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13篇“ 媒介研究“的相关文章
- 基特勒、德国媒介理论与中国媒介研究——杰弗里·温斯洛普-扬教授访谈
- 2024年
- 本文通过专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温斯洛普-扬(Geoffrey Winthrop-Young)教授,探讨了德国媒介理论、媒介考古学、文化技术、中国媒介研究等问题。访谈中介绍了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学术脉络与思想内涵,主要观点有:基特勒早年文学研究为其媒介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任何媒介都具有物质性,但不等同于物质材料,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可以从媒介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性进程;媒介考古学发掘历史盲点,当下媒介考古学呈现为政治性、技术先验与反人类时间这三种趋向;“文化技术”理论强调阅读和写作等实践层面,创造文化秩序和结构;媒介理论就如工具箱,工具与问题相互作用,要在中国语境中恰当地使用德国工具箱。
- 周才庶
- 关键词:文化技术
- 论神经美学对艺术媒介研究的超越——从“诗画异质”谈起
- 2024年
- 莱辛在《拉奥孔》中指出,诗可以表现丑,而画却不能。莱辛的结论是,诗长于时间中动作的承续,而画长于空间中物体的并置;这些特殊的规律源自诗与画的媒介之异。然而,“诗画异质说”所强调的是主体在体验中所引发的感知的差异。媒介为人的延伸,那么对艺术媒介的深入认识也需要进入人的神经生理层面。“诗画异质”的一系列表现很大程度上在神经生理层面就已经呈现了,媒介只是其异质表现的内容,而不是因由。神经美学在精确、完整地呈现审美发生现象的基础上能够在感知层面找到“诗画异质”之原因。
- 周丰
- 关键词:诗画异质审美感知艺术媒介
- 回归感性:气氛美学视域下的媒介研究新议程
- 2024年
- 作为新美学流派的“气氛美学”,提出“回归感性”的诉求,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情感转向”趋势不谋而合。对美学传统的复归,彰显了人类作为感性主体的重要面向。对理性实证的信息传播观念的反拨,则展现了媒介叙事的人文主义价值。这些变革显示了一度被遮蔽的感性及情感的积极潜能。在气氛美学的基本特质和观念中,可以分辨出身体感性、空间性、情感性与蕴藉性等若干关键维度,这为媒介研究开辟了新的论域。从空间性与身体性的维度看,气氛美学与媒介研究旨趣相近,都强调身体在场在情感互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审美角度看,彰显情感性与蕴藉性的媒介叙事能够生成诗性的意义空间,在媒介环境中塑造具有“气氛”意蕴的场域,促进了情感驱动的“叙事共同体”的建构。在“气氛”这一范畴的笼罩之下,从整体性视野观照新技术塑造的媒介生态,有助于催生新的媒介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校正媒介与传播的发展路径,促进媒介环境中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在媒介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叠互渗中,人类获得了全新的感性体验,为气氛的生成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情境。这拓展了气氛美学的阐释场景,为气氛美学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媒介维度,体现了当下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总体特征。
- 王强王强
- 关键词:媒介叙事感性
- 写生新传统再论:从写生实践到媒介研究
- 2024年
- 百年来中国美术写生的新传统有着复杂的内涵,实践性和研究性是其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维度。在革命年代,美术家将写生转变为能动的生活实践方式和情感实践方式,探索建立起写生的革命新传统。此后,美术家继承发扬这一传统,将之深化为人生实践方式。在新时代,对“调查研究”的重视与强调,使得这一传统又拓展为艺术创作问题研究,助力新时代美术创作革新。
- 郝斌陈龙
- 关键词:写生人民性媒介创新
- 艺术媒介研究的三重理论变奏
- 2024年
- 对艺术媒介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维度,而应该从三种维度同时进行。本质论维度的研究认为,艺术媒介是对特定的物质材料进行一定的赋形后所形成的符号体系,这构成了我们对艺术媒介的基本认识;创作论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媒介在贯通内在构思与外在表现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指出媒介不仅会影响艺术家的审美感知,而且会影响其艺术创作的方式;鉴赏论维度的研究肯定了艺术媒介自身的价值,认为媒介和形式自身的品质就足以引起观者的审美愉悦。围绕艺术媒介所展开的三重维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艺术媒介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而且对艺术媒介理论的建构颇具奠基意义。
- 张晶胡深
