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59篇“ 末次盛冰期“的相关文章
东北地区冰期以来孢粉数据库构建技术与应用
2024年
孢粉数据库是研究区域尺度的古环境演变历史、古气候变化规律等重要的基础数据。对东北地区冰期以来71条孢粉序列进行数据处理。首先,重新计算各种属的百分比;其,校正年代并建立年代序列;最后,以1000年的分辨率插值孢粉序列。由此,构建了标准统一的孢粉数据库,结合GIS技术展示了数据库信息,并重建了东北地区古植被演化的特征。该数据库可有效应用于东北地区古环境演化等研究。
张瑞勇心意张硕于梦晴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古植被
古菌四醚脂类记录的抚仙湖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研究
本研究以中国西南部高原深水抚仙湖流域的表层土壤、河流表层沉积物、一年周期的逐月湖泊水柱悬浮颗粒物(SPM)和水质参数、湖泊表层沉积物,以及湖泊南侧湖心900 cm的岩芯为研究载体。研究对象为古菌四醚脂类(类异戊二烯甘油二...
郑平波
关键词:古菌末次盛冰期印度夏季风
天津南部地区冰期以来下切河谷及沉积相序特征研究
2023年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冰期(LGM=Last Glacial Maximum)下切河谷,为研究天津南部海陆交互作用平原区LGM下切河谷,本文通过钻孔、陡坎剖面调查、遥感解译和高密度电法剖面测量等工作手段,结合AMS14C测年、微体化石(有孔虫和介形类)和孢粉鉴定等测试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LGM以来发育3种沉积相序类型:类型Ⅰ(FS-Ⅰ):由下切河道相—湖相—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滨海湖沼/潟湖相)—河漫滩相构成;类型Ⅱ(FS-Ⅱ):由下切河道相—湖相—滨海相—河道相—河漫滩相构成;成为下切河谷内不同时期河流序列的叠置;类型Ⅲ(FS-Ⅲ):由LGM硬黏土—湖相—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滨海湖沼/潟湖相)—河漫滩相构成。LGM时期古植被以云杉、松、蒿、藜等干冷植物为主,气候干冷;古河道空间格局和古流向受控于基底构造;汊道古河流发育且摆幅较大。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比,该区下切河谷深度(宽约几百米、深20~30 m)及规模远不及前者(宽数十千米、深40~90 m)且不发育强潮河口湾相,原因在于没有开放海和统一的大河口。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古微地貌低洼处受到海侵或地下水位上升湖相或湖沼发育形成全新世海侵基底泥炭,最大海泛面之后,不同微地貌处先后随着河流进积增强成陆,冰期以来沉积相序地层受控于全球海面变化和区域构造的影响,河海进退和河流摆动是沉积层序形成的直接原因。因研究区缺乏冰期以来下切河谷及沉积相序特征研究,故本文研究可为该区域冰期以来地层结构厘定、古环境恢复与演化以及水工环勘察、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鲁庆伟江胜国江胜国付方建王西玉姜昕沛李小玉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陆海相互作用沉积层序
冰期以来鄂霍克海北部陆架海冰扩张与物源演化
作为西北太平洋的第二大边缘海,鄂霍克海不仅是东亚大陆和北太平洋之间进行热量和水汽交换的重要场所,还是高—低纬度气候的连接纽带,同时受到极地气候和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是典型的气候敏感区。在鄂霍克海地区,源区的硅酸盐风化和...
姜雪蛟
关键词:海冰鄂霍次克海末次盛冰期
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近20年来,国际上对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来源、沉积模式、源汇系统响应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主要突破方向。概括起来,主要取得如下认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尺度的物理侵蚀过程主要受控于季风气候变化,而化学风化过程与季风气候关系复杂,温度、降水、植被和冰川等因子在特定时期均可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孟加拉湾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河流输入的流域风化产物,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输入的青藏高原物质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来自印度半岛和缅甸的物质;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源区物质贡献占据绝对优势(>70%),且整体变化不大,但各物源端元贡献比例在千年尺度上出现明显波动变化。孟加拉湾陆架发育典型的风暴控制型三角洲-陆架沉积,而底层浊流和表层环流作为孟加拉湾最重要的两个输运动力,对孟加拉湾深海扇沉积物组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看来,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演化主要受印度夏季风和海平面变化控制。未来的研究应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加强海陆结合的现代沉积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聚焦沉积记录中环境替代指标的精确解译,揭示流域风化过程对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合数值模拟和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测快速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演化趋势及环境效应,同时加强与世界大陆边缘其他典型源汇系统的比较研究。
石学法李景瑞乔淑卿刘升发万世明万世明
关键词:印度季风海平面
塔若错介形类反映的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受到印度季风、东亚季风以及西风环流的共同影响,它的隆起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都具有重要作用。冰期(LGM)以来经历了寒冷干旱的LGM时期、气候迅速波动的冰消期和气候转暖的全新世。...
