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3篇“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相关文章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钒钛磁铁矿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 2024年
- 钒钛磁铁矿矿床主要赋存于与大火成岩省相关的镁铁-超镁铁层状岩体中,虽然全球大火成岩省形成的镁铁-超镁铁层状岩体众多,但大规模的钒钛磁铁矿成矿作用并不常见。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攀西地区赋存有数个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是全球最大的钒钛磁铁矿矿集区。钒钛磁铁矿大规模的成矿与母岩浆成分和磁铁矿的成因机制密切相关。此外,形成巨厚的钒钛磁铁矿矿层还需要高效的富集机制。本文系统总结了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导致钒钛磁铁矿大规模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钒钛磁铁矿矿床下一步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 柏中杰钟宏朱维光
- 关键词: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钒钛磁铁矿矿床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成都-简阳地区火山碎屑岩格架的新类别划分、成因及其油气储集效应
- 2024年
- 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喷发是我国显生宙最大的岩浆喷溢事件。四川盆地中二叠世最新油气勘探成果显示,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北缘成都简阳地区,发育大量以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全新岩性格架。本文首次对该区域岩性格架展开了详细的火山学解译。在优势储集层段中识别出熔结凝灰岩、自碎裂角砾岩和溅积集块岩三类关键岩性,分别形成于溢气爆发陆上火山碎屑流机制、溢流喷发自碎裂角砾化机制以及斯通博利夏威夷涌溅式喷发机制。这是首次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上述岩性的成因机制进行正式确认。在这些岩性中,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和交代孔为主。上述岩性的喷发机制,对其储集空间的发育提供了全方位的关键制约因素:(1)有利于产生大量浆源碎屑;(2)堆积方式有利于维持大量相互连通的原生孔隙,使热液流体得以广泛接触碎屑堆积骨架;(3)堆积于火口近源区域,受异常热流值作用强,有助于维持流体的高效活性。上述三方面最终导致流体对岩石骨架进行深刻的溶蚀交代改造,为规模性储集体发育奠定前提。
- 刘冉朱贝朱贝邱楠生王尉裴森奇
- 关键词: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熔结凝灰岩火山碎屑流火山岩储层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含钒钛磁铁矿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中磷灰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条件
- 2024年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红格、攀枝花及太和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赋存有超大型Fe-Ti-V氧化物矿床,对其磷灰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揭示其成岩成矿条件。红格、攀枝花及太和侵入体磷灰石晶体具有富F(0.94%~1.83%)、贫Cl(0.10%~0.66%)、贫SO_(3)(<0.25%)的特征。F含量与Cl含量呈负相关,与F/Cl比值呈正相关;而SO_(3)含量与F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与攀枝花及太和侵入体含矿辉长岩样品中磷灰石晶体相比,红格侵入体含矿橄榄单斜辉石岩和单斜辉石岩样品中磷灰石晶体F含量和SO_(3)含量较高,Cl含量较低。根据磷灰石中卤素组分和硫含量可推算与之平衡的岩浆熔体中的相应值。研究表明攀枝花侵入体与磷灰石平衡的岩浆中Cl含量最高;红格母岩浆中S含量高于攀枝花及太和。红格侵入体单斜辉石岩与橄榄单斜辉石岩相比,Cl含量较低,表明红格侵入体中发生了脱气作用。由于不同侵入体磷灰石δCe与SO_(3)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不同侵入体磷灰石中SO_(3)含量高低可能与熔体中的S含量相关。磷灰石F/Cl比值较高,揭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源区存在俯冲沉积物质的混入。
- 汤庆艳李璐李璐黎卓明宋宏刘玮赵驰
- 关键词:成矿条件钒钛磁铁矿矿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的变形特征及其受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影响
- 青藏高原的物质运移模式和变形机制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争议,现今存在两种主流的端元模型:刚性板块挤压模型(Tapponnier et al., 1982)与地壳通道流模型(Royden et al., 1997)。近年来,地...
- 赵圣哲姚华建冯吉坤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石圈结构:对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启示
