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20篇“ 急性疼痛“的相关文章
- 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有什么区别
- 2025年
- 疼痛是一种什么表现疼痛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告信号,这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机制,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过程。那么,疼痛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呢?我们要明确,疼痛并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觉。这实际上包括了感觉和情感两个层面,在感觉上,疼痛可以表现为高温、低温、刺激、压迫等不同的身体感知;在情感上,疼痛可能会带来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
- 李志敏
- 关键词:急性疼痛负面情绪慢性疼痛
- 列线图与CART决策树模型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风险预测中的效能比较
- 2025年
- 目的分别构建预测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急性疼痛(APP)风险的列线图与分类与回归树(CART)决策树模型,并比较两种模型在对TKA后APP风险预测中的预测效能。方法以27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18年3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进行TKA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PP将患者分为APP组(n=98)和非APP组(n=176),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KA后APP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CART决策树模型建立。绘制两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对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DeLong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术前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分、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止血带使用时间、神经阻滞、术后使用镇痛泵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糖尿病、PCS评分≥27分、VAS评分≥5分、术后未使用镇痛泵为TKA后A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纳入CART决策树模型,最终模型筛选出5个特征,包括BMI≥25 kg/m^(2)、糖尿病、WOMAC≥48分、术前使用神经阻滞、未使用术后镇痛泵。绘制两种模型的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和CART决策树模型的AUC分别为0.858和0.911,灵敏度分别为81.88%和86.34%,特异度分别为82.91%和87.6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43%和80.6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4%和89.27%,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3.31%和89.75%。两种模型AUC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864,P<0.001)。结论两种模型均对TKA后APP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CART决策树预测效能优于列线图模型。
- 马超韩影程旻桦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性疼痛
- 混合痔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
- 2025年
- 混合痔是内痔与外痔相互融合而成,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1]。混合痔发生于齿状线上下,内外相连无确切分界、彼此融合,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出血、疼痛、肛周脱垂、肛门坠胀、局部潮湿和瘙痒等[2]。手术是治疗混合痔最有效的方式,但术后急性疼痛(acute postoperative pain,APP)是混合痔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丁兴黎王波余建明
- 关键词:混合痔术后急性疼痛影响因素
- 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08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术后患者发生急性疼痛情况,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分为急性疼痛组(n=26)与非急性疼痛组(n=37)。比较术后发生急性疼痛患者和非急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 63例患者中有26例发生了术后急性疼痛,纳入急性疼痛组,剩余3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纳入非急性疼痛组。两组年龄、肋间隙宽度、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肋间隙宽度、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是胸腔镜下肺楔形手术后发生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肋间隙宽度、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是胸腔镜下肺楔形手术后发生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及时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 刘方冀晓歌
- 关键词: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急性疼痛
- 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急性疼痛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发展的状况,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术后急性疼痛的异质性,并探讨影响不同急性疼痛进展分型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3年9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180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对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急性疼痛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因素。结果 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急性疼痛进展得分为(6.78±1.13)分;当类别数目为3时,AIC、BIC、aBIC下降趋于平缓,LMRT的P值>0.001,故选取3个潜在剖面,分别为轻度疼痛(35.54%)、中度疼痛(43.98%)、重度疼痛(20.48%);重度疼痛患者BMI>24、骨折椎体个数>2个、骨水泥分布不满意、椎体恢复高度高、骨折部位在腰椎患者的占比显著高于轻度疼痛组和中度疼痛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骨折椎体个数>2个、BMI≥24、骨水泥分布不满意、骨折部位在腰椎、椎体恢复高度高均为胸腰椎骨折术后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急性疼痛进展水平偏高,且存在异质性;其中骨折椎体>2个、BMI≥24、骨水泥分布不满意、骨折部位在腰椎以及椎体恢复高度高是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 郑勇红郑明军冯法博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后疼痛
