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篇“ 病灶形态“的相关文章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形态与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关系分析
目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常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加重(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ND),导致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本研究拟对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形态与ND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连续收集于2...
王忱
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关系探讨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观察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2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治疗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42例,根据辨证标准将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电子胃镜下确认胃黏膜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黏膜内癌(M癌)及黏膜下癌(SM癌),分析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胃黏膜病变在胃窦部多发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脾胃虚弱证其次,在胃角部多发以肝胃不和证为主(P均<0.01);隆起型多发以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平坦型、凹陷型多发均以脾胃虚弱证为主(P均<0.01);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胃黏膜病变在胃窦部发生率高,肝胃不和证在胃角部发生率高。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隆起型胃黏膜病变发生率高,肝胃不和证隆起型、凹陷型胃黏膜病变发生率相当,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为主。
叶春荣廖春丽付肖岩黄灵姗
关键词:胃癌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对MRI乳腺强化病灶形态分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索基于深度学习对MRI图像上乳腺强化病灶形态分类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双侧乳腺MR动态增强的290例患者的资料,使用既往研发的3D分割模型分割出乳腺中异常强化区域,由2位影像诊断医师根据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病变分型(肿块、非肿块样强化)对375个图像进行分类。将上述数据按8∶1∶1随机分为训练集(n=297)、调优集(n=39)和测试集(n=39),使用Auto VGG网络训练分类预测模型,以测试集的混淆矩阵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2位影像医师对于乳腺病灶肿块与非肿块划分的初始一致性为0.917(344/375)。测试集39个数据中,26个为肿块,13个为非肿块样强化。肿块及非肿块样强化病例的三维径线(左右、前后、上下)及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测试集39个数据的预测准确率为0.87,敏感度为0.96,特异度为0.69,精确度为0.86,F1评分为0.91。结论使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乳腺MRI图像上强化病灶形态分类是可行的,有望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刘义秦乃姗马明明王祥鹏张耀峰王霄英
关键词:乳腺肿瘤磁共振成像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前病灶形态及术后疗效评估中的运用价值
2021年
肝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病灶及术后采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后的评估,以及在临床运用。方法 在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选取20例经过肝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年龄32周岁--55周岁,平均年龄40±12周岁。结果 患者在手术前检查中,动态三维超声造影血管与病灶之间的关系清楚,血管走向清晰管数目完整等方面的占比均显著高于二维造影;经过两台设备在扫描后的数据比较后,动脉期血管清晰度、肿瘤血方位联系与图像质量评价的一些中,在动态三维造影的检查下各项数据都明显高于二维造影的检查数据。 结论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与二维造影相比,在手术前可为医生提供更多患者身体方面的详细信息;又因该设备在使用时非常方便、可以进行多次操作使用所以,三维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黎伟王志芬韩东明
关键词:三维超声造影肝癌
钝性胸部损伤病灶形态准确分类仿真研究
2019年
钝性胸部损伤后胸壁可保持完整性,对其病灶形态进行分类可准确反应血管壁损害程度,为手术决策提供明确的参考价值。通过提取胸部损伤图像的纹理特征,解决高维特征空间中存在的维数灾难问题,完成胸部损伤图像的准确分类。传统方法仅考虑胸部损伤图像的纹理特征,未考虑高维特征空间的维数问题,导致胸部损伤图像分类准确度偏低。提出新的基于改进机器学习算法准确分类钝性胸部损伤病灶形态。采用区域灰度级直方图统计矩,提取胸部图像中存在的纹理特征。根据胸部图像纹理特征,将胸部损伤图像的输入空间转变到高维特征空间中,并根据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寻找最优线性分类面,通过核函数方法解决高维特征空间中存在的维数灾难问题,对钝性胸部损伤病灶形态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分类效率高、分类结果较为精准,可为胸部损伤诊断及进一步手术处理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赵一凡卞良
关键词:病灶形态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前病灶形态及术后疗效评估中的运用价值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究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肝癌射频消融(RFA)术前病灶形态及术后疗效评估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57例行RFA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术前具有动态3D-CEUS、二维超声造影(2D-CEUS)检查影像学资料,术后随访至少具有3D-CEUS、增强CT或MRI检查影像学资料;比较术前动态3D-CEUS、2D-CEUS对病灶形态观察价值,并分析3D-CEUS与增强CT或MRI术后疗效评估价值。结果 在术前病灶形态上,3D-CEUS在滋养血管与病灶空间关系清晰、滋养血管走行清晰及滋养血管数目完整等方面的占比均显著高于2D-CEUS(均P<0.05);且3D-CEUS检查的动脉期血管清晰度、肿瘤血管空间关系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2D-CEUS检查(均P<0.05)。在术后疗效评估上,3D-CEUS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3.33%、97.78%、94.74%,增强CT或MRI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3.33%、100.00%、96.49%,2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D-CEUS相比2D-CEUS在术前可提供更多的病灶形态信息;而术后取得与增强CT或MRI同等效果的同时,其操作灵活、便于反复操作:3D-CEUS在肝癌RFA术前、术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建美张志洁张晴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病灶形态疗效评估
高分辨磁共振对脑桥梗死不同病灶形态类型的病因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梗死病灶形态与病因机制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25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病灶形态类型分为脑桥旁中梗死(P...
