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9篇“ 混合岩“的相关文章
- 康滇地轴前震旦纪混合岩铀成矿作用研究进展及找矿方向
- 2024年
- 近年来在康滇地轴中南段前震旦纪混合岩区发现了以国际上罕见、具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粗粒晶质铀矿和特富铀矿石为的特征的铀矿类型。本次研究在研究团队研究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较系统分析了特富铀矿特征及成矿作用,指出了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思路与找矿方向。研究认为,康滇地轴产于混合岩中的铀矿存在两类明显不同的成矿类型,代表了两期成矿作用的产物:早期为典型的岩浆成矿作用,成矿元素组合为铀一钛一磷,晶质铀矿与钛铁矿、磷矿、独居石、金红石、锆石、针石、方针石、氟磷灰石、石紧密共生,基本不含硫化物;晚期为与岩浆期后高温热液有关的热液成矿作用,典型成矿元素组合为铀一钼日一铜一硫,晶质铀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紧密共生。铀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760~1000Ma,形成于新元古代由挤压造山向拉张伸展转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与混合岩化过程中深熔作用产生的钠质岩浆或与其有关的气液流体关系密切,碱质岩浆演化晚期富Si,P,F等流体分异是粗粒晶质铀矿形成的关键作用,深熔作用与大型韧性剪切带耦合对铀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早期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以深熔岩浆贯入为主形成的混合岩造成了铀的初步富集,局部形成低品位铀矿化,后期构造一流体叠加形成了极高品位矿,成矿后构造活动和地壳隆升对矿体破坏改造明显。研究表明,康滇地轴存在形成高强度铀矿化的地质事件和成矿作用,具有寻找特富铀矿的潜力。
- 张成江姚建徐争启徐争启宋昊
- 关键词:成矿作用前震旦纪康滇地轴
- 河北良岗地区变质岩混合岩化作用及混合岩探析
- 2023年
- 变质岩区混合岩化作用及混合岩一直以来是研究热点,河北良岗区内变质岩普遍遭受了混合岩化,本文以河北良岗地区为例,从该地区变质岩岩性特征入手,研究混合岩化岩石类型及特征,按照混合岩化强弱来对其分类,主要揭示了三期混合岩化作用及其所对应的脉体特征,即早期为斜长花岗质脉体、二长花岗质脉体,晚期主要为钾长花岗质脉体,由第一期到第三期,整体显示了由斜长花岗质脉体向二长花岗质脉体周期性演化,最终向钾长花岗质演化而结束的规律性。至于混合岩化作用成因应与该地区早期深熔作用有关。
- 侯建军
- 关键词:混合岩化脉体深熔作用
- 黄陵背斜核北部黄凉河组混合岩化作用及泥质变质岩P-T轨迹对石墨成矿的启示
- 2023年
- 黄陵背斜核北部黄凉河组产出大鳞片晶质石墨矿,现有研究认为石墨片度分布与混合岩化作用有关,但这些研究多侧重于经验判断和特定样品的对比,缺乏统计学证据。以蔡家冲矿区的石墨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层位样品中石墨片度的统计结果,分析混合岩化作用对石墨成矿的影响;对黄凉河组代表性样品进行相平衡模拟,探讨P-T轨迹对石墨成矿的启示。结果表明,蔡家冲地区的混合岩造成距离其0~20 m范围内的石墨片度增大,≥50目的石墨鳞片含量相较于蔡家冲地区整体平均值提高了5.77%~19.55%,因此石墨片度受石墨矿体与混合岩距离的影响,石墨矿体距混合岩越近,其大鳞片石墨含量越高;同时混合岩影响距离的远近与混合岩规模有关,混合岩规模越大,受其影响的距离越远。采用黄凉河组含石墨红柱石十字石二云片岩样品进行相平衡模拟,得到其峰期变质条件为640~660℃、0.31~0.38 GPa;结合该样品变质矿物世代变化和对应的变质反应,在P-T视剖面图中得到升压升温+减压升温的两阶段P-T轨迹,升压升温阶段对应碰撞造山过程,石墨矿的主体形成于该时期;减压升温阶段指示造山后伸展之前的热松弛期,混合岩化作用发生于该时期,并造成部分石墨矿体的石墨片度明显增大。
- 陈冰寒卢金祥熊丽周舟裴银龚银
- 关键词:混合岩化P-T轨迹黄陵背斜
- 混合岩风化层深路堑边坡处治设计被引量:1
- 2023年
- 混合岩风化层在我国多个省份有大面积分布,该地层未扰动前比较致密、承载力较高,扰动后强度迅速降低、软化、崩解,自稳性差。基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结合工程实际,从稳定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对某混合岩深路堑边坡的处治提出“陡坡率+强支挡”的深路堑边坡加固处治方案,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 袁宏成
-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分析混合岩路堑
- 不同围压下混合岩轴向压缩过程能量及损伤分析
- 2023年
- 为探究混合岩在不同围压下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特征和损伤演化规律,利用伺服试验机对混合岩进行了轴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岩不同破坏阶段的弹性应变能、耗散能的变化情况不同,屈服强度之前,能量基本以弹性应变能为主,耗散能几乎为0,屈服强度之后,弹性应变能减小后保持稳定,耗散能急剧增加。基于试样弹性应变能与总吸收能之比的定量指标将试破坏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依此为裂隙稳定扩展阶段、裂隙加速扩展阶段和裂隙贯通阶段。将混合岩的损伤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初始损伤阶段、损伤稳定发展阶段、损伤加速发展阶段和残余损伤阶段。
- 袁新华
- 关键词:混合岩轴向压缩
- 滇西那邦地区地壳变质深熔过程及其构造意义:来自渐新世混合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约束
- 2023年
- 滇西腾冲地块西侧的那邦地区作为东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南冈底斯带的南延,不仅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也记录了高原岩石圈向南挤出的详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区部分原划分为早前寒武基底的高黎贡群形成于新生代,并经历过多期次的变质深熔作用,但关于变质深熔过程和变质机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对滇西那邦地区新生代混合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混合岩重结晶锆石年龄为29 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暗色混合岩基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暗色体,富铝低钙,富集LREE,亏损HREE,其ε_(Nd)(t)值为-4.31和-4.69,显示岛弧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盈江始新世变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暗示其源区为受到俯冲板片流体改造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第二类暗色体,富集LILE和HREE,而低轻稀土和亏损高场强元素,ε_(Nd)(t)值为-11.35,指示其源区为更古老的基性堆晶下地壳,结合始新世锆石具有低HREE特征,表明该暗色体原岩经历过加厚下地壳水平的石榴石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浅色体为花岗闪长岩,具有低钾准铝质特征,富集H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全岩(^(87)Sr/^(86)Sr)i值(0.7124)高,ε_(Nd)(t)值(-13.71)低,表明来源于与其共生的暗色体原岩的深熔,并有少量沉积物熔体的混染。