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9 篇“ 晋中盆地 “的相关文章
晋中 盆地 黄土丘陵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平遥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园地质灾害评估项目为例2024年 文章以晋中 盆地 平遥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园地质灾害评估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对其影响最大的地裂缝致灾因素,论述了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发育特征及破坏程度,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治理措施,为晋中 盆地 黄土丘陵区相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程浩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裂缝 黄土丘陵区 晋中 盆地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与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文章从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6方面详细阐述了晋中 盆地 地下水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得出地下水水位动态受气象环境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并随时间推移和自然条件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并指出晋中 盆地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与特征,为晋中 盆地 地下水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韩佳鑫关键词:地下水动态 晋中盆地 晋中 盆地 历史文化保护政策与文旅产业发展的经济关联性研究2023年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有着紧密的经济关联性。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政策法规,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合理制定地方政策法规,建构彼此关联,统筹协调的制度条例,对于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围绕晋中 盆地 历史文化保护政策的地方性法规颁布及内容,结合该地区城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对二者的经济关联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司洁 许晶 李欣鹏关键词:晋中盆地 历史保护 经济关联性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空间与商业空间关联性研究--以晋中 盆地 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2023年 对晋中 盆地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现状进行梳理,以太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和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比对其商业用地与历史街区空间关系特征,认为晋中 盆地 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空间与商业空间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探讨了商业和文旅开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利弊,提出了既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道路,也要注重对历史原真风貌进行保护的观点。 司洁 许晶 李欣鹏关键词:晋中盆地 历史文化名城 碳中和背景下基于DNDC模型的晋中 盆地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动态研究 2023年 以遥感数据、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本底数据及作物田间管理数据为基础,利用反硝化-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ˉdecomposition, DNDC)模型模拟当前及2020—2050年晋中 盆地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和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当前管理措施不变的情况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020—2050年间不断增加。(2)不同土层厚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2050年显著高于2020年(P<0.00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改变温度,则低温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对未来深入挖掘农业碳汇发展潜力以及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为该地区的减排计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贾海霞 郅裕卓 纪薇 靳宁 吕丹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DNDC模型 农田 晋中盆地 三晋文化体系下乡村建筑策划与设计研究--以晋中 盆地 为例 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逐渐消失,许多村庄的传统秩序与建筑风貌遭到破坏。由汾河串联的三晋大地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该地区文化兼收并蓄,古建丰富多彩。晋中 盆地 作为山西地区的经济中心,晋商缘... 高志彤关键词:三晋文化 情感内涵 基于景观单元稳定性的晋中 盆地 北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2022年 晋中 盆地 北部是山西省太原—晋中 城市群扩建重点地区,研究该区域景观单元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对于当地城市群及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从活动断裂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角度对局部场地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关于整体性的景观单元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仍较缺乏。