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7篇“ 孢粉记录“的相关文章
-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中——晚更新世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 2024年
- 为重建内蒙古西乌旗地区巴音华盆地中—晚更新世之交古气候,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对全球古气候的响应,对该盆地ZK03钻孔和ZK04钻孔孢粉化石进行系统鉴定,利用有序聚类分析划分孢粉组合,结合共存因子分析法对孢粉组合定量化建立研究区的古气候参数值。鉴定出孢粉68个科属,自下而上划分出(Ⅰ)松属(Pinus)-桦属(Betula)-香蒲属(Typha)孢粉组合;(Ⅱ)栎属(Quercus)-麻黄属(Ephedra)-蒿属(Artemisia)孢粉组合;(Ⅲ)莎草科(Cyperaceae)-香蒲属(Typha)-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孢粉组合。其中,组合Ⅰ、组合Ⅱ时代为中更新世,组合Ⅲ时代为晚更新世。植被类型经历了阔叶林-草原型兼有少量针叶林→阔叶林-草原型→稀树-草原型的转变。古气候经历了由相对温暖的湿润型气候到相对温凉的半干旱型气候再到相对温暖的湿润型气候的3期转变,各期分别对应的年均气温和年降雨量在数值上也体现了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过程。其中,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之交,气候经历由凉到温的变化趋势,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所指示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相耦合。
- 杨兵陈喜庆葛天助韦一刘迁
- 关键词:更新世孢粉组合古气候
- 渤海西部沉积孢粉记录及其对中全新世以来黄河汇区系统演化的响应
- 以三角洲-陆架泥质区为代表的河流入海沉积系统是地表过程的重要环节,构成了碎屑矿物和有机质的重要汇区,被认为是全球变化(如海面波动)、区域地理变迁(如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重要档案。但随着河流汇区系统研究的深入开展,其沉积...
- 胡维芬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 洞庭湖流域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
- 2024年
- 本研究选择洞庭湖流域内湖南十万古田泥炭(SWGT)、贵州梵净山九龙池湿地(JLC)和湖北江陵剖面(JL)三处研究点。SWGT钻孔深度为250 cm,通过AMS 14C测年使用Bacon软件进行线性插值建立年龄-深度模型,最底部年代达到约11.6 cal.ka B.P.;JLC钻孔深度为400 cm,通过AMS 14C测年使用Clam软件进行线性插值建立年龄-深度模型,最底部年代达到约11.9 cal.ka B.P.;JL剖面深度为594 cm,常规14C测年后经过树轮校正,用线性插值法内插和外推获得各对应深度的年代,最底部年代外推达到约9.4 cal.ka B.P.。通过对SWGT进行孢粉分析,集合已发表的JLC和JL的孢粉分析结果,获得了早中全新世洞庭湖流域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并利用现代类比法(MAT)重建了三处研究点的人类活动指数(HII),探讨了全新世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全新世早期,花粉类型以Evergreen Quercus、Cyclobalanopsis、Castanopsis、Fagus、Carpinus等亚热带植物花粉类型为主,草本植物的花粉含量整体较低,此时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东亚夏季风(EASM)强度较强。2)全新世中期,约9.0~4.0 cal.ka B.P.,乔木花粉含量最高,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最低,森林覆盖度最高。该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以Evergreen Quercus、Cyclobalanopsis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含量升高,气候更加暖湿,揭示了EASM强度进一步增强;尤其是6.0~4.0 cal.ka B.P.之间,Evergreen Quercus、Cyclobalanopsis含量达到最高,气候最为暖湿,标志着全新世适宜期的出现。3)晚全新世,4.0 cal.ka B.P.以来,HII出现最高值,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影响更加剧烈;此时花粉数据显示较低的栎属、栲属、青冈栎属等植被含量,结合研究区出现较高的松属花粉百分比含量,表明人类大量砍伐阔叶森林,导致次生松树林扩张,与此同时,禾本科植物含量升高,揭示了人类活动开始在低海拔地区进行农业活动。4)太阳辐射、北半球�
- 赵琳曾瑶瑶杨祎琪夏威曹现勇郑卓李云霞刘利丹申忠伟饶志国
- 关键词:孢粉记录洞庭湖流域全新世
- 滇西北天才湖地区过去400年以来植被变化的孢粉记录
- 2024年
