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7篇“ 江淮气旋“的相关文章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江淮气旋北部层状云系宏微观特征
2025年
基于卫星、组网天气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和飞机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4月4日河北南部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高空槽、江淮气旋以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的江淮气旋北部层状云降水过程。云系结构分析表明,江淮气旋进入成熟阶段后,云系向东北方向移动,云顶高度介于8至11 km,云系发展深厚。在降水发展时段,云中冰相粒子占主导地位,微物理转化过程主要涉及冰晶的凝华增长、聚并增长以及淞附增长。在降水消散时段,云中同样以冰相粒子为主,但云顶和云底降低,冰晶层变得浅薄,云中存在冰晶繁生过程。
赵舒文陶玥胡向峰左懂飞陈羿辰李军霞魏蕾沈淑婧李祥
关键词:层状云降水飞机观测江淮气旋
台风还有“高仿”?来说说江淮气旋
2024年
你听说过吗,台风竟然还有“高仿”?2023年4月3日下午,一条“高仿”台风的短视频冲上了热搜——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大暴雨,一时间白天秒变黑夜,黑云压顶,狂风大雨,感觉就像是台风过境。
卢晶晶
关键词:江淮气旋台风大暴雨大雨
江淮气旋暴雪和海效应暴雪个例的微物理特征对比
2024年
利用雨滴谱等多源观测资料,对2023年12月山东江淮气旋暴雪和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于海效应暴雪,江淮气旋暴雪云系云顶高度较高,云顶亮温较低,对流强度较强。(2)江淮气旋暴雪的粒子数浓度高、粒子谱较窄、粒子体积较小、降雪强度较大;海效应暴雪的粒子数浓度低、粒子谱较宽、粒子体积较大、降雪强度较小。(3)江淮气旋暴雪的粒子下落末速度以单峰型为主,海效应暴雪则多为双峰型;江淮气旋暴雪的粒子下落末速度及其谱宽均大于海效应暴雪。(4)江淮气旋暴雪含有较多的霰粒、冰粒、雪花,海效应暴雪则以雪花及其聚合体为主。(5)两次暴雪的等效反射率因子(Z e)-降雪强度(I s)关系有较大差异。在降雪强度相同时,海效应暴雪的Z e更大。
吴雪旭杨成芳杨成芳
关键词:雨滴谱微物理特征
一次江淮气旋引起的区域大暴雨可预报性分析及模式检验
2024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逐6 h的ERA5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产品,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河南2020年6月一次江淮气旋区域大暴雨的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出现在850 hPa低涡前部西南急流出口区顶部和切变线两侧50~100 km的重叠区域内、地面气旋辐合线附近及左侧冷暖空气交汇处,以冷区降水为主.(2)水汽和动力条件均具有极端性,PWAT、Q850、Qu850、垂直上升运动速度值均超过了河南各类型100 mm以上强降水统计阈值.(3)85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和地面3 h负变压中心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负变压中心较气旋中心出现时间早12 h左右.(4)数值模式EC在24~240 h内、CMA-GFS在24~168 h内晴雨准确率和小雨量级TS评分>0.8,暴雨及以下量级的降水TS评分24~72 h内CMA-GFS优于EC,96 h后CMA-GFS低于EC.(5)EC和CMA-GFS强降水落区较实况偏北0.7~0.8个纬度.
梁钰张亚春董俊玲席乐李可
关键词:江淮气旋低涡区域性大暴雨切变线
一次春季江淮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空分布和对流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局地冰雹主要由气旋形成阶段离散对流线产生,带状短时强降水由气旋形成阶段人字形对流线上及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后部的列车线/邻接层状云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产生,大范围大风主要由江淮气旋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上尾随层状云降水类MCS产生。江淮气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斜压发展的结果,对流活动使锋面低层辐合增强,对气旋形成发展有加强作用。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与江淮气旋动力热力场有密切关系。气旋形成阶段,西南涡结合山区地形提供了有利于鄂西南大冰雹形成的环境场,暖式切变线以及气旋发展阶段受南支槽影响的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风暴列车效应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短时强降水;气旋发展阶段,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后部入流急流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大范围大风。
吴涛许冠宇李双君魏凡
关键词:江淮气旋
2020年7月两次入海江淮气旋爆发性与非爆发性发展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对全球气候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uropean Re-Analyses 5,ERA5),对比分析了2020年7月淮河上游地区的两次江淮气旋过程,并结合海洋-大气-波浪-泥沙耦合模式(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进行敏感性试验,探讨同一气候尺度背景下,高低频大气环流形势和海气耦合作用对江淮气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空环流形势的高频变化和海表温度的升高对气旋的大风影响和强度发展有重要作用。低空环流形势中,存在“气旋-反气旋-气旋”环流天气尺度波列,易造成气旋大风叠加增强;海气交互界面的高海表温度加热作用导致的感热和潜热释放通过气旋北部弯曲锋面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气旋发展提供能量,促进气旋入海后爆发性增强。
