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篇“ 灭鼠剂中毒“的相关文章
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临床误诊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2年9月收治的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2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淤点淤斑19例、肉眼血尿10例、鼻出血9例、牙龈出血7例及口腔黏膜出血、便血各6例等。误诊为凝血功能障碍19例次,鼻出血7例次,牙龈出血6例次,消化道出血5例次,泌尿道感染和泌尿道结石各3例次,失血性休克2例次,肠梗阻、药物中毒、胸腔积液、脑出血、肢体活动异常、软组织血肿各1例次。误诊时间1~60 d。入院后依据临床及相关医技检查、灭鼠剂成分检测(溴鼠灵、溴敌隆、塞鼠酮等),确诊为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29例均予首静脉滴注维生素K 1制治疗后凝血功能好转。随访3个月~1年,3例失访,余26例预后良好。结论抗凝血型灭鼠剂中毒病史不清楚,症状无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临床应提高警惕,及时行血清灭鼠剂成分检测,以减少误诊。
邢选林李毅云王子玉张林明宋玉艮游昕玥熊桂飞梁星玲张秋娟张冰冉刘明伟
关键词: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泌尿道感染
长效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
2022年
目的探讨长效抗凝血类灭鼠剂(LAARs)中毒后的临床特征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建立凝血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预测LAARs中毒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LAARs中毒的患者100例,根据入院时有无凝血功能障碍分为凝血功能障碍(56例)组和无凝血功能障碍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措施,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建立LAARs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96例中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潜伏期为(8.94±4.37)d,出血症状以血尿最多共32例,实验室检查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值明显低于参考值;抗凝血治疗3 d后,PT、APTT、TT、纤维蛋白原(FIB)、INR值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值较治疗前升高。凝血功能障碍组NEU-R%、SCR、CRP、cTNT、PT、APTT、FIB、INR、输新鲜冰冻血浆量等指标较无凝血功能障碍组高,凝血因子Ⅱ、Ⅶ、Ⅸ、Ⅹ、PTA、Hb值较无凝血功能障碍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ARs中毒后潜伏期较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不同组织器官出血,以血尿最常见;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PT、APTT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降低;使用维生素K1治疗有效。用5-折交叉验证考察3个多因素Logistic回模型的备选方案,最终选定预测精度最高的模型,其中包含鼠药类型、CRP、SCR、NEU-R%、WBC、VK1量、用药天数等7个变量,进一步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该模型中各变量对于凝血功能障碍风险预测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为CRP>NEU-R%>用药天数>WBC>VK1量>SCR>鼠药类型(P<0.05)。结论被选中的预测精度最高的模型中包含鼠药类型、CRP、SCR、NEU-R%、WBC、VK1量、�
彭婷冯丹严苹熊大利李晓明
关键词:凝血功能障碍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数据特点及对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的22例抗凝血类灭鼠药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在入院时、治疗后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其中14例患者检测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结果 所有患者均问出有明确的误食及复杂原因灭鼠剂摄入史,并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咯血、口腔黏膜出血、鼻衄、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渗血表现,PT、INR、APTT均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下降。入院后经治疗出血症状控制。住院时间6~21d(平均时间8d),出院后追踪随访20例,6例患者在2个月内复查凝血象有异常表现,其中2例因有出血现象3个月内3次住院,2例出院后1个月后再次住院。结论 抗凝血类灭鼠剂可干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其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作用持久,特效的治疗药物维生素K1的补充应当够疗程,细致的病史询问和出院后随访追踪其凝血功能十分必要。
黎荣能
关键词:抗凝血酶类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杀鼠剂
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8年
近些年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灭鼠药毒鼠强,提倡使用以溴敌隆为代表的第二代长效抗凝血灭鼠药,从而导致溴敌隆在林业、农业、畜牧业的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溴敌隆中毒、自杀案例时有发生。本文就长效抗凝血灭鼠药的基本情况、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进行综述,希望能全面加深读者对长效抗凝血灭鼠药的理解。
杨永志彭睿
关键词:溴敌隆中毒
可疑抗凝血灭鼠剂中毒1例报道
2016年
随着近年来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长效抗凝血灭鼠药)的使用日益广泛,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时有发生。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但病情隐匿者多以不明原因出血就诊,大部分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或脏器出血,患者大多有2~3个部位的出血,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血尿、黑便、呕血、脑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发生休克、昏迷。近期本院收治1例可疑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泌尿道出血,而无其他部位出血的病例,报道如下。
龙银华徐德宇周玲沙文刚沈蕾
关键词:灭鼠剂中毒抗凝血灭鼠剂皮肤瘀斑脏器出血
