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4篇“ 干部下乡“的相关文章
- 干部下乡: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治理的实践书写被引量:2
- 2024年
- 作为新时期干部下乡的典型代表,第一书记下乡根植于乡村治理面临多重困境且国家回应存在限度、第一书记具有助力乡村治理的独特优势等现实背景,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助力乡村治理。基于个体驱动的治理资源引入、治理目标的系统矫正、治理主体的多重改造以及“嵌入治理”模式下治理过程的整体优化四个方面的行动布局,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治理资源的引入梗阻、乡土社会的“反嵌”回应、驻村考核的结构性不足以及驻村成效的延续难题等一系列现实掣肘正困扰着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治理的成效发挥。未来必须通过改进资源统筹方式、完善组织关爱机制、革新驻村考核体系、健全驻村轮换机制等来精准破解上述问题,促进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治理释放出更为强大的实践效能。
- 孙经纬王建华
- 关键词:干部下乡第一书记乡村治理驻村干部
- 嵌入式统合:新时代干部下乡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的实践逻辑被引量:2
- 2024年
- 完善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为代表的干部下乡制度,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Z自治区观村为例,借助包含横纵嵌入情景、内外治理主体、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情景-主体-制度”嵌入式统合分析框架,揭示了新时代干部下乡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在干部下乡初期,下乡干部与乡村自治主体间的纵向合作治理失效和不同来源下乡干部间的横向协同治理失序共同导致了“双轨分离”困境。随后,下乡干部通过政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和认知性嵌入四维“嵌入式统合”的制度调适,在注重纵向治理主体统合的同时更加强调横向治理主体统合,从而促进治理主体有序互动与治理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从“双轨分离”到“双轨耦合”的乡村治理结构优化。这一过程也蕴含着“政党培育社会”的价值指向,通过赋权增能培育一个代表公共价值的“中间群体”,在突破科层体制限制的同时更加强调政党力量的统合作用,以应对城乡中国转型时期乡村治理主体供给不足与组织衰败的困境,建立起国家与社会之间更强有力的连接,从而实现国家有效治理与乡村有序发展的双重目标。本文拓展了干部下乡制度研究的学理探索,进而为完善新时代干部下乡制度提供了政策启示。
- 栗伊萱杨晓婷毛寿龙
- 关键词:干部下乡嵌入性理论乡村治理结构
- 组织化程度、“干部下乡”驻村帮扶与小农户经济效益——制度逻辑的调节作用
- 2024年
-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注重内生发展能力的“小农户组织化”和注重外嵌治理资源的“干部下乡”被认为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基于在陕西、甘肃和宁夏19个县“深度贫困地区预警监测实地调查”中采集的95个村和5252户农户数据,实证探究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干部下乡”制度逻辑对小农户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组织化程度在小农户经济效益中显现关键性的正向提升效应;(2)“干部下乡”制度逻辑被证实调节了组织化程度对小农户经济效益的影响;(3)“干部下乡”外嵌治理资源的市场逻辑被证实发挥了强化作用,科层制逻辑体现出抑制作用,专业逻辑虽然体现为强化作用但不显著。研究明确了外嵌治理资源制度逻辑需要匹配乡村发展中的内生发展能力,为进一步优化驻村干部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带来启示。
- 倪大钊林琛章文光
- 关键词:干部下乡制度逻辑
- 贫困治理中的干部下乡——基于豫南G县扶贫“第一书记”制度运作的分析被引量:14
- 2021年
- 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国家遴选和派驻干部下乡,有助于将长期身处科层体制中的干部,带回社会中去体验民情。扶贫干部的民情体验,源于乡土化的治理情境。安全政治的逻辑、复杂的乡村权力关系和乡村社会关系,促使"第一书记"熟悉群众、深入群众,掌握"三农"情况、学习群众工作方法、反思涉农政策。在政治效应上,干部下乡强化了群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形塑了群众对国家的政治想象,延续和再生产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在治理功能上,干部下乡之后的县域流动,有利于贯彻和发展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模式,优化政策执行的"体制—民情"互动模式。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第一书记"制度的持续运作,一方面促使基层干部身体力行地帮扶贫困农户,另一方面更在于激活身体治理的传统,在常规治理体系之外去协调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 印子
- 关键词:贫困治理第一书记政治效应
- “干部下乡”背后的“政策落地”——基于“精准扶贫”中干部互动视角的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政权如何打破科层制的层级限制并开展互动是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热点问题。在国家精准扶贫实践中,为确保高度政治性的国家政策执行不走样,中央到县级政府纷纷派出干部参与农村基层扶贫工作。这些代表着上级政府意志的下派干部与村民自主选举的村干部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精准扶贫的政策绩效。本文通过对福建省三个村庄的案例分析发现,下派干部与村干部之间存在四种互动关系:合作、下派干部主导的妥协、村干部主导的妥协和对抗。下派干部所携带的资源、与村庄经济精英的关系以及派出机构的级别等的差异会影响双方的关系。因此,不同于以往改造当地干部的目标,精准扶贫中的下派干部建立了科层制之外村庄和派出机构的定向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向基层农村政权提供技术、资金、人脉等资源支持,形成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柔性干预”。
