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7篇“ 次降雨“的相关文章
粤西典型村域降雨条件下非点源氮素排放特征
2024年
粤西农业发达,施肥季降雨频繁,面源污染风险大。为研究粤西典型农业村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降雨条件下的非点源氮素输出特征,采用降雨过程密集连续监测、雨后径流追踪监测的方法,结合降雨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降雨事件中氮素浓度及其形态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监测点在降雨中总氮(TN)的事件平均浓度(EMC)为1.20~8.66 mg/L,其中溶解态氮(DN)占TN的比例最大,平均占比在43.23%~77.00%之间,DN又以溶解态氨氮(AN)为主,占比峰值达64.46%,氮素浓度表现为居民区>果园>农田。②结合氮浓度与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发现氮素输出呈现两个峰值,其浓度随降雨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各形态氮素均存在初期冲刷效应,居民区最为显著,农田在整个降雨过程倾向于均匀输出。③降雨特征参数中,氮素浓度与前期干燥天数、降雨历时呈正相关,与最大降雨强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间隔多日的长时降雨会增加氮素输出风险,而雨强较大的降雨会起到稀释作用。氮素浓度受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影响,整体与农田、果园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居民区面积呈显著正相关。④雨后氮素浓度在农田和果园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居民区则明显升高。农田沟渠对氮素存在消解作用,居民区是氮素的最大污染源。研究显示,粤西农业农村氮素面源污染要结合降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特征对河道中(DN)进行精细化管控,同时要重视农村居民区的面源污染削减。
徐垦张芊芊张思毅郝贝贝赵晓丽贺斌
关键词:次降雨氮素非点源污染土地利用类型
人工培育生物结皮形成和发育对单降雨量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
2024年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SCs)是目前沙化土地治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播撒天然BSCs碎片是培养人工BSCs的有效方法之一。降雨显著影响人工BSCs的拓殖和发育,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降雨总量和频对单一类别的人工BSCs的影响。而单降雨量如何影响不同类别的人工BSCs生长发育,仍鲜见报道。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天然藓类(N-M)、天然蓝藻-地衣(N-CL)、天然蓝藻(N-C)和人工蓝藻(A-C)结皮碎片作为培养人工BSCs的材料,探讨了1 mm、2 mm和5 mm的单降雨量与不同类别BSCs碎片对人工BSC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单降雨量处理下使用3种天然BSCs碎片和A-C结皮碎片均可成功培养人工BSCs,2 mm单降雨量处理下人工BSCs的发育效果最好,而N-C和A-C较其他类别在培养早期具有较高的盖度(32.5%)和叶绿素a含量(11.39μg/cm2)。回归分析发现,人工BSCs的盖度与单降雨量呈二项式相关;N-M和N-CL的厚度与单降雨量呈二项式相关,N-C和A-C与单降雨量呈对数相关;N-C的叶绿素a含量和单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N-M的松散结合胞外多糖含量和单降雨量呈线性负相关;N-M和A-C的紧密结合胞外多糖含量和单降雨量分别呈线性负相关和指数相关(P<0.05)。研究证明了单降雨量和BSCs类别显著影响人工BSCs的拓殖和发育。同时发现A-C较N-C发育更稳定。因此,建议在使用人工BSCs进行大规模生态恢复时,应选择适宜的BSCs类别并优先选择人工BSCs碎片作为培养材料。
赵燕翘连煜超许文文韩高玲赵洋
关键词:沙漠化生态恢复
北京山区典型植被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2024年
为了揭示北京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对不同强度降雨的响应过程,选取北京山区内侧柏、荆条灌丛、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6—10月降雨和土壤水分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研究区降雨事件主要由小雨构成,小雨事件的总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14.78%,小雨事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深度可达到40—60 cm土层;中雨、大雨、暴雨事件的总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85.52%,中雨、大雨、暴雨事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深度均可达到60—80 cm土层;大降雨事件对土壤水分的补给作用更明显,降雨量越大,降雨能补给的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水分补给效果越好。(2)三种植被平均土壤水分补给速率大小依为荒草地>侧柏>荆条灌丛,说明降雨对荒草地的补给效果最好;土层活跃程度对植被土壤水分有影响,土层越活跃,土壤水分波动越大,三种植被平均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小依为荒草地>荆条灌丛>侧柏,而三种植被平均土壤储水量大小则依为侧柏>荒草地>荆条灌丛,说明侧柏的土壤水分最为稳定。(3)荒草地、荆条灌丛剖面上各层土壤水分逐渐减少,侧柏则增加,说明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受植被类型影响;侧柏、荆条灌丛、荒草地平均最大补给速率均发生在20—40 cm土层,说明降雨对浅层土壤水分的补给最为明显,对0—4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补给效果要更好。研究成果进一步解释了北京山区生态系统水分运动规律,为易干旱生态脆弱地带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王坤悦李旭红余新晓贾国栋张益党毅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降雨
