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8篇“ 溶血性磷脂酰胆碱“的相关文章
- 8-硝基白杨素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 2014年
- 目的研究8-硝基白杨素(8-NOChR)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MTT检测LPC对HUVEC的损伤作用及不同浓度8-NOChR拮抗LPC损伤HUVEC生长作用;平皿克隆检测不同浓度的8-NOChR拮抗LPC抑制HUVEC细胞克隆形成;FCM检测8-NOChR调整LPC损伤HUVEC细胞周期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MTT提示经LPC作用的HUVEC生长活性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降低,与NS组或0.1%DMS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C组相比较,8-NOCHR呈浓度依赖性地提高LPC损伤的HUVEC生长活性(P<0.05),提高细胞克隆形成率(P<0.05);降低HUVEC G2/M期数目(P<005);同时Cyclin A和Cyclin B蛋白激活(P<0.05),P53和P21蛋白表达下调(P<0.05),而CDK1蛋白表达却不变(P>0.05)。结论 8-NOCHR拮抗LPC损伤的内皮细胞的生长活性,可能与其激活Cyclin A和Cyclin B,下调P53和P21蛋白表达相关。
- 徐晓东向永胜邵玲邓长金白军
- 关键词:8-硝基白杨素细胞生长活性细胞周期
- 吴茱萸次碱改善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诱导的内皮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功能障碍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t)抗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损伤的内皮保护效应及对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功能(GJIC)的调节作用。方法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预先加入不同浓度的Rut(1.0、0.3、0.1μmol·L-1),处理10 min后加入LPC(10 mg·L-1)共同孵育24 h。应用辣椒素受体(TRPV1)竞争性拮抗剂CAPZ(10μmol·L-1)研究TRPV1是否介导Rut的保护效应。荧光定量PCR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37、Cx40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x37和Cx40的蛋白水平,划痕负载试验测定GJIC功能。检测内皮细胞活力(MTT法)、活性氧(ROS)水平和细胞培养液中NO水平及单核细胞黏附,以评价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结果 LPC明显下调HUVEC中Cx37和Cx40的mRNA和蛋白水平,抑制缝隙连接染料迁移。而Rut可明显恢复Cx37、Cx40的表达,改善GJIC功能,并减轻LPC诱导血管内皮损伤,表现为增加细胞活力和NO水平,抑制ROS生成和单核细胞黏附。预先给予CAPZ可取消这些效应。结论 Rut可抑制LPC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恢复Cx37和Cx40的表达而改善GJIC,其机制与激活TRPV1有关。
- 刘勇余艳荣彭维杰况海斌徐宏宋培源罗丹
- 关键词: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溶血性磷脂酰胆碱吴茱萸次碱荧光定量PCR检测WESTERNBLOTMRNA水平
- 二苯乙烯苷保护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对血管内皮细胞在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将TSG以10.0;1.0;0.1mol/L预先作用于HUVECs 1小时后,继续培养,再给予10mg/L的LPC作用于HUVECs共同孵育24小时,检测细胞的存活率、MDA、NO和ROS的变化。结果:以10mg/L浓度LPC的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观测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含量显著性增加,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明显降低,细胞的活性氧水平有所增加,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发现,以0.1μmol/L作为起效剂量,在0.1~10.0μmol/L浓度的范围内有效,并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随着药物有效浓度的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含量显著性降低,NO含量显著性升高,细胞的活性氧水平则降低和细胞的存活率却显著性升高。结论:二苯乙烯苷能够通过抑制活性氧水平,增加NO的生成,增加细胞的存活,从而对LPC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 张颖张燕堂郑文岳雯晏子超王家富商战平
- 关键词:二苯乙烯苷内皮细胞溶血性磷脂酰胆碱活性氧水平丙二醛
- 葛根素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诱导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所致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家兔胸主动脉血管环分别与LPC(2.5~10 mg/L)和葛根素(0.25~1 g/L)单独孵育或共孵育,分别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和硝普钠诱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反应,血管组织中一氧化氮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果:分别用2.5~10 mg/LLPC孵育血管环30 min后,LPC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降低了血管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了丙二醛含量。用0.25~1 g/L葛根素分别孵育血管环15 min,再与5 mg/LLPC共同孵育30 min,葛根素明显改善了LPC所致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害,升高了血管组织中一氧化氮的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结论:葛根素对LPC所致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有关。
- 邓华菲张文龙
- 关键词:葛根素溶血磷脂酰胆碱内皮功能
- 木樨草素通过抑制血管内膜炎性反应改善溶血性磷脂酰胆碱所致大鼠主动脉内膜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紊乱(英文)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考察木樨草素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所引起的大鼠主动脉内膜依赖性舒张(EDR)紊乱的改善作用,并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对内膜的化学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内膜完整的主动脉环,苯肾上腺素预收缩,给予LPC刺激,观察其对EDR的影响。MTT测定细胞增殖,RT-PCR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COX)-1和COX-2的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改变。结果 LPC刺激使血管对乙酰胆碱所引起的EDR显著下降。木樨草素通过对内膜源性舒张因子和超极化因子的调节表现出对抗LPC的作用,改善乙酰胆碱引起动脉环的EDR,并呈浓度依赖性;ERK的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亦表现出相同的作用。LPC低浓度(<20μmol·L^(-1))对内皮细胞表现出细胞增殖作用,高浓度则呈细胞毒性作用,而木樨草素对LPC引起的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均表现出有效的对抗作用。木樨草素和PD98059上调LPC抑制的eNOS和COX-1 mRNA表达,同时对LPC所引起的iNOS和COX-2mRNA表达表现出有效的抑制作用。木樨草素亦有效抑制了LPC所引起的ERK1/2磷酸化活化。结论在大鼠离体动脉环上,木樨草素对抗LPC,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而呈现出血管内膜完整性的保护作用,有效改善了受损的血管内膜依赖性舒张的生物活性。木樨草素改善血管内膜功能紊乱对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祝德秋刘康宋军娜叶显撑吴涓刘皋林
- 关键词:木樨草素血管舒张