- 本研究以横断山区高山湖泊天才湖为对象,通过对43 cm沉积岩芯进行210Pb和137Cs测年以及孢粉分析,重建了老君山地区过去400年的植被组成、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老君山高海拔地区植被以针叶林为主,以松属植物为优势,在过去400年间区域植被类型稳定,但植被成分发生了一定改变。松属植物在1900 A.D.以前呈扩张趋势,表现为松属花粉百分含量的逐渐增加,而1900 A.D.以后则呈现减少趋势。在过去400年间,云杉属、铁杉属和冷杉属植被成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850 A.D.以后最为明显;与针叶植物减少的趋势相反,阔叶木本植物则表现出长期增加的趋势,并于1960 A.D.以后达到剖面最大值。以现代植物性状为参考,在孢粉科属分类水平重建的植物功能性状结果显示,植物叶干物质含量(LDMC)和叶厚度(LT)在1900 A.D.之前处于高值,之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与之相反的是,叶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在1900 A.D.以后明显增加。基于植物功能性状变化重建的植物功能离散度(FDis)在1900 A.D.前后也由波动降低转为增加趋势。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天才湖地区年均温度、太阳辐射和CO_(2)浓度可能是驱动过去400年区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热量(温度)、光照和CO_(2)浓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过去400年年均温度和CO_(2)浓度的增加,以及光照条件的变化可能通过不断影响植物功能性状,进而导致了植物组分和功能多样性的改变。植物功能性状的改变可能是植物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这对于理解滇西北高海拔地区长期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钟海璐张雨桐王皓言孔令阳廖梦娜李凯
- 关键词:孢粉植被变化
- 彝海沉积物孢粉记录的西南地区近千年植被与气候演化
- 2024年
- 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及相应的气候波动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近千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备受关注。在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利用彝海71 cm沉积物序列孢粉分析结果,恢复了川西地区过去1000年植被与气候演化历史。根据花粉组合特征划分为5个阶段:阶段1(公元1050~1320年)以木本花粉为主,反映中世纪时期区域暖湿的气候环境特征,亚洲夏季风较强;阶段2(公元1320~1570年)和阶段3(公元1570~1680年)桤木属、青冈属等乔木花粉含量降低,以蒿属为代表的草本花粉含量上升,指示进入相对冷干的小冰期,夏季风衰退;阶段4(公元1680~1950年)由于外来移民迁入导致区域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增强造成森林选择性砍伐,桤木属等花粉含量显著上升,人类活动开始叠加于自然气候背景上对区域植被造成显著影响;阶段5(公元1950年至今)中云南松、桤木属等花粉含量显著升高,指示人工飞播造林工程对区域植被的影响。基于孢粉组合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区域环境演变趋势,与西南地区已有气候记录呈现出较为一致的时间变化特征,而太阳活动波动和热带辐合带迁移被认为是驱动近千年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和夏季风演化的关键因素。
- 崔凯王永波胡柏盈
-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气候变化
- 基于孢粉记录的库姆塔格沙漠区域荒漠化过程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了解和重建过去的环境变化对于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库姆塔格沙漠由于广泛分布有连续完整的天然露头地层剖面,且地层中埋藏有较多的古风成砂,是研究干旱区气候演变过程的理想区域。目前...
- 马曙光
- 关键词:DESERTIFICATIONHOLOCENE
- 晚更新世-早全新世广西独山洞遗址孢粉记录的植被景观演替
- 2024年
- 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是东亚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植被与早期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紧密相关,因此研究植被变化对于更深入理解史前人类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广西地区的史前人类遗址数量丰富,但该时期人类与植被之间关系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对广西田东独山洞厚约150 cm的沉积剖面进行孢粉分析,并结合已发表的考古遗址数据,重建晚更新世-早全新世独山洞周边的植被变化,探讨人类活动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晚更新世(约15700~14200 cal.a B.P.)独山洞剖面周边分布有常绿阔叶林以及相对开阔的草地,区域资源型植物丰富,适合狩猎采集人群生存;而在早全新世(约9500~7800 cal.a B.P.),人类活动增强,独山洞周边阔叶树减少,草本植物比例升高,植被景观变得开阔,可能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植被景观的影响。