- 2023年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位于扬子克拉通西缘,是中-晚二叠世峨眉山古地幔柱头熔融的产物。因此,该区岩石圈结构特征对于揭示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方式与机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基于COMPASS-ELIP宽频带地震台阵资料,开展S波接收函数成像研究,并与同剖面远震S波有限频层析成像、区域面波层析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识别了沿剖面岩石圈内部主要间断面,从而获得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石圈结构的横向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相对中带和外带,内带具有地壳增厚(增厚15~20km)、岩石圈减薄(减薄~50km)现象,且岩石圈地幔具有高速、分层特征,但下层底界面转换波震相并不明显;中带岩石圈厚度大(~170km),局部地段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缺失,对应位置存在地幔低速异常;外带岩石圈厚度略小(~150km),中带和外带均发育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MLD)。结合地球化学、岩石学、物理/数值模拟等研究成果,本文推测上述特征记录了古地幔柱作用引起的不同程度岩石圈变形:地幔柱在内带以纵向作用为主,通过热-动力冲击方式造成岩石圈大幅度快速减薄,地幔柱头高程度减压熔融,产生的大规模岩浆穿透岩石圈地幔,在地壳发生底侵和内侵,部分喷出地表形成溢流玄武岩;地幔柱在中带以横向作用为主,通过底部剪切引起岩石圈地幔横向伸展,甚至造成局部撕裂,在撕裂部位进一步引发热-化学侵蚀并导致岩石圈破坏;地幔柱在外带以垂向拖曳为主,造成岩石圈的局部拆沉而减薄。此外,内带下方地幔的高速、分层特征,可能指示经历地幔柱作用减薄后的岩石圈,减薄产生的岩石圈空区因捕获地幔柱头熔融残留物而得到一定程度愈合,而受地幔柱改造后的残存岩石圈,因经历大量熔体抽取更加亏损而得到强化。综上,本文揭示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石圈结构,为进一步理解地幔柱-岩石圈相
- 陈赟陈赟刘佳乐梁晓峰梁晓峰徐义刚
- 关键词: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 川西南乌斯河古油藏Re-Os年龄及其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的响应
- 2023年
- 在盆地形成演化的漫长过程中,岩浆的侵入、深部高温流体上涌等热事件会导致盆地存在热异常,从而对油气的生成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带的乌斯河上震旦统至下寒武统古油藏是开展火山作用与油气成藏演化关系研究的理想对象.针对该古油藏,论文开展了沥青镜质体反射率和有机元素含量分析以及Re-Os同位素测年工作,并结合前人相关钻井埋藏史、热历史以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沥青的成因和演化,探讨了乌斯河油气成藏作用与火山活动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乌斯河古油藏沥青具有较高的沥青反射率(~2.27~2.77)及较低的H/C原子比(0.21~0.22),成因为经历了热裂解作用形成的焦沥青;沥青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62 Ma,记录了原油热裂解、天然气生成的时间.对比四川盆地内部及川东北地区上震旦统至下寒武统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乌斯河地区~262 Ma较早的原油裂解时间与邻区H1井异常的热事件时间(~260 Ma)、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时代(257~263 Ma)近于一致.这表明乌斯河地区油气成藏作用受同期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的控制,焦沥青的形成及其Re-Os同位素年龄是对峨眉山超级地幔柱活动的响应.研究从年代学的角度建立了四川盆地火山活动、异常热事件、烃源岩异常热演化与原油裂解天然气生成之间的联系,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油气成藏效应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实例.
- 佟傲高亚仙
- 关键词:古油藏RE-OS同位素定年火山作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 桂西巴马基性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成因联系被引量:1
- 2023年
- 桂西巴马地区位于扬子克拉通西南边缘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外部区域的交汇处,是研究桂西基性岩的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及其与ELIP空间归属关系等科学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对巴马基性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巴马地区那桃、乙圩和燕洞岩体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约为260 Ma,属于晚二叠世基性岩。巴马基性岩具有低SiO_(2)、高TiO_(2)和MgO的特征,属于高Ti系列碱性玄武质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蛛网图解上呈现类似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ε_(Hf)(t)值(0.07~4.79)均为正值,Nb/La值(0.48~0.90)<1,说明未受地壳成分混染。巴马基性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类似于ELIP高Ti玄武岩,同时具有比ELIP高Ti玄武岩更高的Ti/Y值(多在507~1286),表明巴马基性岩的母岩浆形成于部分熔融程度低(<8%)或深度超过3.5 GPa的厚岩石圈下含石榴石的地幔柱岩浆源区。巴马基性岩的形成主要与板内构造环境有关,属于ELIP的一部分。
- 吴祥珂梁国科李玉坤赵兵蒋剑尹庭旺