鄱阳湖流域降雨等级及其对降雨侵蚀力的贡献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降雨等级的划分有助于正确认识不同量级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水土流失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鄱阳湖流域16个气象站点1991—2020年的降雨数据,在日降雨等级划分标准的基础上,从土壤侵蚀动力角度出发,采用最小偏差法,分析降雨与日降雨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确定降雨等级。同时,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变差系数、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各等级降雨进行年内、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分析该流域各等级降雨降雨侵蚀力的贡献。【结果】(1)降雨中雨、大雨、暴雨的理论上限值分别为31.3 mm、64.6 mm、150.9 mm。(2)30年来鄱阳湖流域总降雨、非侵蚀性降雨和侵蚀性降雨降雨均呈增加趋势,降雨总量和侵蚀性降雨量亦呈增长趋势,但非侵蚀性降雨量呈下降趋势。(3)各等级降雨在年内均呈现年初开始上升、至3—6月出现高值,随后呈总体下降趋势。(4)总降雨、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等级降雨侵蚀力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倾向率分别为0.34、0.04、0.31、0.32和1.25 MJ/(hm^(2)·h·10a),均为正值。(5)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对降雨侵蚀力的贡献率分别为17.17%、34.01%、34.89%、13.93%。【结论】(1)鄱阳湖流域降雨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划分的雨量值分别为0~14 mm、14~31 mm、31~65 mm、65~151 mm、≥151 mm。(2)流域总降雨和总降雨量均为增长趋势。其中,降雨的增加主要以非侵蚀性降雨(即小雨)的显著性增加为主,但非侵蚀性降雨量不增反减,总降雨量的增加均体现为侵蚀性降雨。(3)流域内各等级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其中大暴雨具有异常的集中性。侵蚀性降雨主要发生在雨季(3—9月)。(4)流域的降雨侵蚀力主要取决于暴雨和大雨,各等级降雨降雨侵蚀力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为暴雨、大雨、中雨、大�
何小武肖屿昆王艳艳吴星李凤英陈娇李文斌
关键词:贡献率降雨侵蚀力鄱阳湖流域
降雨条件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23年
为明确森林枯落物层与土壤层的持水特性,将不同密度(0、300、600、900 g·m^(-2))油松枯落物覆盖于北方典型的黄土性褐土、石灰性褐土表面,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观测各坡位枯落物和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降雨结束后枯落物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松枯落物含水量随降雨结束后历时的增加而大幅下降,各密度枯落物处理下枯落物含水量变化在22.9%~71.0%,其下降速率与时间呈递减的指数函数关系;枯落物含水量仅受枯落物密度影响,密度越大,枯落物含水量下降速率越大。土壤含水量随降雨结束后历时的增加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变化在1.5%~8.5%;土壤持水性受枯落物密度、土壤类型和坡位的共同影响,枯落物能有效减缓土壤水分的波动,枯落物密度越大,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越小,枯落物对土壤水分波动的减缓作用越大,土壤持水性能越好;黄土性褐土的持水能力显著高于石灰性褐土;坡下土壤的持水能力显著高于坡上和坡中,而坡上与坡中的差异不显著。
何娇马岚马岚张金阁
关键词:人工模拟降雨持水特性坡位
基于降雨侵蚀力估算模型的精细化降雨侵蚀力特征分析——以长汀县为例
2023年
为提高暴雨过程的水土流失评估精度,利用福建长汀河田水土保持站的降雨降雨侵蚀力资料构建降雨侵蚀力估算模型,融合高密度的长汀区域自动气象站降雨资料和DEM高程数据,开展基于GIS的长汀县精细化降雨侵蚀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降雨过程总降雨量、降雨时长、最大小时雨强、平均小时雨强是降雨侵蚀力的重要影响因子,能较全面地表征降雨过程侵蚀力的大小。②以小时降雨表征的降雨侵蚀力估算模型较以日降雨量表征的降雨侵蚀力估算模型的精度更高,可以用来校正半月模型估算偏高的现象。③应用降雨侵蚀力估算模型反演长汀县降雨侵蚀力特征,其空间上分布整体表现为东北部向西南部呈递减趋势。
刘珏肖秀珠林梦凡
关键词:降雨侵蚀力
喻家山土壤含水率对降雨事件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2023年
研究武汉市喻家山试验区降雨事件下土壤含水率的响应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后续包气带和饱水带地下水储量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野外降雨、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率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4个典型剖面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6降雨事件的响应特征;以S4剖面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土壤含水率响应幅度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相对于喻家山山体较高位置,南坡和北坡坡脚的地形高程低,地下水位埋深小,土壤颗粒细,分选好,土壤剖面的含水率平均值较大,变异系数较小;4个剖面的土壤含水率大小和初始响应时间随埋深增加并不是系统地增加,反映研究区土壤剖面非均质性较强;平均降雨强度和最大降雨强度与含水率响应幅度间的关联度最大,是控制试验区含水率响应的主导因子。位于喻家山南坡坡脚实验大楼内的2个土壤剖面受人类建筑活动、周围绿化和浇水影响较大,后期应结合长期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土壤含水率的响应特征和主控因素。
