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篇“ 板块汇聚“的相关文章
- 青藏高原大地电磁长剖面揭示印度与亚洲板块汇聚行为
- 陆陆碰撞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在现代大陆演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之一,自新生代以来印度与亚洲两大板块持续的陆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雄伟的地表特征。独特的地质特征使其成...
- 康建强
-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地电磁测深电性结构
- 复杂板块汇聚背景下盆地差异构造变形模拟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复杂板块汇聚背景下盆地差异构造变形模拟装置及方法,属于盆地构造变形与演化研究基础领域;模拟装置包括旋转实验平台和固定实验平台,旋转实验平台上设置砂箱、旋转驱动装置以及影像记录系统,以模拟被碰撞板块地层及记录...
- 杨传胜杨长清梁杰李清廖晶尚鲁宁
- 复杂板块汇聚背景下盆地差异构造变形模拟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复杂板块汇聚背景下盆地差异构造变形模拟装置及方法,属于盆地构造变形与演化研究基础领域;模拟装置包括旋转实验平台和固定实验平台,旋转实验平台上设置砂箱、旋转驱动装置以及影像记录系统,以模拟被碰撞板块地层及记录...
- 杨传胜杨长清梁杰李清廖晶尚鲁宁
- 多板块汇聚与晚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深部过程
- 2020年
-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东部80%以上的主要内生金属矿产资源,如钨,锡、金、钼、铜、稀土等,和大部分外生沉积矿产资源,如石油、煤、膏盐等,主要富集于距今1亿~2亿年的侏罗纪-白垩纪地质时期,这一大规模爆发式成矿事件在全球成矿作用中极具鲜明特色,我国大部分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形成于这个地质时期.而发生如此大规模爆发式成矿作用往往与这个区域的重大地质构造事件密切相关.我国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于1926年根据沉积不整合将这一重大地质事件命名为"燕山运动",并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发现,燕山运动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是一次强烈的陆内造山和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控制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格局、地貌轮廓和内生矿产分布.
- 张岳桥王勤刘少峰王晓霞赵奎东于胜尧无
- 关键词:重大地质事件板块汇聚陆内造山内生矿产成矿事件晚中生代
- 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与大陆构造体系的发展被引量:34
- 2019年
- 东亚大陆原型形成于三叠纪印支造山运动旋回,其周邻环绕的三大洋(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中特提斯洋)于早侏罗世初期几乎同时向东亚大陆俯冲,开启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历史。文章通过总结东亚大陆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和构造岩浆事件的新近研究成果,简述了东亚多板块汇聚产生的三个陆缘汇聚构造系统(北部蒙古-鄂霍次克碰撞造山带、东部与俯冲有关的增生造山系统、西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构造带)、陆内汇聚构造变形体系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大陆构造-岩浆演化的时间框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侏罗世(200~170Ma)周邻大洋板块初始俯冲阶段和陆缘裂解事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0~135Ma)周邻陆缘碰撞造山或俯冲增生造山作用、陆内再生造山作用和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中晚白垩世(135~80Ma)大陆岩石圈的减薄作用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的发育。研究认为,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在时空上的有序演化和深浅构造的复合叠加,不仅产生了东亚大陆复杂的陆缘和陆内构造体系,同时控制了中国东部燕山期爆发式岩浆-成矿作用,也使东亚构造地貌发生东西翘变,早期陆缘汇聚产生的东部高原因晚期大陆岩石圈的减薄和伸展而垮塌。东亚大陆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与联合古大陆的裂解同步,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完成了从东亚到欧亚大陆的演替,以东亚大陆为核心的多板块汇聚格局一直延续至新生代,可能成为未来超大陆形成的起点。
- 张岳桥董树文
- 关键词:晚中生代
- “燕山运动”与东亚大陆晚中生代多板块汇聚构造——纪念“燕山运动”90周年被引量:67
- 2019年