- 关键词:基性岩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白马侵入体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中国西南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赋存大面积的高钛和低钛玄武岩,其与钒钛磁铁矿氧化物矿床和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密切相关。白马层状侵入体被同时期的正长岩和花岗岩体所包围,赋存有超大型的钒钛磁铁矿矿床。对白马侵入体的研究...
- 张家和
- 关键词:火成岩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风化碳汇效应:玄武岩粉末水-岩反应实验研究
- 2023年
-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有效的碳封存技术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碳封存技术中,基于玄武岩粉末的增强风化碳汇技术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同时也对促进作物生长、改善粮食产量具有积极作用。流域研究揭示玄武岩风化具有非常高的速率,但与玄武岩粉末增强风化碳汇技术在时间尺度和反应条件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有峨眉山玄武岩,其在喷发之后的快速化学风化被认为是晚二叠世冰川活动的驱动机制,有可能成为增强风化碳汇技术的基础原料。为深入理解峨眉山玄武岩的风化碳汇效应,增进对玄武岩增强风化碳汇技术的认识,本文利用不同粒径玄武岩粉末和天然雨水及河水开展了水岩反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雨水与玄武岩粉末经历720 h常温条件的封闭反应后,其pH值接近河水的pH值,且Na+、K^(+)、Ca^(2+)、Mg^(2+)等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其活动性和溶出速率受所在岩石结构、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溶液饱和状态等因素共同影响与控制。玄武岩粉末与雨水的反应实验中Si元素的溶出速率最快,为4.36×10^(-12)mol/m^(2)/s,Ca^(2+)和Mg^(2+)的最大浸出速率分别为1.36×10^(-12)mol/m^(2)/s和0.91×10^(-12)mol/m^(2)/s;同时,反应溶液HCO_(3)^(-)浓度快速升高,在720 h左右达到最大浓度,表明了溶液中溶解的CO_(2)快速转变为HCO3-,而随后HCO_(3)^(-)浓度趋于降低,PHREEQC模拟结果显示Ca-Mg碳酸盐矿物达到饱和状态。初步的反应实验研究表明,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具有重要的碳汇效应,可应用于增强风化碳汇技术进行地表碳封存。
- 任俊童杨江海程亮刘澳张晓容
- 关键词:玄武岩化学风化碳封存
-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下地壳结构被引量:3
- 2022年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紧邻三江构造带,其复杂的地质背景使得该火成岩省的内带受到强烈改造和变形.由于缺少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导致对该地区地壳的精细结构了解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大火成岩省形成机制的认识.我们在大姚—元谋段实施了一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试验了一种基于节点地震仪的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方法,得到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高分辨率结构图像.从两种仪器采集的深地震反射资料显示,节点地震仪采集的资料能够达到目前常用的有缆式地震仪428XL采集的深反射资料效果,甚至在局部特征上表现更好,从而有利于这种低成本、高效率、多种数据的采集方式的发展.叠加剖面结果显示,沿剖面下地壳自西向东呈现逐渐隆升特征,在剖面西部双程走时13 s(约40 km深度)处,出现一段约17.5 km厚的密集反射带,至剖面东部,密集反射带顶端双层走时为11 s,底部为16 s.结合早期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本文推测这种密集反射特征是由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时内带侵入地壳的铁镁质物质造成的结果,对应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遗迹.
- 任彦宗卢占武张新彦薛帅王光文
-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地壳结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相关作者
- 张招崇

- 作品数:259被引量:2,968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地幔柱 地质意义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球化学特征
- 陶琰

- 作品数:149被引量:1,051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成矿作用 云南金宝山 地球化学 岩体
- 徐义刚

- 作品数:220被引量:3,116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幔柱 地球化学 玄武岩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大火成岩省
- 胡瑞忠

- 作品数:607被引量:6,812H指数:4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地球化学特征
- 李宏博

- 作品数:34被引量:24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博物馆
- 研究主题:地幔柱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基性岩墙群 峨眉山地幔柱 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