杨曼纯龙玉张燕婷蔡军白小欣
关键词:桥脑梗死腔隙性梗死
文献传递
高分辨核磁共振对脑桥梗死不同病灶形态类型的病因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梗死病灶形态与病因机制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2019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25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病灶形态类型分为脑桥旁中梗死(PPI)和脑桥深部小梗死(SDPI)。两组患者均在急性起病10 d内接受基底动脉的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依据HRMRI基底动脉管壁与穿支动脉的特点区分不同的梗死病因机制,分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和腔隙性梗死(LI)。比较两种分型方法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DWI梗死灶形态分型显示,PPI组有15例(60.0%),SDPI组有10例(40.0%);HR-MRI的病因机制分型显示,BAD组有23例(92.0%),其中15例均表现为脑桥旁正中梗死,8例表现为脑桥深部小梗死,LI组有2例(8.0%);两种影像学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I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发病机制一致,SDPI需进一步接受高分辨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梗死发病机制。
杨曼纯白小欣龙玉张燕婷蔡军
关键词:脑桥梗死腔隙性梗死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特征与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与相应供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入组临床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心源性卒中,在发病一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VWI)检查和常规MRI[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评估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特征以及颅内外动脉管腔狭窄度,根据DWI上梗死灶形态对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和体积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选1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8例(48.6%)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是症状侧颈动脉斑块富脂质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3~8.43];在兼具富脂质核斑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区域急性脑缺血病灶体积[(15.45±8.97)ml vs(9.09±8.64)ml,P=0.011]和大穿支动脉梗死发生率[34.0%vs 13.2%,P=0.024)]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颈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型糖尿病与症状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特征,尤其是富脂质核密切相关,且更易发生大穿支动脉的梗死,提示MR-VWI细致化分析结合糖尿病因素有助于临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分层和个体化诊治。
孙贝贝李晓刘晓晟赵锡海许建荣赵辉林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
实时三维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术前病灶形态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造影(RT-3D-CEUS)在肝癌射频消融(RFA)术前对病灶形态的评估能力。方法选择在杭州市下沙医院接受RFA治疗的60例肝癌患者(88个目标病灶)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前超声造影(CEUS)和RT-3D-CEUS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病灶的大小和形态,比较两种检查显示病灶形态学特征的能力,并与术后肿瘤发生残留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入选的88个目标病灶中,有70个CEUS测量病灶大小与RT-3D-CEUS相当(A组),另外18个RT-3D-CEUS测量的病灶大小较CEUS更大(B组)。CEUS显示病灶为类圆形38个,椭圆形47个,不规则形3个。而RT-3D-CEUS显示病灶为类圆形34个,椭圆形41个,不规则形13个。其中78个CEUS与RT-3D-CEUS显示病灶形态一致(A′组),另外10个病灶两种检查方法显示病灶形态不一致(B′组)。与术后3个月复查结果比较,A组病灶中经RFA治疗后仍有4个(5.7%)病灶肿瘤残留,而B组中有6个(33.3%)病灶残留,两组病灶肿瘤残留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A′组病灶中经RFA治疗后仍有6个(7.7%)病灶肿瘤残留,而B′组中有4个(40.0%)病灶残留,两组病灶肿瘤残留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RT-3D-CEUS可以从大小和形态方面对肝癌病灶形态学特征进行更为准确地描述,病灶形态学特征对其RFA术后肿瘤残留有一定影响。
汪贤臣李世岩方勇周凌许立龙吴垚
关键词:三维成像射频消融

相关作者

段作伟
作品数:39被引量:276H指数:10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皮质下 梗死 卒中 单发性
龚勋
作品数:121被引量:285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人脸识别 人脸 三维人脸 数据集 三维人脸建模
张凯
作品数:48被引量:144H指数:8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腹腔镜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手术技巧 下腹腔
祁代华
作品数:21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新乡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SLP-2 幽门螺杆菌 胃镜 大肠肿瘤 病灶形态
张余
作品数:360被引量:1,469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骨肿瘤 珊瑚羟基磷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