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15篇“ 病原鉴定“的相关文章
- 平贝母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 2025年
- 以铁力市平贝母菌核病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铁力市平贝母菌核病菌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以期明确铁力市平贝母菌核病病原及病原菌生长特性,为更好地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铁力市平贝母菌核病的2株病原菌PBJH-1和PBJH-2为Sclerotium denigrans。2株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时停止生长,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H为4.0时菌丝生长最快,最佳碳源为麦芽糖,PBJH-1最佳氮源为蛋白胨,PBJH-2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
- 徐莹李青峰张睿辰石珂张丽莉陈宇飞
- 关键词:平贝母菌核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
- 月季灰霉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植物激素的响应特征
- 2025年
- 为了明确江南地区月季灰霉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对田间发病的月季进行灰霉病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结合ITS基因测序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患病菌株为灰葡萄孢菌(B.cinerea)。进一步探究月季对灰霉病抗性与多种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利用赤霉素(GA 3)、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MeSA)、生长素类似物(NAA)、细胞分裂素(6-BA)等6种外源植物激素处理月季花瓣后接种灰霉病。结果显示,经过MeJA、MeSA、6-BA处理后的月季花瓣减轻了灰霉病的发病程度,推测这3种植物激素可以提高月季花瓣对灰霉病的抗性,而GA 3、ABA、NAA无明显作用。
- 陈浩源李庆魁程培蕾严陶韬程雯慧梁琪黄长兵
- 关键词:月季灰霉病病原菌鉴定植物激素
- 营口市玉米成株期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初探
- 2025年
- 为明确营口市玉米成株期常见叶部病害致病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出三种主要叶部病害病原,利用十字交叉法对三种病原菌生长速率及抗逆性进行测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纯化获得的三种病原真菌Cl-1、Ch-1和Aa-1,分别为弯孢菌、玉米小斑病菌和链格孢菌。进一步结合系统发育分析,菌株Cl-1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Ch-1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Aa-1为玉米链格孢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玉米小斑病为营口市玉米成株期叶部病害的新发病害。病原菌抗逆胁迫测定结果表明,三种胁迫因子中,弯孢菌、玉米小斑病菌和链格孢菌对1 mol/L NaCl敏感性较高,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对0.005%SDS和10 mmol/L H2O2具有一定敏感性,但与对照相比,生长受抑制不显著。
- 滕雪慧孙拓李子昂梁春莉刘克心
- 关键词: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
- 广东四季海棠叶斑病病原鉴定
- 2025年
- 为明确广东省四季海棠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采集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获得13株形态特征相似的单孢分离物。供试菌株可侵染四季海棠,产生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在PDA上,菌落浅灰绿色,气生菌丝丰富。分生孢子梗多单生,(36.4~102.8)μm×(4.6~8.6)μm(n=50)。分生孢子褐色,单生,倒棒形、倒梨形、卵形或椭圆形,(25.6~72.5)μm×(15.4~26.3)μm(n=50),横隔3~7个,纵隔0~3个。基于21株链格孢属内种的ITS、TEF-1α、GAPDH、Alt a1和RPB2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病原菌与番茄链格菌的4个菌株单独聚成一支。研究表明,广东四季海棠叶斑病菌为番茄链格孢(Alternaria tomato),这是番茄链格孢侵染四季海棠的首次报道。
- 沈会芳杨祁云张景欣蒲小明刘平平林壁润孙大元
- 关键词:四季海棠叶斑病原鉴定分子鉴定
- 一种对虾养殖水源病原鉴定引物组、鉴定方法、试剂盒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虾养殖水源病原鉴定引物组、鉴定方法、试剂盒和应用。其中,鉴定方法包括两轮PCR扩增,即巢式PCR扩增,第一轮PCR使用的如Seq No.1‑12所示引物;第二轮PCR使用的如Seq No.12‑24所示...
- 阮志强游欣欣陈洁明薛浩林罗正
- 一种石斑鱼养殖水源病原鉴定引物组、鉴定方法、试剂盒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斑鱼养殖水源病原鉴定引物组、鉴定方法、试剂盒和应用。其中,鉴定方法包括两轮PCR扩增,即巢式PCR扩增,第一轮PCR使用的如Seq No.1‑6所示引物;第二轮PCR使用的如SeqNo.7‑12所示引物...
- 阮志强游欣欣陈洁明薛浩林罗正
- 红大戟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 2025年
