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94篇“ 民国初年“的相关文章
- 论中华民族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初步发展
- 2024年
- 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发展。首先,认同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人增多起来,而且就民国初年人们对其的使用来看,已不再完全是“汉族”涵义,而具有了“中国民族”的涵义,可作中国境内各民族解。其次,对“中华民族”是出于“一元”还是“多元”、中华民族是“土著”还是“外来”以及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强调各民族“同出一原”,都是“黄帝子孙”,并经过几千年的交往交融,已成一族。再次,提出了“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族而成”的“中国国民”“大中华民族”和“新中华民族”一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后来的“中华民族”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在民国初年虽有了初步发展但远没有形成,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 郑大华
- 关键词:民国初年中华民族
- 亚当·斯密学说在民国初年的传播和影响
- 2024年
- 民国初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中国先进分子没有放弃对中国富强道路的追寻,以斯密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仍然受到关注。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在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时,常引用斯密学说;斯密诞辰200周年、《国富论》出版150周年时,《东方杂志》《学艺杂志》等杂志刊文予以纪念;刘秉麟写《亚丹斯密》,系统介绍和研究斯密学说;一些学者翻译的日、英、德、法等国的文章和著作中,涉及斯密学说。民国初年,留学归国者成为斯密学说的传播主体,他们通过报刊、出版社、课堂等媒介,促进了斯密学说进一步传播。
- 张登德宋均荣
- 关键词:民国初年《东方杂志》
- 民国初年东省特别区域法院诉讼文书程式考析
- 2024年
- 民国初年,北京市政府收回俄国在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地的领事裁判权,并在该地组织设立了东省特别区域法院。鉴于该法院受理涉外诉讼之特殊性,司法部专为东省特区法院拟具了各类诉讼文书程式令其遵照施行。因新法颁行以及涉俄因素的影响,东省特区法院对诉讼文书程式作出了大量的增删修改,司法部亦根据其呈请对诉讼文书之种类、编号、程式、内容等各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整饬与梳理。东省特区法院诉讼文书程式改革,为推动中国司法近代化的进程、涉外法治建设提供了若干基础性助益,实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一个缩影。
- 唐兴贤
- 关键词:民国初年
- 民国初年损害赔偿法中的过失相抵原则
- 张文伊
- 民国初年的湘锑产销及其困境研究
- 2024年
- 1896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奏办全省矿务,湖南矿工业得以初步建立。随后,湖南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锑品供应地,湘锑生产集中在新化锡矿山和益阳板溪等地区。矿产出路先以向外国洋行出卖矿砂为主,后从日本习得生锑冶炼技术,继而华昌公司购买了法国专家赫伦米士的纯锑冶炼技术,成为国内最大的纯锑生产商。但国内工业落后,资本薄弱、管理混乱、内循环动力不足、负担过重等因素限制了湘锑业的高质量发展。市场上,锑品供过于求,价格受国际局势的影响很大,锑商生存艰难。
- 蔡群
- 关键词:民国时期锡矿山
- 民国初年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法律转型探析
- 物权变动,谓物权之发生、变更及消灭,亦称物权之得丧变更。物权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物权变动。基于导致物权变动的原因不同,实践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物权变动,由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和非基于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是其中最...
- 隋佳利
- 关键词:不动产物权物权变动模式物权行为
- “文治”困境:徐世昌与民国初年的祀孔典礼
- 2024年
- 祀孔典礼是民国北京政府实施社会教化的重要举措。徐世昌与民国初年的祀孔典礼关系密切。1914年,其主持拟定《祀孔典礼》方案,后又稍作修订。1919年,徐氏实行“文治”方略,通令将清儒颜元、李塨从祀孔庙。同年秋丁,其亲临北京孔庙主祭。然而,这一祀孔典礼的教化作用有限,无助于改变民生凋敝、武人干政的时局,反而刺激新知识人进一步追求个性解放,致使整个社会的撕裂程度不断加剧。整体而言,徐氏参与的祀孔典礼尚未与时俱进,缺乏民主精神与民生基础,致使其“文治”流于形式。在走向共和的“过渡时代”,如何批判性继承“祀孔”传统与“治教合一”方略,是考验民初执政者之国家治理能力的政治命题。
- 李俊领
- 关键词:文治
- 重构“言论”合法性:民国初年报刊与政治关系考析
- 2024年
- 进入民国以后,对共和政治的厌倦和挫败感弥漫于言论界。对于民国共和的失望,恰恰表明共和依然在读书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以何种方式重塑、再造共和,构成了时人的问题意识。再造共和不仅仅指涉一种政治实践,就报刊史意义而言,更带出了对报馆与国事关系的重新理解。报刊言论所具有的经世功能,固然不断受到质疑、反思,但与此同时,读书人又试图创造新的言论形式、语言风格,重构报刊与共和政治的关系。
- 周叶飞
- 关键词:文人论政言论合法性
- 浚浦与治河:民国初年苏州河的治理权之争
- 2024年
- 清末到民初,上海口岸经济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赋予苏州河不同于传统农田水利的新功能,即以市政和航运交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水利职能,继而引发城乡两种水利方式对治理权的博弈。1914-1920年,以如何看待与治理苏州河形成两大派别:一方以浚浦局为主导的“浚浦派”,将苏州河看作上海港的一部分,主张用水道工程学技术进行系统规划与治理;另一方是以江南水利局为代表的“治河派”,将苏州河看作吴淞江之尾闾,太湖宣泄之孔道兼及内河交通,主张以农田水利为出发点治理。双方从各自的治水理念出发,围绕部门职权和施工能力等展开对治理权的争夺,最终各有让步,于1920年达成由治河派浚治的协议。浚浦与治河之争,清晰地呈现了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因城乡水利理念的不同,所引发的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博弈,对理解近代上海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中的水利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许文心李玉尚
- 关键词:城市水利农田水利
- 由爱家而爱国:民国初年读书人关于政治与伦理的思考
- 2024年
- 民国建立后,旧伦理在新共和体制下是否还有意义的现实问题促使不少时人重新思考和诠释家国关系。其中一部分读书人对民国初年道德真空导致的道德滑坡感到忧心忡忡,进而反思如何在强调自由平等的共和时代保存家庭伦理和社会凝聚力。爱家方知爱国的言说再现了那些被新文化运动以来宏大历史叙事所淹没的声音,可以丰富我们对民国初年社会大环境的理解和认知。对于态度稳健的读书人而言,历史是思想资源而非沉重的负担,这也提示出过去是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民国的。
- 赵妍杰
- 关键词:五伦
相关作者
- 严泉

- 作品数:56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民国初年 两岸关系 民初 民国 国会
- 苏全有

- 作品数:565被引量:937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 研究主题:清末 民国时期 袁世凯 民国 图书馆
- 刘金明

- 作品数:19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 研究主题:鄂伦春族 民国初年 达斡尔族 民族历史 民族团结
- 刘宗灵

- 作品数:29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电子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民国初年 中共 媒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两院制
- 许效正

- 作品数:30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阳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清末民初 民国初年 佛教 社会问题 袁世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