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24篇“ 民族凝聚力“的相关文章
- 论炎黄祭祀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价值意蕴
- 2025年
-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炎黄祭祀中的文化构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陕西祭黄帝陵和河南郑州祭黄帝故里为代表的炎黄祭祀绵亘千年,它以人伦教化为精神底色,遵循着以“人文始祖”唤醒共同记忆,以“英雄感召”激活共同情感,以“四海一家”铸就思想丰碑的凝聚共识逻辑进路。人们年年岁岁、周而复始通过对人文始祖的缅怀,不断强化着根祖意识,引发一体之心、感恩之心。在以共同的始祖认同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中,炎黄祭祀升华出家国一体的伦理根基、以德为内核的支撑体系和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精神血脉。
- 程丽君
- 关键词:炎黄祭祀中华民族凝聚力
-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2024年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立足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和历史方位,着眼于巩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基础,指出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制度性安排,意义重大深远。
- 孙学玉
- 关键词:人民民主制度中华民族凝聚力思想政治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方位
- 中华民族凝聚力基本问题再认识
- 2024年
- 进入新时代,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党和国家重要战略目标,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在概念界定层面,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高度融合,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内核已然发生重大转变,探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来源,理解概念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行动,厘清作为政治话语的民族凝聚力与作为学术命题的民族凝聚力之间的区别,重新释义中华民族凝聚力,从中提炼出文明底色与政治驱动相结合的凝聚力提升路径:文明底色奠定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根基,保障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行稳致远;政治驱动赋予全新时代要素,更新和重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核,确保中国未来稳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 张会龙李宇洋
- 关键词: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国式现代化
- 以“制度之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2024年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1]其中“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指向法律机制建设,“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指向制度机制建设,以法律机制和制度机制来综合保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郝亚明杨文帅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 精神文化建设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2024年
- 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以精神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付雪芹
- 关键词:文化精神文化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凝聚力
-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2024年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鲜明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上述六个重大原则,尤其要准确把握“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深刻意涵,在民族工作领域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持续完善、创新民族工作领域的各项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 王伟王伟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团结进步
- 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的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
- 2024年
- 民族凝聚力究竟何以可能,是学术研究亟待深化的问题。总结我国建党一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经验,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民族凝聚力问题绝非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多因素相互交集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共识的思想支柱,政治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和谐意识的政治保障,社会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小康到大同社会意识的社会环境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意识的自然根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引领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 何金生
-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苏联解体
- 以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四个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2024年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这一指导思想转化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对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增进“政治认同”,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增进“思想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与趋同力;增进“理论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执行力;增进“情感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与向心力。惟其如此,才能凝心聚力地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陈蔚
- 关键词:中华民族凝聚力
- 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意蕴被引量:1
- 2024年
- 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具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两方面含义,彰显了“中华民族”意识在多民族现实环境中的主体性。这一思想以主权统一的价值目标、政治民主的价值准则和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话语底气和历史依据。把握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实践指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健全相关制度保障、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对在当今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具有深远意义。
- 申奥
- 关键词:孙中山
- 传统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根基和纽带
- 2024年
- 传统信仰实际上就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仰,它具有不同于宗教与道德信仰、实用信仰的特性,表现为:文化性与历史性、社会性与民族性、主体性与能动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执政党政治治理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也是全民族政治信仰和民族文化信仰的高度、完美结合。传统文化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文化根基和纽带。只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力量,民族才会有希望。
- 肖群忠
- 关键词:传统信仰民族凝聚力文化根基
相关作者
- 沈其新

- 作品数:91被引量:234H指数:8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廉洁文化 凝聚力 中华民族
- 陈伟群

- 作品数:23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 民族凝聚力 统一战线工作
- 王江燕

- 作品数:11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研究主题: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 社会转型 凝聚力
- 吴灿新

- 作品数:202被引量:400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 研究主题:道德代价 道德建设 伦理精神 道德 道德形象
- 田旭明

- 作品数:87被引量:386H指数:12
-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文化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