- 杨庆江赵克良周新郢周新郢李大伟王伟李小强
- 关键词:植被
- 青藏高原湖泊纹层孢粉记录的过去2000年雨季时长和雨季降水时空变化
- 2024年
- 青藏高原雨季时长及雨季降水量的长尺度定量重建,是揭示高原西风、季风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其中准确判断高原雨季的起止时间是研究难点.本文通过寻找降水拐点的方法确定了高原不同地点的雨季起、止时间,并计算了雨季时长和雨季降水量,建立了表土孢粉组合与雨季起止时间、雨季时长和雨季降水量的转换函数,重建了具有年纹层沉积特征的高原北部库赛湖区和中部江错湖区过去2000年来的雨季起止时间、雨季时长和雨季降水量变化.结果表明,过去2000以来,库赛湖区雨季降水序列记录了5次高降水时段:AD580~680、AD1000~1100、AD1200~1450、AD1550~1780、AD1920至今,其普遍对应雨季天数长的时段;江错湖区雨季降水序列记录了4次高降水时段:AD80~500、AD800~950、AD1250~1450、AD1780至今,其与雨季天数长的时段在AD1000以前对应良好,在AD1000后关系不明确.在空间上,高原雨季降水呈现出“南北同湿”、“南北同旱”、“南湿北旱”和“南旱北湿”四种模式,其中“南北同湿”可能与异常强盛的夏季风有关,“南北同旱”与弱西风和弱季风有关,“南湿北旱”与强季风和弱西风有关,“南旱北湿”与弱季风和强西风有关.本文从雨季降水的角度揭示了高原2000年来雨季起止时间、雨季时长及雨季降水量的时空演变模式,为进一步认识西风、季风耦合作用提供了自然背景的支持.
- 崔安宁吕厚远侯居峙侯居峙徐德克
-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嫩江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特征被引量:1
- 2023年
- 通过对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南部ZK004钻孔21.47~38.26 m段地层进行孢粉分析研究,并结合氧化物样品定量分析结果,将这段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两个孢粉组合带,其中:ZK004-Ⅰ组合以Classopollis-Cedripites-Schizaeoisporites-Callistopollenites-Borealipollis为主,反映的是半湿润热带—亚热带气候向湿润亚热带气候过渡的特征;ZK004-Ⅱ组合以Cedripites-Rugubivesiculites-Schizaeoisporites-Deltoidospora-Cyathidites-Borealipollis为主,反映的是湿润亚热带气候向半湿润亚热带气候过渡的特征。其总体显示了半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为该地区上白垩统嫩江组二段古气候及古植被的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 高远秦天李瑞红周业泽刘航李明军朱春光刘万涛
- 关键词:嫩江组孢粉组合古气候梨树断陷
- 孢粉记录的西天山北坡千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
- 过去千年是与人类关系最紧密的一个重要时段,其中的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小冰期(Little Ice Age)备受国内外诸多学者关注,但这两个气候阶段的起讫时间、水热组合配置等还存在诸多争...
- 黄健
-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小冰期高分辨率孢粉分析
相关作者
- 唐领余

- 作品数:104被引量:1,455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全新世 孢粉记录 植被 青藏高原 古气候
- 吴福莉

- 作品数:39被引量:17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研究主题:孢粉记录 孢粉 柴达木盆地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 方小敏

- 作品数:296被引量:3,203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临夏盆地 柴达木盆地 磁性地层
- 苗运法

- 作品数:54被引量:17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孢粉记录 孢粉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西宁盆地
- 马春梅

- 作品数:128被引量:965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孢粉 全新世 孢粉记录 遗址 环境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