本文通过构造岩相学五维一体综合方法,对晋中 盆地 北部进行了景观单元划分和景观年代物质学研究,从景观异质性及景观演化角度分析了景观单元的稳定性,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构造岩相学视角下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晋中 盆地 北部侵蚀性中低山基岩景观区景观单元稳定性相对较高,盆山过渡带景观区及河流湿地水域区景观单元稳定性相对较低。(2)区域地壳相对稳定区面积占比为45%,主要分布在汾河冲积平原区和南东部的侵蚀性中低山基岩景观区,相对不稳定区面积占比为33%,主要分布在盆山过渡带景观区和山前倾斜洪积平原区。(3)区域地壳稳定性决定了景观单元稳定性,景观单元稳定性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表现之一。本研究可为晋中 盆地 北部工程场址选择、景观格局优化及区域减灾防灾提供科学参考。 秦帮策 方维萱 张建国 贾润幸 肖文进关键词:区域地壳稳定性 晋中 盆地 西南部地热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晋中 盆地 是山西省主要的地热资源分布区,盆地 西南部近年地热探井揭示良好的低温地热水环境,开展地热地质条件与地热资源潜力分析对研究区地热资源展布规律认识及整体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研究区最新地热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晋中 盆地 西南地区热储及埋藏特征、地温场特征、地热水化学特征,并探讨了该区的地热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主力热储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裂隙型热储,总厚度500~700 m,有效厚度100~200 m,热储地温高达55℃,水温约50℃,具有埋藏深、水温高、出水量较大特点;发育浅部高热流值背景下的深部热流对流地温类型,与深部地壳热结构异常及沟通热源的深大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奥陶系岩溶热储为研究区最有利勘探开发层位,热储地热资源量大,在医疗及采暖等方面具有一定开发潜力。 易炜 徐强 赵岳关键词:地热资源 晋中盆地 晋中 盆地 主要城市冬季PM_(2.5)传输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对2017~2019年晋中 盆地 主要城市PM_(10)和PM_(2.5)逐时浓度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晋中 市和太原市颗粒物浓度主要分布特征;此外利用PM_(2.5)逐时浓度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通过轨迹密度分析(TDA)、轨迹停留时间分析(RTA)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并对PM_(2.5)逐时浓度资料和对应时刻风向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晋中 盆地 主要城市冬季PM_(2.5)传输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颗粒物浓度整体水平高于晋中 市,月、季变化特征类似,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最高值出现在1月.晋中 市受静稳型天气形势引起的颗粒物污染较受沙尘型天气形势导致的颗粒物污染相较太原市更普遍一些;颗粒物的分布呈现出晋中 市中间值较多,太原市高值偏多、低值偏少的特点,冬季为晋中 盆地 PM_(2.5)污染高发季节.晋中 盆地 主要城市冬季PM_(2.5)传输通道均可分为4类:第一类通道沿太行山横谷传输,第二类通道为偏东南方向传输通道,第一、二类均为近距离传输通道,气团会携带较多水汽,PM_(2.5)沿此类通道传输时容易吸湿增长加重本地污染;第三类传输通道为西北方向传输通道,对应晋中 盆地 近地面PM_(2.5)污染在冷空气到达前达到最严重时段的气流轨迹,还对应沙尘传输通道;第四类通道为汾渭平原传输通道,对应高浓度的PM_(2.5)污染.污染轨迹密集(污染轨迹100条以上)的区域,以及气流移动缓慢(RTA污染轨迹端点数>50)的区域易成为目标城市潜在源区(PSCF贡献0.7以上);晋中 市冬季PM_(2.5)主要潜在源区(PSCF贡献0.7以上)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临汾、晋城等地,还包括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陕西省中南部;太原市冬季PM_(2.5)主要潜在源区分布范围较晋中 市广,包括山西境内的吕梁市南部、阳泉市、临汾市、运城市和晋中 市南部,此外还包括陕西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部分地区,此外PSCF� 王小兰 王雁 闫世明 岳江 郭伟 郝振荣关键词:晋中盆地 盆地 与历史城市 晋中 盆地 历史城市的多尺度变迁 本书以晋中 盆地 区域作为历史城市变迁研究的切入点,旨在探究晋中 盆地 历史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规律,构建晋中 盆地 历史城市变迁的理论框架,发掘晋中 盆地 历史城市地域文化内涵,为晋中 盆地 历史城市乃至我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历... 张妍作
相关作者
王应刚 作品数:31 被引量:167 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晋中盆地 植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城市化 景观 李欣鹏 作品数:35 被引量:54 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主题:人居 晋中盆地 城乡规划 历史文化 山水环境 张婷 作品数:6 被引量:15 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晋中盆地 城市化 植物多样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物种组成 张建国 作品数:97 被引量:422 H指数:10 供职机构: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主题:遥感技术 遥感 矿山环境 信息提取 遥感地质解译 张立生 作品数:90 被引量:275 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选育 冬小麦 栽培技术 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