临床分析23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导致的凝血障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诊治的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障碍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临床以全身自发性出血为主要表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延长,凝血因子Ⅸ(FⅨ)活性显著降低,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Ⅺ(FⅪ)和凝血因子Ⅻ(FⅫ)活性不变。用维生素K1治疗后PT、APT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凝血因子Ⅸ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凝血因子Ⅷ,Ⅺ,Ⅻ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治疗7d后凝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如患者有多部位反复出血表现,且PT、APTT明显延长,应高度怀疑灭鼠剂中毒的可能。灭鼠剂中毒患者需接受维生素K1长疗程治疗。
杨旺罗建明林发全
关键词:凝血酶原维生素K1血尿中毒灭鼠剂中毒凝血因子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19例
2016年
抗凝血灭鼠药主要靠破坏凝血机制灭鼠,目前使用的溴敌隆、溴鼠灵是第二代抗凝血灭鼠药,和第一代抗凝血灭鼠药相比,其生物半衰期和毒力更强,导致在临床比较常见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于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共收治19例因抗凝血类灭鼠药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黄枝宁马付坚黄艳
关键词:凝血功能障碍灭鼠剂中毒获得性生物半衰期凝血机制溴敌隆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
2016年
总结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该科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因误食含抗凝血类灭鼠剂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15例患者进行救治,总结护理经验。该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多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部分有血尿、黑便、血痰和阴道出血,经治疗所有患者出血症状均在72h内控制,5例患者3个月内重复住院,其中有3例有2次住院,1例3次住院。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加强出血护理和出院指导,出院后至少跟踪随访3个月。
王淑欣
关键词:凝血酶原中毒血液凝固灭鼠剂护理
以绞窄性小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抗凝血灭鼠剂中毒1例并文献复习
2016年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可表现为皮下黏膜、消化系、泌尿道甚至内脏出血,以肠梗阻表现则罕见,且容易误诊.现报道以绞窄性小肠梗阻为首发表现且病程中出现呕血的抗凝血灭鼠剂1例.该患者曾在基层医院误诊,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于不典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认识.
叶艳清谢云张蕾谢军
关键词:绞窄性小肠梗阻灭鼠剂中毒首发表现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通过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再发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患者的病例资料及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分析其中毒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共有28例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患者,男16例,女12例。3例为皮肤接触,23例为口服,2例不详。口服患者5例为敌鼠钠,15例为溴敌隆,3例为嗅鼠灵,口服患者中有10例为服用沾有灭鼠剂的食物。在首诊的28例中,急诊内科15例、儿科4例、精神病重症监护病房(PICU)1例、血液内科4例、耳鼻咽喉科2例、泌尿外科1例、妇科1例。其中发生误诊漏诊6例,儿科1例、PICU1例、耳鼻咽喉科2例、泌尿外科1例、妇科1例。(1)治疗前检测血常规:28例平均血红蛋白为87 g/L(52 g/L^133 g/L),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2)28例中26例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对这些病例的凝血功能变化按照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比较。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经维生素K_1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5天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治疗前比较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所有患者进行维生素K_(1)10~40 mg/天静脉滴注治疗,2~5天后26例有出血症状的患者出血症状改善,凝血功能恢复正常。随访至患者出院后半年,4例失访,共6(6/24)例出院后再次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就诊,复发率25%;其中4例在1月内再次出现凝血功能异常,1例在3月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1例在6月后出现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认识。在治疗上,应予维生素K长期治疗。
艾园园胡慈恒宁宗
关键词:中毒凝血功能维生素K

相关作者

孙承业
作品数:250被引量:97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研究主题:中毒 中毒事件 突发中毒事件 毒物 卫生应急
葛建国
作品数:240被引量:107H指数:5
供职机构:鄢陵县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处方用药 内科疾病 不合理用药 实例分析 合理用药
雷平冲
作品数:88被引量:264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文献复习 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基因诊断 血友病性关节病
杨政
作品数:36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
研究主题: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霉酚酸酯治疗 尿毒症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陈宗跃
作品数:60被引量:175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51医院
研究主题:六神祛腐汤 迟发性脑病 外敷治疗 一氧化碳中毒 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