菲诗歌中“疯女人”从被监禁到逃脱,再到超越的心路历程,既体现了达菲对19世纪女性作家创作主体的焦虑的呼应,也反映了诗人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变奏。
张孟玲南健翀
关键词:疯女人身体女性主义
中法女性主题书写比较研究——以《一个女人的故事》与《秋园》为例
2024年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2022年法国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安妮埃尔诺所作。这部作品以女儿的视角回顾母亲的一生,通过碎片化的记忆书写重新塑造了母亲的形象。《秋园》是由国内一位耄耋素人作家杨本芬所写。该作品于2020年发表,展示了一位普通女性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如何求存生命。尽管两位作家在文化、教育和生活经历方面有许多不同,但他们在作品中都描述了相似的主题,包括对母亲的回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以及对时代背景下集体记忆的追寻。比较主题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时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背景下相同主题作品的方法,通过该种方法可以探讨两部作品的可比性,以女性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寻找二者背后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Une femme was written by Annie Ernaux, the Nobel laureate in literature for France in 2022. This work looks back on the life of her m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aughter and reshapes the image of the mother through fragmented memories. Qiu yuan, written by a domestic amateur writer Yang Benfen, was published in 2020. It showcases how an ordinary woman survives in a turbulent era. Despite the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life experienc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uthors, they both address similar themes in their works, including memories of mothers, reflections on the survival status of women, and the pursuit of collective memo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Comparative thematology is a method of studying works with the same themes under different time, ethnic, and linguistic backgrounds.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comparability of the two works, through analysis of character images and themes, to uncover the literary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behind them.
胡莎
关键词:主题学女性形象集体记忆
安妮·埃尔诺自传体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以《一个女人》为中心的考察
2024年
《一个女人》是安妮·埃尔诺的自传体小说,充分展现其自传体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埃尔诺通过分析“我”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埃尔诺的空间诗学为其创作注入了别样的气质,小说借助地理空间、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多维构筑,解码主人公“我”的边缘处境与身份危机,探讨其作为一个阶层“背叛者”在地位跃升后所遭遇的身份认同困境,揭示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与阶层隔阂,并从文学层面反思身份认同的重新建构。
彭琰
关键词:空间叙事《一个女人》创伤记忆
张贤亮作品的三重叙事话语分析——以《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为中心
2024年
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两部小说中蕴含着政治话语、知识分子话语、民间话语,既相互融合又不断排斥,贯穿在章永璘的自我改造过程中。三重话语体系未能充分磨合的结果既宣告了知识分子改造的失败,也折射出知识分子处在极“左”政治时期中的身份纠结与复杂心态。
朱珮瑶
关键词:《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政治话语知识分子话语民间话语
安妮·埃尔诺笔下的法国当代“亲子关系”写作探析——以《位置》《一个女人》《“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为例
2024年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荣获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被誉为“具有社会维度的自传”。本文聚焦于埃尔诺的三部重要作品《位置》《一个女人》和《“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深入探讨了她笔下的当代“亲子关系”写作。她采用了“平实写作”的风格,避免了小说化的浪漫笔调,以真实的生活经历描绘了父母的生活。她回归现实,直面阶级、文化和语言等冲突,如实呈现家庭成员的真实面貌,没有虚伪和浪漫化,建立了读者与角色之间真实的连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笔下的“亲子关系”写作状态。同时,她灵活使用照片,还原了父母的真实面貌,也唤起了读者对过去时代和社会变迁的思考。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背景,通过挖掘父母的故事,实现了自我追寻的过程。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埃尔诺在探讨亲子关系、身份认同和社会变革中的独特见解,为当代“亲子关系”写作提供了新的观点和发现,拓宽了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陈淑婷
一个女人 在北极
一九三四年,奥地利艺术家、作家克里斯蒂安·里特只身前往挪威位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她将与丈夫赫尔曼、探险家卡尔一起,经历为期一年的极地生活。近百年前的极地几乎与世隔绝,每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着如何让自己活下去。为...
(奥)克里斯蒂安·里特
腰封(女人花)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腰封(女人花)。;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束腰的腰封。;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5.本外观设计产品为薄型产品,省略其它视图。
万彩欣

相关作者

孟继贤
作品数:104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性学会
研究主题:性生活 性高潮 性健康 性爱 女人
吴大真
作品数:106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保健协会
研究主题:女人 养生 中医 百合花 《红楼梦》
阿杜
作品数:438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时尚北京》编辑部
研究主题:设计师 中国国际时装周 时装 时装周 模特
木子美
作品数:38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研究主题:女人 男人 感情生活 随笔 杂文
马晓年
作品数:260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研究主题:性生活 性功能障碍 女性 性高潮 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