综合区域构造‒岩浆‒变质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腾冲地块在始新世早期~41 Ma经历过一次重要地壳加厚事件,随后发生了涉及地幔岩石圈水平的向南挤出和伸展。而40~20 Ma期间则发生以挤压为主的仅地壳层次的向南挤出和减薄,并引发了一系列中下地壳变质深熔作用。腾冲地块那邦地区的混合岩代表的是始新世‒渐新世早期变质深熔作用的产物。
- 任敏马莉燕李双彭头平刘希军张学娇丁伟蔡永丰董晓颖顾昭阳
- 关键词:渐新世混合岩锆石U-PB定年
- 苏鲁造山带威海地区混合岩和麻粒岩透镜体的深熔与变形研究
-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包括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紧密相关,是理解造山过程、造山带地壳热结构和流变特征的关键。深熔作用产生的熔体能够显著降低矿物流变强度、使岩石易于发生构造变形进而促进板片折返。因此...
- 王攀
- 关键词:苏鲁造山带深熔作用榍石超高温变质作用
- 藏南亚东混合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广泛发育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混合岩,是研究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尽管观察表明,藏南许多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时空联系,但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是否具有成因联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藏南亚东地区的混合岩中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东混合岩主要是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具有(近)原地熔融的特征,熔融方式以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熔融为主,并叠加了分离结晶作用。亚东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在成因上具有紧密联系。相关认识为建立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型提供新的信息。
- 苟正彬刘函李俊张士贞赵晓东王生伟
- 关键词:混合岩淡色花岗岩部分熔融
- 崇山剪切带混合岩化长英质脉体锆石U-Pb年龄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22年
- 受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影响,西南三江地区新生代以来发育一系列大型走滑剪切带。为了确定其中碧罗雪山-崇山-澜沧江剪切带的剪切属性和时限,对崇山剪切带大理永平县永保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分析,观测资料表明其左行走滑剪切特征明显。同时,获得崇山剪切带内混合岩化长英质脉体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ser ablation-inductive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er,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6±2.0)Ma,表明该带在晚渐新世处于走滑剪切深熔阶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新生代剪压应变分解条件下,碧罗雪山北段、碧罗雪山至崇山段、澜沧江段分别具有右行走滑、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特征。
- 郭小飞荆一洪刘佳琪
- 关键词:U-PB年龄
- 秦岭群混合岩中花岗质脉体成因及锆石结晶机理被引量:1
- 2022年
- 混合岩中淡色花岗质脉体成因机制的精细研究可为造山过程中地壳的熔融机理提供重要信息。选择秦岭群混合岩中淡色花岗质脉体进行系统的矿物化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阐明淡色花岗质脉体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淡色花岗质脉体具高硅、高碱的特征,A/CNK=1.07,Eu*/Eu=0.4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 Ba, K,Pb和不相容元素U,Th,亏损高场强元素;起源于秦岭群片麻岩在低温条件下部分熔融。淡色花岗岩脉体中锆石来源复杂,其Pb/U年龄介于970~108 Ma之间,按照锆石表观年龄分为5组,5组锆石的Ti温度分别为685,661,745,691,757℃,而全岩液相线温度为908℃,高于锆石饱和温度和锆石Ti温度,说明在岩浆初始阶段没有锆石结晶,脉体中不同锆石成因机制较为复杂。
- 李晓秦江锋周旭晨郑国顺
-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
相关作者
- 陈友良

- 作品数:134被引量:231H指数:10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铀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微量元素 混合岩 铀矿
- 王江海

- 作品数:141被引量:81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混合岩 新生代 青藏东缘 虫卵 大豆胚轴
- 徐争启

- 作品数:278被引量:1,997H指数:15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特征 铀矿床 重金属 地球化学 花岗岩
- 张成江

- 作品数:481被引量:4,754H指数:31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 土壤 重金属 铀
- 李巨初

- 作品数:65被引量:693H指数:16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康滇地轴 地球化学 混合岩 铀矿化 地气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