- 翁文灏先生提出"燕山运动"已经整整90周年,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历史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回顾了"燕山运动"提出、发展和构造幕划分沿革历史,介绍与燕山运动相关的构造事件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重点阐述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对燕山运动的沉积、变形和岩浆响应,进一步梳理了燕山运动幕式演化历史及其动力作用性质,探讨了燕山运动发生的板块动力学背景及其全球构造意义.研究认为,燕山运动是三叠纪东亚大陆雏形形成后的一次重大地质构造事件,起始于中侏罗世(170±5)Ma,先后经历175~136Ma主变形期、135~90Ma主伸展期和89~80Ma的弱挤压变形期等3个主构造运动时期.主变形期包含了北京西山和燕山地区发育的2个地层不整合事件:髫髻山底部不整合和张家口底部不整合,对应于翁文灏先生1928年定义的A幕和B幕.从区域上看,晚中生代燕山运动的启动和发展与古太平洋、新特提斯和蒙古-鄂霍茨克三大构造域洋壳俯冲消减历史和板块汇聚碰撞过程密切相关.晚侏罗世,东亚周邻多板块汇聚形成了3个巨型陆缘汇聚造山系统(北部蒙古-鄂霍茨克碰撞造山带、东部陆缘Cordillera型俯冲增生造山系统、西部班公湖-怒江俯冲碰撞造山系统)以及向陆内变形扩展系统,包括多方向的陆内造山带、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的环形褶皱山系.陆内变形表现为远离汇聚板块边缘的大规模逆冲-褶皱构造、古老造山带的复活和广泛的岩浆成矿作用.结合古大陆分离-聚合过程的周期演变规律,本文提出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可能是未来亚美超大陆的起始点,燕山运动应是亚美超大陆诞生的"第一声啼鸣".
- 董树文张岳桥李海龙李海龙施炜薛怀民李建华黄始琪
- 关键词:燕山运动陆内造山
- 欧亚东边缘的双向板块汇聚及其对大陆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自3Ma至现今,在欧亚东缘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以较大速率朝NWW方向运动,并沿海沟向欧亚大陆俯冲;同时欧亚板块以较小速率朝SEE方向移动,构成双方向的板块汇聚格局.沿日本岛弧东侧,海洋板片以较小的倾角插入欧亚大陆下面,在浅部产生的挤压变形扩展到日本海东边缘.琉球岛弧的中、北部,菲律宾海俯冲板片的倾角较大,其西南段由NE向转变为EW向,正经历活动的海沟后退与弧后扩张.台湾是3种板块汇聚的交点:欧亚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吕宋弧与台湾碰撞,使台湾岛陆壳东西向缩短与隆升,形成年轻的造山带,菲律宾海板块沿琉球海沟的西南段向北俯冲到欧亚下面.位于南海与菲律宾海之间的菲律宾群岛是宽的变形过渡带,两侧被欧亚向东、菲律宾海向西俯冲夹击,中间是大型左旋走滑断层.总体上,现今时期的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西向俯冲运动所产生的变形主要分布在俯冲板片内部及岛弧,未扩散到弧后地区,可能这种俯冲运动产生的水平应力较小,不能阻挡欧亚大陆的向东移动,对大陆内部的现今构造没有明显的影响.
- 姜辉高祥林
- 关键词:板块汇聚俯冲
- 板块汇聚 地幔柱对云南区域成矿作用的重大影响
- 云南地处特提斯成矿域和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交汇部位,而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地区是印/亚板块的拼合部位,是全球最为复杂的造山带之一。它既经历了特提斯的构造演化,又遭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高原隆升的强烈改造。...
-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
- 关键词:成矿区成矿作用
- 横过华北北部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板块汇聚,大陆增生的深部过程
- 华北北缘南向北发育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构造与著名边界断裂,如“槽台边界”(即传统的 华北地台与内蒙地槽的边界)、“索伦缝合带”及其位于两侧的造山带。其中,“索伦缝合带”被 认为是标志古亚洲洋消亡,华北克拉通与蒙古微板块汇...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秦岭造山带晋宁期加里东期板块汇聚及成矿关系被引量:9
- 2010年
- 本文根据重大地质问题野外地质调研、锆石SHRIMP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出秦岭造山带腹地明显存在晋宁期和加里东期的两期叠加板块汇聚结合带。新提出晋宁期具主次两条板块汇聚结合带,系中新元古宙古中华陆块群裂解—古秦岭多岛洋形成(1800-940 Ma),可识别出具蛇绿岩、岛弧火山岩与深成侵入岩、陆缘弧变质地层四位一体的组合,时空紧密关联。北部即古华北南缘古商丹带,沿北秦岭南缘被后者商丹带重叠,南部为古扬子西北缘板块汇聚结合带,总体延伸近北东向,从三湾(西乡)、黑木林、峡口驿、三岔子、鞍子山、马道、佛坪至小磨岭以东。其南段受扬子地块燕山期向北推挤位错,三湾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呈构造窗出露,中段遭晚期东西向勉略带构造捋顺。而早古生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原特提斯洋形成(561-447),认为消失的原特提斯洋是中国最具规模的早古生代大洋,商丹—昆南板块汇聚带,便是中国大陆造山带最重要的一条大地构造界线。研究了两期板块汇聚结合带分布与区域成矿关系,对铁、铜、镍钴等区域成矿前景赋予新的启示。
- 张拴厚韩芳林王根宝王北颖崔建堂边小卫王学平吴闻仁陈家义张琳
- 关键词:晋宁期板块汇聚成矿关系
相关作者
- 董树文

- 作品数:211被引量:3,684H指数:4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 研究主题:深部探测 晚中生代 大别造山带 侏罗纪 地壳结构
- 张岳桥

- 作品数:173被引量:4,491H指数:4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晚中生代 晚新生代 构造应力场 白垩纪 青藏高原东缘
- 高锐

- 作品数:434被引量:2,744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岩石圈 深地震反射 青藏高原东北缘
- 宋传中

- 作品数:221被引量:1,949H指数:27
-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郯庐断裂带 秦岭造山带 韧性剪切带 大别造山带 断裂带
- 李加好

- 作品数:111被引量:46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韧性剪切带 秦岭造山带 郯庐断裂带 断裂带 北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