- 关键词:艺术媒介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
- 转向身体:媒介研究的新路径
- 2024年
- 在当前的生活世界,身体与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亲密姿态共存互栖,深刻塑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研究应该重视身体与媒介的关系,关注两者的互动及其结果,以关照人的在世存有。转向身体,把身体引入媒介研究中,不仅有助于检视与矫正既有理论的离身倾向,又有利于开拓新思路、发展新议题、引领新方向。基于“身体转向”这一主张,本文尝试探讨了媒介身体研究的总体思路,粗浅勾画了媒介身体研究的论题内容,最后提出了身体媒介研究的两个层面,即分析性媒介身体研究和实用性媒介身体研究。
- 刘婷
- 关键词:身体媒介研究
- 从“大宗货物”到媒介研究:数字时代英尼斯媒介偏向论的再挖掘被引量:1
- 2024年
- 英尼斯的大宗货物研究不仅为媒介研究提供了诸如时间、空间、偏向等初始概念,还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视角。然而,除了加拿大的一些学者外,其他地区的学者几乎都忽略了它们。本文通过整理大宗货物研究的方法和论点,并结合英尼斯媒介研究的基本论述,在回应围绕偏向论争议的同时,重新阐明媒介偏向论的内涵,为当下数字媒介的研究提供一些历史回溯性思考。通过梳理,本文发现英尼斯的大宗货物研究使用的是一种物质性、历史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方法,它与媒介偏向分析的结合,可以平衡当前以ANT主导的数字媒介研究的空间偏向,帮助我们找到媒介在研究中的恰当位置,并发现数字媒介研究中新的问题。
- 朱润萍王玉婷冯诚
- 关键词:物质性行动者网络理论
- 算法媒介研究的人文洞察——兼评《隐形超权力:算法传播研究》
- 2024年
- 作为媒介的算法,与受众密切互动,重组了人机关系,导致社会及社会中的个体深度媒介化。探入算法“黑箱”,可洞见算法背后的权力结构,这只“隐形之手”操控了人们的生活,影响到社会建构,并渗透到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跨学科视角,尤其是从人文角度进行批判式诊断,有助于发现问题、预判风险。《隐形超权力:算法传播研究》一书将实证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审视算法传播的对象、内容、方式、机制、效果,深入探讨了智能传播变革的本质。算法媒介与算法传播研究,还需要超越表象、超越批判,在构建宏观框架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立足在地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技术治理贡献智慧。
- 曾巍
- 关键词:权力
- “空间”如何进入媒介研究:理论源流、研究路径与问题域
- 2024年
- 传播与媒介研究对空间理论的吸收与融合开辟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领域,空间在洞察与阐释传播媒介现象中的角色日益凸显。通过深入探讨媒介与空间研究的理论源流、研究路径与问题域,为理解媒介与空间的复杂互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空间本体的角度,从社会权力、交往实践、身份认同、符号与叙事、感知经验方面讨论了媒介与空间研究的理论源流。继而基于空间的理论角色,考察了空间进入传播与媒介研究的三种路径及其错综分叉。最后探讨了潜藏在这些驳杂取径中的问题域,从媒介与空间的双重视角透视了空间的权属、划界、位移、呈现等核心议题,分析其背后的伦理价值讨论如何为构筑人类理想未来提供理论基石。
- 毛万熙
- 关键词:物质性移动性
- 新视频时代下短视频体育传播媒介研究——以抖音为例
- 随着社会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逐渐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新视频时代就是在以5G为背景下,超高清视频+VR的应用中,体育传播将会迎来全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证...
- 彭焜琦代春航
- 关键词:体育传播
相关作者
- 胡翼青

- 作品数:189被引量:2,090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媒介 传播学 媒介化 传统媒体 传播政治经济学
- 刘珊

- 作品数:188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告大观(媒介版)》编辑部
- 研究主题:专访 电视媒体 电视购物 广电 卫视频道
- 蔡骐

- 作品数:260被引量:2,379H指数:24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粉丝 话语 受众 亚文化 电视
- 唐海江

- 作品数:44被引量:220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媒介 政治文化 媒介研究 新闻传播学科 媒体商业化
- 章戈浩

- 作品数:27被引量:348H指数:7
- 供职机构:澳门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物质性 媒介 媒介研究 新闻 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