- 刘志鹏刘志鹏
- 关键词:下派干部自主性
- 万名干部齐宣讲 服务群众进农家——结合“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做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思考
- 2020年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宣讲"是推动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工作方法,要坚持把这个方法用好"。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模式、新路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 赵兰郁马斌毅
- 关键词:理论宣讲干部下乡深入群众
- 干部下乡 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 2019年
- 早在1986年,国家政府就开始实施扶贫工作,从1986年到 2000 年,扶贫工作主要倾向于文化思想领域,当时政府发现不少贫困地区人民固守安土重迁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相对落后,脱贫意识偏低,学习先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动力不足,为此,国家政府针对各贫困地区开展了文化扶贫工作,旨在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到了 2000 年,文盲率降低到了6.7%,高校人数逐年剧增,这说明国家政府文化扶贫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政府多次组织干部下乡扶贫活动,将精准扶贫延伸到各个领域,农业生产自然也不例外,在具体扶贫工作中,下乡干部会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来努力开发贫困地区资源,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 覃青兰
- 关键词:干部下乡农业产业化
- 干部下乡与贫困治理:“第一书记”的职能定位及其价值实现被引量:1
- 2019年
- 党中央从国家顶层设计上不断强化乡村贫困治理制度的供给与创新,由最初1984年国家部委机关选派干部下乡参与扶贫的尝试,进而发展到"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探索与设置,这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和培养锻炼优秀干部的一种制度创新。通过给贫困村引入干部下乡新机制,并明确"第一书记"参与扶贫的工作职能和努力方向,以期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优化农村基层组织结构,推动乡村贫困治理,达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谢建平田有煌
- 关键词:第一书记贫困治理
- 审计干部下乡记
- 2018年
- 荷泽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也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7年3月,山东省审计厅派出以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副处长夏鹏为队长的五人工作队,分别到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的五个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后,办公室副主任史先勇、法规处一级主任科员高杨又走进菏泽,分别担任另外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乡亲,以执着坚守的韧劲儿和踏实肯干的作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 郑茂霞韩苗苗
- 关键词:审计处干部下乡党支部书记主战场
- 干部下乡: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以兰考县驻村工作队为例
- 精准扶贫作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精准扶贫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精准扶贫的效果成为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性的政策,从中央的政策制定到地方基层的政策执行,虽然...
- 朱晓瑜
- 关键词:干部下乡驻村工作队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李红喜

-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干部下乡 工作队 村社 动员 乡村
- 林琛

- 作品数:10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城市学院
- 研究主题:城镇化 高校 疏解 城镇化发展 核心城区
- 索耀乐

- 作品数:14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共包头市委
- 研究主题:战斗堡垒作用 干部能上能下 干部工作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基层党组织
- 刘元亮

- 作品数:23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环球人物编辑部
- 研究主题:省长 查处 董事长 煤 老板
- 韩文

- 作品数:103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
- 研究主题:经济周刊 省委书记 煤炭 全国人大代表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