吕润清陈小宇韩桂荣李超
关键词:江淮气旋海气耦合模式
2011—2019年影响安徽致暴江淮气旋统计分析
2022年
采用安徽国家基本站逐小时降水及欧洲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2011—2019年影响安徽致暴江淮气旋气候概况、雨区、路径及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安徽致暴江淮气旋多发生于湖北、湖南等地,约占同期总气旋数的18.9%,年均2.8次;降水大值中心主要位于大别山南麓至皖南山区西南一带,高海拔山区尤其明显。根据斜旋转T模态主成分客观分析法,将影响安徽致暴江淮气旋主要划分为高压脊型(SP1型)、高空槽型(SP2型)、暖式切变型(SP3型);其中,SP1型致暴天气过程最多,占40%,SP2型次之,占36%,SP3型占20%。高压脊型(SP1型)江淮气旋一般偏南东移,安徽以西有一高压脊,高压脊东侧有显著的经向环流,中高层有明显干侵入过程,低层暖湿舌伸向皖南山区,暖湿不稳定层结的配置有利于皖南山区对流性强降水的产生;高空槽型(SP2型)江淮气旋一般向偏东方向移动,安徽中北部中高层为东北—西南向高空槽,低层表现为冷锋南侵,与南方暖湿气流汇合于安徽长江流域,导致雨区分布于安徽长江一线;暖式切变型(SP3型)江淮气旋一般偏北东移,低涡位于安徽以西,西南强盛的暖湿气流经大别山区向东北方输送,整层均为大湿区,低层有较强的辐合抬升,降水效率高,雨区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属于暖区暴雨或强降水类型。
吴照宪吴晶晶卢雄伟王惠刘玉林
关键词:江淮气旋
江淮气旋北上造成黑龙江省强雨雪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及0.25°×0.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1月8-9日发生在黑龙江省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在向北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移入黑龙江省后发展到锢囚阶段,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先后受暖锋和锢囚锋影响出现强降水;锋面附近有变压风辐合,造成低层辐合加强,导致强降水的出现;暖锋锋生降水过程中,低层出现湿对称不稳定,中高层大气稳定度减小,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发展;锢囚锋与暖锋相比,低层大气更加稳定,中高层大气稳定度更小;强降水区处于低空急流左前侧的强辐合区及北支高空急流右后侧和南支高空急流左前侧的强辐散区;中低层的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运动相重叠的区域即为强降水区。强降水期间有偏东急流和偏南急流两条水汽输送路径,两支低空急流合并后由强降水区的东边界输入强降水区;强降水期间,东边界的水汽输送是产生降水的关键,占水汽输入总量的75.68%。
任丽杨艳敏
关键词:暖锋锢囚锋锋生冷涡高低空急流耦合
2019年江苏两次江淮气旋暴雨大风过程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江苏地区2019年3月19—20日(简称"0320"过程)和2019年4月8—9日(简称"0409"过程)两次江淮气旋暴雨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320"过程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区都位于淮北地区,上升运动呈区域性分布,是"0320"过程产生区域性暴雨的重要原因。"0409"过程水汽辐合区和上升运动区域分布不均,因此暴雨落区相对分散。受海上热力条件、高层正涡度平流及气旋后部强冷平流的共同作用,"0409"过程气旋入海后迅速发展,气旋后部风速明显增大,气旋大风叠加对流大风是沿江苏南地区区域性偏西大风的主要原因。"0320"过程海上热力条件、高层正涡度平流及低层冷平流较"0409"过程弱,尤其是气旋发展阶段冷平流不强,因此气旋入海后发展不明显,只造成江苏出现局部性的大风天气。利用云水混合比来分析气旋发展的结构特征,对气旋如何演变有更直观的认识。
颜佳任王伟健张红华史达伟
关键词:江淮气旋暴雨大风
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ERA Interim Daily的0.5°×0.5°资料对2011年6月9—10日的一次江淮气旋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和低空急流是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200 hPa西风急流右侧的上升支和锋面的抬升作用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提供了水汽条件,此次过程对流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远大于斜压性,强降水发生在湿位涡正负值过渡的等值线密集带附近。过程最强降水时段由一次长生命史的中尺度飑线过程导致,利用WRF v3.9可以进行较好地模拟。研究飑线的环境条件和结构特征发现,环境大气具有较大的CAPE值和较小的对流抑制能(Convective Inhibition Energy,CIN),有利于对流的触发;较强的0~3 km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飑线的维持;尽管冷池较浅薄,但冷池出流的抬升作用有利于对流的触发和飑线的维持。
吴琼陈圣劼白杨夏露汪婵娟
关键词:大暴雨江淮气旋WRF飑线

相关作者

杨成芳
作品数:118被引量:929H指数:21
供职机构:山东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暴雪 冷流暴雪 降雪 江淮气旋 切变线
刘畅
作品数:52被引量:325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东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环流形势 江淮气旋 暴雪 大风 暴雨
刘敏
作品数:16被引量:73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江淮气旋 环流 青藏高原 低涡 垂线
陈永林
作品数:73被引量:29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环流背景 梅雨 热带低压 特大暴雨 飑线
赵宇
作品数:161被引量:924H指数:19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暴雨 特大暴雨 暴雨天气 数值模拟 温带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