孙蓉琳王梦迪陈阳马倩芳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降雨强度
北川河流域降雨引发典型径流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为揭示引发北川河流域典型径流的降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整理不同历史时期北川河圪洞水文站降雨径流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圪洞水文站典型径流与临近小流域不同雨量站降雨量间关系进行模拟。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北川河流域进入21世纪以来的平均年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降雨量年际变化差异大小为薛家沟>上阳湾>开府>方山>圪洞。降雨年际差异越大,其与圪洞水文站典型径流的相关性越大;(2)在不同历史时期圪洞站径流量与前期降雨量的相关度均远高于其与降雨量的相关性。(3)北川河流域引起明显径流的前期降雨以小雨和中雨为主,单径流量大多数在20 m^(3)/s以内。20世纪60-90年代降雨引发明显径流的雨型主要是中雨,而21世纪以来引发明显径流的降雨雨型主要是大雨和暴雨。研究结果能为北川河流域在其周围小流域有针对性地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丁新辉冯筱田琴张俊俊刘孝盈刘广全
关键词:次降雨影响因素
降雨时空分布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
2023年
降雨时空变异性对流域产流产沙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选取数据完整性较好、分辨率较高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柯尔堡(Fort Cobb)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时空分辨率降雨空间分布及移动特征的量化分析,探究降雨雨型、降雨强度、时空变异等对流域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降雨特征(降雨量、降雨历时,30 min最大降雨强度)可将Fort Cobb流域的雨型划分为4类(A型、B型、C型和D型),其中,降雨量和30 min最大降雨强度较小的A型、B型降雨最为常见;C型降雨的30 min最大降雨强度最大,是造成该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对于4种雨型,流域产流量与降雨量,产沙量与降雨侵蚀力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单位降雨量导致的流域产流量表现为C型>A型>D型>B型;相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不同雨型导致的流域产沙量则表现为D型>B型>A型>C型。流域降雨量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集中分布在流域东部的降雨量占总降雨量38.96%。降雨移动特征分析表明,流域内向下游移动和顺时针移动的降雨最多,发生频为51.16%,2类降雨量占总量的57.94%,其导致的流域产流量占总量的81.61%,产沙量占总量的84.84%。降雨过程相似时,降雨移动特征对流域产流产沙作用存在明显差异。降雨由上游至下游移动,流域水文响应速度慢,流量、含沙量峰值高;而降雨由下游至上游移动,流域水文响应速度快,且流量、含沙量峰值较低。
孟泽坤王彬Daniel Moriasi
关键词:次降雨产流产沙流域尺度
红壤区裸露坡地不同类型降雨的产流产沙规律被引量:3
2023年
为探究红壤区裸露坡地在不同类型降雨下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收集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红壤裸露坡地径流小区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388场降雨—径流—土壤侵蚀观测资料,采用K-means将降雨划分为4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主要降雨类型有A(短历时、大雨强、小雨量、低频)、B(长历时、小雨强、大雨量、中频)、C(中等历时、小雨强、小雨量、高频)3类,B、C为研究区主要产流产沙来源,贡献85%以上的径流和土壤侵蚀量。(2)降雨径流深及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P)、最大30 min雨强(I 30)和降雨动能(E)呈线性正相关,与降雨侵蚀力(EI 30)呈幂函数关系。但降雨特征对产流产沙的总解释度小于65%,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减小。(3)降雨特征与产流产沙存在3种约束关系,其约束线表明降雨特征对降雨潜在最大产流产沙的影响。其中,潜在最大径流深主要由P和E决定,潜在最大土壤侵蚀量的上限为800~900 t/hm^(2)。从降雨特征单因子影响、综合影响和约束效应3个方面分析了红壤裸露坡地的产流产沙特征,为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数据基础。
王赫杨舜成岳晓峰蒋芳市张越黄炎和林金石
关键词:产流产沙

相关作者

刘普灵
作品数:150被引量:1,21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稀土元素 黄土丘陵区 REE示踪法
蔡强国
作品数:333被引量:4,297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黄土丘陵沟壑区 侵蚀产沙 小流域 细沟侵蚀
李占斌
作品数:773被引量:5,973H指数:39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淤地坝 侵蚀产沙 径流
琚彤军
作品数:52被引量:429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稀土元素 黄土丘陵区 燕沟流域 黄土高原
徐学选
作品数:149被引量:2,028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燕沟流域 黄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