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68篇“ 导管癌“的相关文章
乳腺浸润性导管的多模态MRI影像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
2025年
目的:探讨浸润性导管(IDC)的多模态MRI影像特征,与常见易混淆病变比较,旨在提高MRI对IDC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3月在西安大兴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3例IDC、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6例纤维腺瘤、7例腺病患者的乳腺MRI资料,分析影像特征。结果:IDC多位于外上象限;呈T_(1)WI低信号,SPAIR等、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0.89±0.17)×10^(-3)mm^(2)/s;ADC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呈肿块样、边缘强化,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或区域性分布非肿块样、集簇状强化伴周围毛刺、线样、结节状强化;边缘特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流出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可伴乳头、皮肤、导管及周围血管、淋巴结受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多模态成像可多方位反映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特征,有效提高IDC的诊断信心,并与其余病变有效鉴别。
李晓艳赵宝平杜滂
关键词:乳腺肿瘤浸润性导管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分子类型
2025年
目的观察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IDC)分子类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Luminal型及97例非Luminal型女性ID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84)与测试集(n=12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临床资料及DBT所见筛选乳腺IDC Luminal表达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临床-影像学模型;基于内外斜位DBT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之联合临床-影像学模型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乳腺IDC分子类型的效能。结果病理组织学级别及DBT所示病灶边缘分别为乳腺IDC Luminal表达相关的临床及影像学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测试集乳腺IDC分子类型的AUC分别为0.821、0.715,高于临床-影像学模型(0.727、0.665)及影像组学模型(0.776、0.663)(P均<0.05);而临床-影像学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B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有助于预测乳腺IDC分子类型。
陈琪顾梦瑶刘丽戚佳佳李万湖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房X线摄影术分子分型
数字乳腺体层合成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Ki-67表达水平
2025年
目的观察数字乳腺体层合成(DB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BIDC)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4例BIDC,根据Ki-67表达将其分为高表达组(n=224)与低表达组(n=150);根据7∶3比例划分训练集(n=271,含高表达组162例、低表达组109例)及测试集(n=103,含高表达组62例、低表达组41例)。对比组间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提取并筛选病灶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8种分类器构建影像学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选择其中最佳者;基于影像学特征及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制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BIDC Ki-67表达水平的效能。结果组间病灶最大径、边缘有无毛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之构建的多层感知机(MLP)影像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54、0.715;基于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MLP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2、0.806,而列线图模型的AUC分别为0.802、0.806。结论基于DBT影像组学列线图能有效预测BIDC Ki-67表达水平。
顾梦瑶陈琪刘丽戚佳佳李万湖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X射线摄影KI-67
乳腺钼靶X线检查联合CT技术在乳腺浸润性小叶与浸润性导管诊断中的价值
2025年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乳腺钼靶X线检查结合CT技术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小叶(ILC)和浸润性导管(IDC)中的有效性,明确其在提高诊断准确性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ILC患者、55例IDC患者和100名健康人群。实施乳腺钼靶X线、CT检查,比较单独与联合检查对ILC与IDC诊断效能。结果 对ILC患者的诊断中,乳腺钼靶X线查出阳性40例;CT检查出阳性39例;两者联合检查出阳性43例。对IDC患者的诊断中,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出阳性49例;CT检查出阳性47例;乳腺钼靶X线摄影联合CT检查出阳性52例。乳腺钼靶X线和CT检查联合诊断ILC和IDC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单独检查诊断。结论 乳腺钼靶X线检查联合CT技术诊断ILC与IDC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
白振伟贺婧李洪娇
关键词:浸润性小叶癌导管浸润性乳腺钼靶
常规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原位导管中的诊断价值及与其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研究常规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原位导管中的诊断价值及与其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观察对象为5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原位导管患者,其入院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4年3月间。以上患者均分别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对病灶声像特征展开分析,同时记录患者的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分级、弹性评分,将组织病理作为金标准,分析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 联合检查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检查,P<0.05;组织分级同肿物硬度具有密切关联,P<0.05。结论 常规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应用于乳腺原位导管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郑莎莎张盛敏
