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7篇“ 治理观“的相关文章
- 习近平乡村治理观在河南嵩县的实践研究
- 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在乡村,国家治理的成效也正是通过乡村治理的结果体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十分重视乡村治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习近平乡村治理观是基于马克思治理理论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的领导人的治理理...
- 陈廷昌
- 关键词:乡村治理
- 中国的积极环境治理观:生成逻辑、时代意蕴与实践向度
- 2024年
- 环境治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目标的重要抓手。中国环境治理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效并实现了对西方困局的精彩破题,与积极环境治理观的形成和引领有关。积极环境治理观兼具既成性和建构性,包含“事实”和“规范”两个维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通、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统一,指向了积极环境治理观的“事实”生成逻辑。伴随现代化的演进与持续的生态反思,积极环境治理观发展出具体的历史观、世界观、文明观、价值观、民主观意蕴,奠定了中国环境治理的“规范”取向。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需着力顶层设计、责任伦理、生态主体、话语体系四个方面,推动积极环境治理观的实践转化,助力未来环境治理样态创新。
- 谭腾
- 关键词:环境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 乡村治理观“五化”
- 2024年
- 实现治理有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按照国家规划部署,到2035年,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治理日益呈现网格化、精细化、集成化、多元化、智能化“五化”特点。
- 姜磊孙好
-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半月谈网格化乡村社会治理
- 新治理观下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基本逻辑与优化路径被引量:2
- 2024年
- 理顺央地关系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和治理观念的不断变化,理顺央地关系不仅需要明确央地之间的职责关系,还需要预留一些弹性空间,从而让央地关系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现有研究重在以委托代理关系、利益博弈关系、合作治理关系等静态体制分析为研究主线,而疏于考察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基本逻辑和把握央地关系的优化方向。明确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平衡目标任务的确定性与模糊性、限制地方政府的自利性是厘清现阶段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基本逻辑。央地关系应对未来复杂形势动态调整的优化路径是:有限度地强化垂直管理制度,设计有弹性的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伙伴型政府间关系。这可以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帮助。
- 吴金兴
- 关键词:央地关系
- 墨家思想中的“治理观”及现代启示
- 2024年
- 墨家学说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在国家政治组织的运转、国家政治思想、国家价值取向、社会秩序的维护、对外交往的方略、生活理念的体现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通过对墨家思想的了解,可以看到,其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我国社会公平正义机制的建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培养工匠精神推动科技发展、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 马彦涛
- 关键词:墨子兼爱人才观科技观
- 毛泽东生态治理观:守正创新与汲古鉴今
- 2024年
- 毛泽东生态治理观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思想结晶,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科学继承与丰富发展、根植于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赓续传承与创造转化、生发于对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的理性关切与主动回应。其核心要义涵蕴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本质核心论、以人民为中心的行为立场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论,为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汇聚了实践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石,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发展提供了方法参鉴。
- 景池
- 关键词:毛泽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新时代社会治理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 2024年
- 新时代社会治理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重要途径。依托新时代社会治理观把政治理论、爱国主义、法治思想、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等内容,通过教学关 系、教学渠道、教学评价等路径有效把新时代社会治理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利于拓 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缓解现实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动力。
- 刘燕
-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 晚清海疆危机下中国观的再造——基于龚自珍边疆及其治理观的分析
- 2024年
- 在传统“天下”体系遭遇到晚清海疆危机时,清王朝上下亟须再造“中国”这一合多元民族于一体的政治文明。龚自珍将重塑“长城”视为东西海陆竞争关系转化中的重要标志,十分重视对西域建立行省制度的构造计划,为晚清中西战争布局防御性战略尽力规划。尽管清王朝因在海疆边境遇上了欧洲殖民主义的威胁,不得不使自己变化成为一个以“国家”为单位的“中国”,但是“中国”这一概念内在地含有“天下”时,也就包含了向化各种存在秩序的可能。因此,与其说“中国”因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尺度的衡量而被迫同质化,不如将这种同质化看成是包含向外拓展文明抱负并最终实现“天下”理想的一个阶段过程。
- 高思达
- 关键词:晚清海疆
- 习近平相对贫困治理观的现实意蕴与人民情怀
- 2024年
- 习近平相对贫困治理观形成于我国贫困治理实践,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演变特征,其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念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反贫困实践,集中展现了党中央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之治”和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深厚情怀。习近平相对贫困治理观不仅是新时期中国贫困治理场域的实践产物,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探究习近平相对贫困治理观蕴含的现实意蕴与人民情怀,对实现共同富裕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 张嫣娟
- 关键词:相对贫困贫困治理
- 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以文化融合为分析视角
- 2024年
- 当今世界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全球治理需求愈发多样化,全球治理进入关键期。为了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和保障多样化的治理需求,世界亟需新的全球治理观来弥合分歧和凝聚共识。当前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观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反映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关系理性主义治理观应运而生。关系理性主义融合了中国的关系性思维文化和西方的理性思维文化的精髓,推动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转型和全球治理的变革,即从人类整体本位治理走向人类整体本位治理与个体本位治理的平衡;从规则治理走向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的平衡;从多边治理走向多边治理与大国协调治理的平衡;从区域治理走向区域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平衡。实现全球治理观转型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包容性的全球治理观,这关系到全球治理的成败。
- 刘胜湘赵成
- 关键词:文化融合
相关作者
- 刘学斌

- 作品数:51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研究主题:政治 治理观 传统文化 公民教育 政治学
- 辛鸣

- 作品数:166被引量:16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研究主题: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 张国茹

- 作品数:17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北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 基层政权 基层干部队伍
- 宋丽红

- 作品数:28被引量:377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商学院
- 研究主题:家族企业 家族治理 家族控制 家族创业 创业
- 孙道萃

- 作品数:150被引量:901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刑法 刑事 网络 犯罪 刑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