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7篇“ 岷江上游“的相关文章
2000—2020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效应被引量:1
2024年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C趋势变化与海拔、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FVC由2000年0.62增加至2020年的0.67。(2)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呈现增高趋势,低等级和中低等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岷江干流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两岸,中等级和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低中山和中山区,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则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高中山和中高山区。(3)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随海拔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00~1400 m和3200~3500 m区域达到峰值;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0°~20°和30°~40°是植被覆盖度高等级和中高-高等级的峰值区;总体上阳坡植被覆盖度高于阴坡。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影响较大,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保护应考虑地形影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周雪妮肖成志刘磊计扬曹亚廷李小红巴仁基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地形效应岷江上游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汶川段风化壳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2024年
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汶川段不同基岩类型的岩石—土壤垂向剖面,开展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工作,据此研究不同类型风化壳剖面元素垂向分布特征,探究基岩对土壤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并从地质角度出发为该区域农业生产种植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建议。风化壳剖面自上而下可划分为腐殖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R),腐殖层中Al、Ca、K、Mg、Fe、Se、Zn、Cu、Cd、Pb均值高于其在全国土壤中的平均值,Si、Na、Mn、Cr、As、Cd、Hg均值低于全国土壤中的平均值。不同基岩风化壳剖面中,除去在基岩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在所对应的土壤层中含量较高外,相同元素在其余土壤层中含量大致相同。风化剖面由基岩层至腐殖层,化学风化强度逐渐增强,土壤的风化程度普遍高于基岩风化程度。元素含量除继承母岩特征外,还发生了分异,Al、K、Se在腐殖层富集,Na、Fe、Si、Pb、Cu、Zn、Mn、As、Cd、Cr、Hg在淀积层富集,Mg、Ca在母质层富集。
周雪妮曹亚廷计扬
关键词:干旱河谷
基于地质建造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下段土壤特征和植被时空变化
2024年
为探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地质建造对土壤性质的控制以及对植被分布的制约,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治理工作,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下段为研究区,采用地质建造调查、元素分析测试和遥感解译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从地质建造类型、土壤特征、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方面分析地质建造单元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第四纪松散堆积建造区土壤层厚、养分丰富,由于人类活动改造作用较强,区内植物种类以经济作物为主;三叠纪复理石建造区土壤层较厚,养分丰富,基岩构造裂隙较发育,富水性较好,适宜灌木和少量乔木生长,该区植被覆盖度高;泥盆纪泥页岩-碳酸盐岩建造土壤层较厚、土壤钙等养分含量高,分布大量喜钙侧柏;志留纪泥砂质-碳酸盐建造区区发育非贯穿性裂隙,受构造作用影响浅表层的岩石风化破碎程度高,水土极易流失,以低矮灌木和草地为主;元古宙中酸性岩浆岩建造区土壤层薄,裂隙发育,土壤中磷等养分含量较高,土壤层含水率最低,以灌丛植物生长为主;中元古代火山岩-熔岩建造区发育闭合状裂隙,含水性差,仅适合灌草丛生长,植被覆盖度偏低。
周雪妮巴仁基肖成志曹亚廷计扬
关键词:地质建造土壤特征植被覆盖度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特征
2024年
巩固拓展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岷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其2000、2005、2010、2015、2020年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差、较差、一般、良好和优五个等级,并使用冷热点分析工具研究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时间尺度上看,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状况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整体变化不大,总体上呈向好趋势;(2)格网尺度上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分布特征相对稳定.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差和较差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东南部,良好和优主要分布在西北部;(3)生态环境的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显著.高值区分布较分散,低值区主要聚集在岷江水系两岸.
杨晓凤杨苏花向明顺邓岚兰
关键词: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岷江上游
岷江上游聚落空间格局与演变过程研究
聚落是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对区域发展和人口集聚至关重要。从改革开放以来,山区聚落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的连接区是岷江上游,面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质灾害的高...
宋丽君
关键词:岷江上游影响因素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演变与聚落耦合关系研究
岷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样,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敏感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更是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与保护有利于平衡岷江上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本文以岷江上...
杨兰
关键词:土地利用岷江上游
岷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艺术的特色与活化利用
2024年
岷江上游羌族聚落建筑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建筑中的“建筑活化石”,凝聚了羌族人民的营造智慧,具有特殊性和多样化的研究价值。文章旨在研究羌族聚落建筑艺术的活化与利用,阐述其历史沿革、分类与特色,探讨建筑的文化、艺术、经济与生态价值等核心价值,在分析其活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利于羌族聚落建筑艺术活化利用的策略。该策略不仅为羌族建筑的活化提供了新视野、新方向,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促使传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
晏安刘子琳何晓萍
关键词:岷江上游艺术特色
岷江上游汶川地震前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被引量:4
2024年
科学准确地绘制泥石流易发性区划图以及确定主控因子及其贡献率,是区域泥石流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文章以岷江上游为研究区,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分别采用了5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了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对汶川大地震前、后岷江上游泥石流易发性和评价因子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精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均高于浅层机器学习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在地震前、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中表现最优;(2)震前、震后泥石流发生率均随易发性等级的提高逐渐增大,且等级越高增量越大,各等级震后泥石流发生率均高于震前;(3)地震前、后侵蚀传递系数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因子,与汶川大地震地震烈度空间分布特征叠加,加大了震后干流和支流泥石流由下游向上游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规律。
赵佳忆田述军李凯侯鹏鹂
关键词:泥石流汶川大地震岷江上游
流域地貌对岷江上游泥石流发育规律影响研究
流域地貌条件制约着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影响着泥石流的发生和规模。在不同地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域的地貌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制约着其内部沟道流域的演化和发展,从而影响沟道流域内泥石流的发生。本文以岷江上游水系为基础结合该地区特...
赵佳忆
关键词:岷江上游泥石流流域地貌
构造隆升速率对岷江上游流域地貌的影响研究
自从循环理论创立以来,人们对于流域地貌的研究就越来越关注,而数字高程模型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也让地貌指数成为评估区域构造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这些流域地貌指数之间和构造隆升速率的关系如何,联合多指标来刻画地貌特征,评价构造隆升...
温宇航
关键词:岷江上游流域地貌

相关作者

包维楷
作品数:231被引量:4,814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岷江干旱河谷 生态系统 生物量
王青
作品数:307被引量:2,154H指数:24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生态足迹 岷江上游 露天矿 可持续发展 聚落
何兴元
作品数:369被引量:5,317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沈阳城市森林 岷江上游 光合作用 油松 银杏
慕长龙
作品数:192被引量:1,551H指数:22
供职机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川中丘陵区 干旱河谷 防护林 官司河流域 生物量
李秀珍
作品数:176被引量:5,297H指数:3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岷江上游 景观生态学 森林景观 LANDIS 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