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3篇“ 生源要素“的相关文章
洞庭湖生源要素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2024年
根据洞庭湖城陵矶站1990—2015年月平均COD,TN和TP浓度的监测资料,基于趋势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洞庭湖水体生源要素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其化学计量比例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生源要素浓度及结构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平均COD,TN和TP浓度的年内变化规律相似,均表现为非汛期>汛期;多年变化趋势方面,1990年以来,洞庭湖城陵矶站年平均COD,TN和TP浓度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对应C:N和C:P随时间推移而下降,N:P则表现为上升。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体C:N:P平均为13:18:1,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体生源要素浓度及化学计量比会影响藻类生长,其中C:N,C:P和COD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内城陵矶站水体氮磷含量整体偏高,已满足藻类生长需求,为避免水华爆发等不良生态后果,应控制外来氮磷输入,保持湖体化学计量比的平衡。
林婕李斌陈倩
关键词:洞庭湖生源要素化学计量比
中国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2024年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和“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等极地专项的实施,聚焦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环境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海洋生源要素循环与浮游生态系统、生源物质沉降通量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上层海洋过程的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南极冰间湖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我国未来南大洋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潘建明赵军李栋张海峰于培松张偲杨旭锋朱长凤胡佶扈传昱范高晶韩正兵孙维萍陶柯宇蓝木盛张海生
关键词:生源要素生态环境
改性粘土对对虾养殖池塘主要生源要素的调控作用
2024年
高强度养殖活动显著改变了主要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循环过程,导致养殖水体呈现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有害藻华频发,既限制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又对周围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近年来,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成为研究热点,基于2023年5~9月份对莱州湾凡纳滨对虾精养池塘水体主要生源要素的现场观测与对比体系研究,揭示了改性粘土对主要生源要素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培养实验,探究了改性粘土对主要生源要素循环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中主要生源要素(碳、氮和磷)含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喷洒改性粘土24 h后可以迅速降低水体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含量,去除率都达90%以上,且在养殖过程中实验池水体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均值都低于对照池。培养实验结果发现,改性粘土能够显著降低TOC矿化速率与DIN、DIP再生速率,有效促进了有机碳的埋藏,延缓了营养盐的再生与释放。综上,改性粘土可以降低水体中有机碳和营养盐含量,起到有效调控养殖水体水质的作用,并可促进有机碳的埋藏封存,在海洋碳埋藏增汇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陈静池连宝姜凯钦姜文彬曹西华俞志明俞志明
关键词:养殖水体改性粘土有机碳营养盐
一种河道水体和悬沙中生源要素在线监测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水体和悬沙中生源要素在线监测装置及方法,包括可升降平台,可升降平台下方设置样品传输管道,样品传输管道下端管口设置取水装置;所述取水装置依次连接抽滤装置、泥沙研磨装置、泥沙溶解装置、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
万航 于玉华 袁雨亮 冯镜洁 李然 王远铭 梁瑞峰 李克锋
一种河道水体和悬沙中生源要素在线监测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水体和悬沙中生源要素在线监测装置及方法,包括可升降平台,可升降平台下方设置样品传输管道,样品传输管道下端管口设置取水装置;所述取水装置依次连接抽滤装置、泥沙研磨装置、泥沙溶解装置、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
万航 于玉华 袁雨亮 冯镜洁 李然 王远铭 梁瑞峰 李克锋
丹江口水库官山河流域生源要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4年
研究河流水体生源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流域水质管理至关重要。以丹江口水库官山河流域为例,分析枯水期水体生源要素的变化特征,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气象、地形、土地利用、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生源要素的单一影响与交互影响。结果表明,官山河枯水期水体呈弱碱性,大多处于富氧状态,干流水体溶解氧(DO)、总溶解固体(TDS)浓度等参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但干流与支流水体基本理化参数总体差异不显著。水体溶解性碳以无机碳为主,C、N、P、Si浓度低于我国部分南方河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水质状况总体良好。生源要素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降水、气温和高程等因素可以较好地解释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硅(DSi)质量浓度变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地利用与降水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提升对生源要素浓度变化的解释力度。研究结果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吴颐杭张乾柱罗袁卢阳金可
关键词:生源要素影响因素水质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浅水湖泊沉积物生源要素与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关系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含量及其对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11个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2003-2020年夏季沉积物总氮(TN_(Sed))、总磷(TP_(Sed))和有机碳(TOC_(Sed))含量与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长江中下游湖泊中,TP_(Sed)在藻型湖泊中最高,为(0.71±0.21)g/kg,草型湖泊中最低,为(0.52±0.13)g/kg。TN_(Sed)和TOC_(Sed)则在草型湖泊中最高,分别为(4.64±3.57)g/kg和(55.89±50.28)g/kg,中间态湖泊最低,分别为TN_(Sed)(1.86±1.26)g/kg,TOC_(Sed)(20.00±12.13)g/kg。(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浮游藻类Chl-a含量在TP_(Sed)较高的湖泊中更高(P=0.01),沉水植物生物量(BMac)则在TP_(Sed)较低的湖泊中更高(P=0.03),而TN_(Sed)和TOC_(Sed)与Chl-a和BMac的回归关系不显著(P>0.17)。(3)长江中下游湖泊夏季沉水植物消失的沉积物总磷阈值约为0.87~0.98 g/kg。在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沉积物中,磷含量对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生物量的预测力比碳、氮含量更高,进一步研究二者定量关系后可为评价水生态系统沉积物污染状况及确定水生植被修复的沉积物条件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刘佳豪李艳申东方乔瑞婷王洪铸
关键词:沉积物生源要素沉水植物浮游藻类
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2024年
氮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源要素,对于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自然和人为)及时空变化特点,强调自然因素(如降雨)和人为活动(如污水和农业施肥)对水环境中氮分布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同位素技术识别水环境中氮来源的发展历程(单同位素、双同位素和多同位素联合溯源阶段);讨论了同位素技术在辨别水环境中氮循环过程(硝化、反硝化、矿化和同化作用)中的应用;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同位素分馏效应、测试成本高、未实测污染源端元值、多种同位素耦合溯源机制不清晰,未来研究需提高同位素溯源技术并整合多类技术与数据,尤其与机器学习结合潜力大。
任朝斌王龙张千千
关键词:同位素
近海海域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XDA23050303)的研究成果之一。书中基于大量现场调查资料,并结合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培养所得数据,阐述了养马岛附近海域溶解无机营...
高学鲁
近百年来闽江河口生源要素埋藏变化及其机制
樊春

相关作者

宋金明
作品数:362被引量:2,725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 氮 磷 重金属
袁华茂
作品数:168被引量:1,254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沉积物 氮 地球化学特征 重金属 黑潮
李宁
作品数:183被引量:1,131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沉积物 氮 磷 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因素
李学刚
作品数:180被引量:1,392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沉积物 氮 地球化学特征 胶州湾沉积物 磷
王朝晖
作品数:165被引量:1,798H指数:28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赤潮 表层沉积物 浮游植物 锥状斯氏藻 甲藻孢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