余芳艳
关键词:介形类同位素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
正构烷烃记录的抚仙湖冰期以来环境变化
冰期以来气候条件经历了快速的冷暖交替,地表环境也经历了深刻变革。探究这种不稳定气候条件下的环境演化,对于应对及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尤为重要。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强弱进退变化深刻影响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杨春和
关键词:沉积物末次盛冰期正构烷烃环境变化
冰期北半球西风--季风气候响应及归因的模拟研究
西风-季风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冰期时(Last Glacial Maximum,LGM),受外部边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北半球西风-季风环流发生了巨大改...
雷婧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气候响应
冰期以来库布齐沙漠有效湿度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
2022年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沙漠对气候变化响应极其敏感,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其环境演变研究对理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研究表明冰期以来季风边缘区沙漠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及其所带来的降水量的多寡,然而库布齐沙漠却存在早全新世风沙活动和季风降水同时增强的矛盾。以库布齐沙漠北缘WK剖面为例,对风成沉积进行了释光年代控制的多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有效湿度变化总体遵循“季风”模式,经历了相对较低(28~26 ka)—显著低值[冰期(26~18 ka)]—逐渐增加[冰消期和早全新世(18~8 ka)]—总体较高[中全新世(8~2 ka)]—逐渐降低[晚全新世(2~0 ka)]的过程。对比研究发现冰期—全新世尺度北半球太阳辐射和冰量变化同时影响着区域有效湿度,此结果进一步支持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环境变化高低纬双重驱动的观点。
张小梅靳鹤龄刘冰梁晓磊梁爱民孙爱军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库布齐沙漠
冰期巽他陆架海平面和植被变化对陆表碳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2022年
冰期巽他陆架陆地暴露面积比现代增加将近一倍,该时期东南亚的碳汇能力是否比现代更强?本文利用GOSAT现代卫星数据集、实测碳密度数据集,对现代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陆表碳通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固碳能力相差较大,与地球系统模式的结果一致。本文基于冰期巽他陆架上植被分布类型的争议,为量化冰期巽他陆架暴露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陆表碳通量)的影响,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陆地模型(CLM4),以巽他陆架的植被、陆地面积为敏感条件进行了两组试验,考察冰期巽他陆架植被变化对陆表碳通量的影响。通过敏感试验结果分析,结合已有的孢粉化石证据,认为当冰期巽他陆架暴露且被热带雨林覆盖时,仅通过陆表碳交换就会使得东南亚的碳汇能力增强约0.16 PgC/a,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表明植被重建的可靠性对模拟冰期巽他陆架的陆地碳循环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反馈非常重要。模拟结果还表明,冰期暴露的巽他陆架应具有较强的储碳能力,与冰期陆地的碳源角色相反,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金澜田军
关键词:植被变化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

相关作者

曹光杰
作品数:60被引量:230H指数:9
供职机构:临沂大学
研究主题:末次盛冰期 长江 古河谷 末次冰期最盛期 流速
鹿化煜
作品数:230被引量:3,277H指数:3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黄土 古气候 黄土堆积 气候变化 古土壤
于革
作品数:181被引量:1,064H指数:21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科学院
研究主题:古气候 气候变化 中全新世 气候模拟 末次盛冰期
弋双文
作品数:62被引量:455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光释光测年 末次盛冰期 全新世大暖期 黄土 黄土堆积
赵平
作品数:143被引量:1,972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大气环流 降水 青藏高原 亚洲-太平洋涛动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