- 老年胸部肿瘤患者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分析老年胸部肿瘤患者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接受胸腔镜治疗的510例老年胸部肿瘤患者。术后3 d内采用简易疼痛评估尺评估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胸部肿瘤患者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发生因素。结果老年胸部肿瘤患者胸腔镜术后3 d内疼痛评分为(5.65±1.25)分,110例(21.57%)胸腔镜术后发生急性疼痛;2021~2023年各年份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焦虑/抑郁、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肋间隙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手术时间、ASA分级、焦虑/抑郁、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肋间隙宽度均是老年胸部肿瘤患者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胸部肿瘤患者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较高,且与性别、年龄、手术时间、ASA分级、焦虑/抑郁、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肋间隙宽度等因素有关。因此,临床应注重患者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发生情况,并根据危险因素给予早期干预,从而可能对减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有重要意义。
- 张颖朱海芳方晓霞
- 关键词:胸部肿瘤胸腔镜术急性疼痛
- 腕踝针联合火龙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急性疼痛的改善效果分析
- 2025年
-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火龙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急性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联合火龙罐治疗。2组均治疗3 d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 d后临床症状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血沉评分系统(DAS28-ESR)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血清五羟色胺(5-H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1、2、3 d后临床症状DAS28-ESR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同期下降更明显(P<0.05)。2组治疗1、2、3 d后疼痛VAS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同期下降更明显(P<0.05)。2组治疗3 d后血清5-HT、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3 d后下降水平更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36/40),对照组总有效率67.50%(27/4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火龙罐治疗RA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急性疼痛,控制病情。
- 钟莉陶淑娟方丽云吕德园丁云霞
- 关键词:腕踝针类风湿关节炎疼痛
- 脊柱外科术后急性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大多数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会经历中度至重度的急性术后疼痛,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延长住院时间,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安全且有效的术后镇痛是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快速康复的前提条件。传统依赖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方式虽然有效,但是常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目前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临床上积极探索多种非阿片类静脉药物和镇痛技术在脊柱外科术后镇痛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脊柱外科术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总结非阿片类静脉药物、神经阻滞以及局部浸润麻醉在其术后疼痛控制上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王正义赵帝
- 关键词:脊柱外科术后疼痛多模式镇痛
- 术后急性疼痛与睡眠障碍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术后急性疼痛和睡眠障碍均是围术期管理的重大挑战,两者相互影响,疼痛可干扰术后睡眠,睡眠障碍则会导致痛觉敏化,加剧术后疼痛。目前两者相互影响机制尚未明确,防治策略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通过综述术后急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的定义、危害、相互影响机制及防治与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防治围术期并发症提供参考。
- 李辉波苏钰淇曾志文
- 关键词:疼痛急性疼痛睡眠睡眠障碍
- 腰椎融合术后患者急性疼痛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
- 2024年
- 目的探讨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急性术后疼痛轨迹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为不同类别患者制定针对性镇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择期开放性腰椎融合术患者251例,在术前1 d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资料。术后分别于全麻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的0 h、6 h、12 h、1 d、2 d、3 d、4 d、5 d、6 d 9个时间点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急性术后疼痛轨迹的潜在类别,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术后疼痛轨迹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识别出3种急性术后疼痛轨迹,分别为疼痛加剧后缓解组(83例,33.0%),疼痛加剧稳定后反弹组(30例,12.0%),轻度疼痛组(138例,55.0%)。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轻度疼痛组,病程≥10年、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手术时间>240 min的患者更容易进入疼痛加剧稳定后反弹组;年龄≤50岁、存在睡眠障碍、术后未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更容易进入疼痛加剧后缓解组(均P<0.05)。结论开放性腰椎融合手术患者急性术后疼痛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发展轨迹重视年龄≤50岁、病程≥10年、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术前有睡眠障碍、手术时间>240 min、术后未使用镇痛泵的患者,给予及时的疼痛评估及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 陈静陈静邓思妍罗细菊刘一秀胡化刚
- 关键词:疼痛程度镇痛泵疼痛评估
相关作者
- 黄宇光

- 作品数:839被引量:7,948H指数:41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麻醉 围术期 围术期管理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
- 徐建国

- 作品数:428被引量:5,201H指数:33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再灌注损伤 氯胺酮 吗啡 麻醉 舒芬太尼
- 刘冬华

- 作品数:81被引量:528H指数:15
-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疼痛 疼痛管理 急性疼痛 满意度 专科护士
- 张宗旺

- 作品数:97被引量:524H指数:13
-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尼古丁 疼痛 术后镇痛 戒断 痛觉过敏
- 王祥瑞

- 作品数:492被引量:3,061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研究主题:围术期 急性肺损伤 异丙酚 体外循环 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