- [目的]分离、鉴定红大戟根腐病的病原菌及掌握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结合ITS-5.8SrDNA、tub2和ACT序列分析,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从接种植株中重新分离出形态一致的病原菌,并将其鉴定为大豆茎点霉(Boeremiaexigu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原菌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0℃或25℃,最适培养的pH为5;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是硝酸钾。[结论]这是B.exigua在中国引起红大戟根腐病的首次报道;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红大戟根腐病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 刘春菊刘春菊李恒董家红何霞红邱斌
- 关键词:红大戟根腐病生物学特性
- 紫山药干腐病的病原鉴定
- 2025年
- 为明确2023年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引起当地特色作物紫山药干腐病的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纯化法获得培养特征一致的15个菌株。代表菌株SY2-2经柯氏验证为病原物,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及ITS与RPB2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引起紫山药干腐病的病原菌为产核青霉菌Penicillium sclerotigenum。该研究结果为贵州省紫山药干腐病的科学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 徐元柳黄磊刘敏杨家伟白庆荣杨超
- 关键词:紫山药干腐病病原鉴定
- 江西铜鼓多花黄精叶斑病病原鉴定
- 2025年
- 【目的】2023年5—6月在江西省铜鼓县多花黄精上发现一种发生严重的叶斑病,为探究该病害病原,开展了多花黄精叶斑病病原鉴定的相关研究。【方法】通过野外病害样品的采集,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经过科赫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病原鉴定。【结果】江西省铜鼓县多花黄精叶斑病是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真菌引起,症状表现为病斑初期为褐色小斑点,病斑慢慢变大,变成不规则形状或椭圆形,病部边缘呈棕黑色,中间颜色呈浅黄褐色,病害后期在病斑上有大量黑色小点;叶片发病严重时病斑中间组织坏死,严重时引起地上部分枯死。【结论】明确了江西省铜鼓县多花黄精叶斑病病原,为今后开展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 杨滢操佳黄绍华曾永春龚子鲲罗佳钰张林平
- 关键词:叶斑病系统发育树病原鉴定葡萄座腔菌
- 荔枝褐斑病病原鉴定及生防菌筛选
- 2025年
- 【目的】鉴定新发生的荔枝褐斑病病原种类,并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生防菌的筛选,为该病发生规律研究及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0月采集荔枝幼树褐斑病叶片,采用病组织分离获得菌株GZ1并依据柯赫氏法则确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比较及内转录间隔序列(ITS)、β−微管蛋白基因(Tub2)、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基因(rpb2)的多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在不同碳源、温度、pH等培养条件下,测定GZ1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XX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 BS对GZ1的抑制效果。【结果】菌株GZ1是荔枝褐斑病的致病菌,其种名为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Drechsler)K.J.Leonard&Sugg。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为7,能利用多种碳源且蔗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快;B.subtilis XX和B.velezensis BS均对该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结论】本研究报道了嘴突凸脐蠕孢引起荔枝褐斑病,为荔枝新病害,研究为嘴突凸脐蠕孢引起的荔枝病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 丁晓宋雨习平根李敏慧姜子德孔广辉
- 关键词:病原鉴定生防菌
相关作者
- 黄俊斌

- 作品数:160被引量:81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研究 病原菌 叶斑病
- 张绍升

- 作品数:217被引量:1,013H指数:17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研究主题:线虫 病原鉴定 根结线虫 香蕉 淡紫拟青霉
- 傅俊范

- 作品数:335被引量:2,051H指数:23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研究主题:生物学特性 人参 病原鉴定 人参锈腐病 药用植物
- 蒋军喜

- 作品数:148被引量:593H指数:14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病原鉴定 猕猴桃 病原菌鉴定 杀菌剂 毒力测定
- 叶云峰

- 作品数:142被引量:66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甜瓜 病原鉴定 西瓜 厚皮甜瓜 枯草芽孢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