关键词:常规超声病理分级
涎腺导管的治疗进展
2024年
涎腺导管(SDC)作为一种罕见且具有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致死率较高。迄今为止,尚未形成针对该病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根治性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后辅助放疗,有时还需结合化疗。由于SDC的罕见性,目前针对SDC全身转移姑息性治疗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近年来对该肿瘤亚型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层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提示SDC患者通常表现为雄激素受体(AR)阳性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扩增,为采用抗雄激素和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对SDC的新辅助治疗、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王新彭成浩刘伟田素青
关键词:涎腺导管癌雄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涎腺导管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涎腺导管(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4—2022年收治的30例SD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指标、治疗方式、随访资料等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并制作生存曲线,卡方检验分析免疫组化分类变量与SDC复发、转移的关系,单因素用于分析临床预后因子。结果30例SDC患者中,男女比例5:1,中位年龄61.5岁,约60%发生于腮腺,其余发生于下颌下腺、舌下腺、腭部小涎腺等。其中,19例雄激素受体阳性,23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26例Ki-67阳性。术后随访18~94个月,中位随访37个月,复发13例,远端转移14例,5年总生存率31.2%。术后放疗及术后放化疗患者的总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患者,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生存率相关(P<0.05),Ki-67阳性细胞数≥40%与术后复发或转移有一定相关性(P=0.025)。结论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放化疗对提高SDC患者远期总生存率有益,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可能是影响SD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Ki-67阳性细胞数≥40%的患者,易出现术后复发或转移。
陈永强柴国超李天客包阳陈思张素欣
关键词:涎腺导管癌雄激素受体T分期
胰腺导管内混合性腺泡导管1例
2024年
胰腺混合性腺泡导管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胰腺,肿瘤中包含胰腺导管及胰腺腺泡分化2种成分。胰腺导管内混合性腺泡导管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58岁女性胰腺导管内的混合性腺泡导管病例,就诊时以慢性胰腺炎伴导管扩张迁延起病。肿瘤大体沿胰腺导管乳头样生长,伴导管扩张。镜下肿瘤沿导管生长,呈乳头样息肉凸起。可见2种成分,腺泡细胞的成分:肿瘤实性生长,细胞具有嗜酸颗粒状胞质及明显核仁;腺的成分:肿瘤细胞形成腺管结构,具有细胞内外黏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腺泡细胞成分bcl-10及糜蛋白酶阳性,导管成分阿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2种成分广谱细胞角蛋白及β-catenin均膜阳性,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突触素及嗜铬粒素A均阴性;p53弱到中度阳性,Ki-67阳性指数15%。胰腺导管内的生长方式是胰腺混合性腺泡导管一种极为少见的生长方式,患者以非特异性胰腺炎症状慢性迁延起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时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余俊肖桂香刘翠谢玲玲杨秀萍郑丽端
关键词:胰腺导管导管癌腺泡细胞癌胰腺腺泡混合性
乳腺浸润性导管5种分子亚型临床及超声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5种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ID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最终手术确诊为乳腺IDC的患者,术前临床及超声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子亚型IDC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在IDC的5种分子亚型之间,年龄、病史、导管异常、纵横比、后方回声、病灶多发性、钙化、超声误诊及病灶长径、厚径、横径和体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及超声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及超声征象对不同分子亚型ID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乳腺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王楠庞坤坤张飞雪魏修良刘宁
关键词:浸润性导管癌乳腺肿瘤超声特征分子亚型
不同WHO分型的浸润性导管患者MRI影像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究不同WHO分型的浸润性导管(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IDC患者的临床资料,据免疫组化结果分成Luminal A型18例,Luminal B型25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9例、三阴型12例4种分型,所有患者均行乳腺MRI检查,判断各分型MRI特征的差异。结果 4种WHO分型MRI特征肿瘤大小、边缘、病灶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类型、表观扩散系数(ADC)、早期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形态、内部强化特征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WHO分型的IDC患者的MRI影像特征在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形态、内部强化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临床上可据此判断疾病分型和预后情况。
黄钰莹杨永涛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成像WHO分型影像学特征

相关作者

黄勇
作品数:176被引量:36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SNAIL 结直肠肿瘤 表达及临床意义 结直肠癌组织
牛昀
作品数:161被引量:923H指数:16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癌 乳腺肿瘤 预后 乳腺 雄激素受体
魏兵
作品数:152被引量:994H指数:1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病理诊断
邢鲁奇
作品数:63被引量:200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乳腺癌 乳腺导管癌 免疫组织化学 表达及意义
步宏
作品数:302被引量:3,663H指数:2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病理诊断 乳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