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5篇“ 斜T型钢板“的相关文章
T型钢配合植骨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
2020年
目的探讨T型钢配合植骨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平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将接受外固定架骨折固定术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T型钢联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腕关节功能。结果术后,两组尺偏角和掌倾角均大于术前,观察组尺偏角和掌倾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T型钢配合植骨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显著,有助于加快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贾庆
关键词:骨质疏松桡骨远端C型骨折斜T型钢板植骨
循证护理在经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经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循证护理对经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较好,护理满意度更高。
谭晓华李芳朱淑静
关键词:循证护理桡骨远端骨折
补肾活血汤联合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治疗10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短期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联合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行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后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连服8周。对比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及住院时间、术后(2周、4周、8周)骨折愈合质量(RUS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d及术后8周血清因子(sICAM-1、IGF-1)水平,随访至术后6个月,对比两组腕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8周RUSS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d两组血清sICAM-1、IGF-1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8周观察组血清s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4.44%(51/54)高于对照组79.63%(43/54)(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提高骨折愈合质量,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可能与下调血清sICAM-1表达、上调IGF-1表达有关,且该方案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郑伟袁加斌袁加斌李平李智勇谢频徐晓光邓雨航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补肾活血汤
T型钢内固定联合植骨在老年桡骨远端 C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研究T型钢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TCBF)的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8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治疗老年TCBF患者146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73)与外固定组(n=73)。联合组行T型钢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外固定组行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术后1年腕关节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后及旋前角度等腕关节活动度指标,术前及术后1年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术前及术后7d血清P物质(SP)、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疼痛因子,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年,联合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84.93%)高于外固定组(69.86%,P<0.05)。联合组腕关节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后、旋前角度,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均大于外固定组(P<0.05)。联合组SP、5-HT、NE水平均低于外固定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4.11%)低于外固定组(13.70%,P<0.05)。结论T型钢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TCBF可恢复腕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优良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李育刚张元松许泽川杨红胜肖永川周灏常山
关键词:桡骨骨折内固定植骨钢板
T型钢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比T型钢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47例。A组行T型钢内固定术,B组行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A组优良率为93.62%,显著高于B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型钢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骨折复位良好,临床效果较外固定支架固定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张刚建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外固定支架
探究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应用植骨联合T型钢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究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应用植骨联合T型钢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诊治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T型钢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在术前及术后第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术后第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同时根据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并对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80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前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6个月,研究组在腕关节背伸、掌曲、旋前以及旋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B2型、B3型、C1型骨折的患者,其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C2型、C3型骨折,两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术后临床疗效方面,研究组优30例、良5例、可4例、差1例,总优良率为87.5%;对照组优18例、良10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为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两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发生率为22.5%。结论植骨联合T型钢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大大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余磊左进步梁宏伟孙冶智阿依努尔赵斌王伟
关键词:桡骨骨折植骨钢板内固定
经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并评价经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完全随机数表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进行分组,得对照组(经掌侧入路解剖钢内固定)和观察组(经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各30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后发现,观察组的腕关节康复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上升,组间对比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意义显著(x^2=6.49;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2.57±4.30)d,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桡骨高度为(11.78±2.43)mm,较对照组有显著提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t=13.58,12.74;P<0.05)。结论:相比较而言,经掌侧入路T型钢内固定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稳固性良好,对于取得满意骨折端复位效果有积极意义。
邓飞鹏林晓文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行T型钢固定术的效果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对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T型钢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8例,均实施T型钢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患者实施3~15个月随访,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95.59%。结论:T型钢固定术治疗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何加海陈连锁刘西斌辛海松
关键词:后踝踝关节骨折
T型钢在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T型钢在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T型锁定滑动钢治疗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17例。11例伤后6小时内急诊手术,6例伤后4天内手术,手术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切口加辅助后内侧切口。结果 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均正常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术后一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92.6分。结论使用T型钢治疗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踝后丘骨折术后的再移位,起到阻挡作用,并可早期功能锻炼。
孙泽毅付备刚王秀会
关键词:后踝骨折
T型钢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对比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比较植骨联合T型钢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5例采用植骨联合T型钢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60—78岁,平均(64.8±4.4)岁。22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组),男6例,女16例;年龄60~82岁,平均(65.9±3.9)岁。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末次随访时测量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角度,并采用腕关节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等。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外固定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2.2)、(10.3±1.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掌倾角(11.44°±4.53°)、桡骨高度[(11.46±2.75)mm]明显优于外固定组[(7.61°±3.67°)、(6.89±2.9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及旋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ar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8.0%(22/25)、59.1%(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l例患者拇长伸肌腱断裂,无感染、骨不连、钢松动、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外固定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螺钉松动,1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僵硬。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选择植骨联合T型钢内固定能达到理想复位,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
朱成栋乔高山朱乐银夏建忠印文彩
关键词:桡骨骨折外固定器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