- 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异黄酮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氧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异黄酮(DFMG,抗心绞痛药)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12)活性氧产生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显微镜等方法,建立LPC诱导HUVE-1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对照观察不同浓度DFMG及其先导化合物金雀异黄素(GEN)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随着LPC浓度的增加,HUVE-12细胞活性氧产生亦随之增加;DFMG和GEN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拮抗LPC诱导的HUVE-12活性氧产生,相同浓度的DFMG作用强于GEN。结论 DFMG具有拮抗LPC诱导HUVE-12细胞活性氧产生作用。
- 谭锦盛游计良符晓华
- 关键词:活性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凋亡
- 洛伐他汀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引起的离体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所致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家兔离体胸主动脉环和培养的人内皮细胞模型,分别观察洛伐他汀对LPC致离体血管环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损伤及对内皮细胞合成NO的损伤的保护作用。血管环分别与LPC(4 mg.L-1)和洛伐他汀(0.025、0.05、0.1μmol.L-1)单独孵育和共孵各15 min,分别检测乙酰胆碱(ACh)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EDR)反应及硝普钠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EDR)反应及血管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在培养的人内皮细胞和培养基中分别加入LPC和洛伐他汀,分别检测LPC和洛伐他汀对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影响。结果LPC(4 mg.L-1)与血管环孵育15 min,引起了血管EDR的显著降低,最大舒张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洛伐他汀剂量依赖性地减轻了LPC对血管EDR的损伤作用,其最大舒张比值较LPC损伤组明显增加,(P<0.01)。LPC和洛伐他汀对硝普钠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无明显影响。LPC引起了血管组织中MDA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与血管环预孵后再与LPC孵育,剂量依赖性地减少了LPC所增加的MDA浓度,与LPC损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LPC与培养的内皮细胞孵育,导致了内皮细胞NO含量和eNOS活性的降低,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与内皮细胞预孵后再与LPC孵育,剂量依赖性地提高eNOS活性和NO的含量。结论LPC能直接抑制血管的EDR反应,洛伐他汀能剂量依赖性地拮抗LPC对EDR反应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LPC触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NO的合成和增加NO的消耗有关,洛伐他汀通过抗氧化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 唐蜜蜜吴树金马凤霞刘立英
- 关键词:洛伐他汀溶血磷脂酰胆碱内皮依赖性舒张内皮细胞培养
- 洛伐他汀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引起的离体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引起的家兔离体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制备家兔离体胸主动脉环,检测内皮依赖性舒张(EDR)反应及血管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
结果:以...
- 关键词:洛伐他汀溶血磷脂酰胆碱丙二醛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氟伐他汀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致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ASMC)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HUASMC,待其生长到融合状态时用不同浓度(10-7~10-5mol/L)氟伐他汀和LPC(1、2.5、5mg/L)干预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凋亡相关因子Survivin、Fas的表达。结果:(1)MTT结果反映LPC作用24hHUASMC数量明显增多,增殖指数增大,氟伐他汀能抑制LPC促增殖的作用,使OD值降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显示:LPC对照组(5mg/L)和氟伐他汀处理组在作用早期(6~12h)Survivin因子表达明显,胞浆内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随时间延长Survivin因子表达逐渐下降,72h时Survivin因子表达明显减弱,与LPC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PC对照组和氟伐他汀处理组在早期(6~24h)Fas因子表达不明显,晚期(48~72h)可检测到Fas因子大量表达,胞浆内可见棕黄色颗粒,晚期处理组与LPC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伐他汀抑制LPC对HUASMC的促增殖作用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其凋亡作用主要与抑制Survivin因子和促进Fas因子表达有关。
- 陈颇静蔡志春黎敏李健哲王晨静吴建华方云祥
- 关键词:溶血性磷脂酰胆碱氟伐他汀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SURVIVINFAS
- NADPH氧化酶介导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诱发的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升高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研究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升高的机制。方法:LPC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检测活性氧、NO和ADMA水平,以及ADMA代谢酶甲基化蛋白转移酶(PRMT)的表达和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的活性。结果:LPC能显著升高活性氧和降低细胞活性;降低NO和升高ADMA水平;上调PRMT蛋白的表达和降低DDAH活性。NADPH氧化酶抑制剂di-phenyliodonium能抑制LPC的作用。结论:LPC诱发ADMA水平增高与其升高NADPH氧化酶活性,进而上调PRMT表达及降低DDAH活性有关。
- 贾素洁姜德建胡长平邓汉武李元建
- 关键词:溶血性磷脂酰胆碱NADPH氧化酶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活性氧氧化应激内皮细胞
相关作者
- 刘立英

- 作品数:37被引量:11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 研究主题:CARIPORIDE 动脉粥样硬化 糖基化终末产物 洛伐他汀 对氧磷酶
- 姜德建

- 作品数:64被引量:21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 研究主题: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ADMA 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 李元建

- 作品数:212被引量:765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 研究主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吴茱萸次碱 介导 内皮细胞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 符晓华

- 作品数:56被引量:177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金雀异黄素 异黄酮 临床医学专业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 唐蜜蜜

- 作品数:10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长沙市第四医院
- 研究主题:洛伐他汀 糖基化终末产物 溶血性磷脂酰胆碱 离体血管 平滑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