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9篇“ 眩晕病“的相关文章
- 从“气血痰瘀”论治眩晕病探析
- 2024年
- 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基本病机有“风”“火”“痰”“瘀”“虚”。眩晕日久致气虚血瘀,痰浊上蒙,清阳不升,治疗需将气血双补,化痰升清贯穿始终。痰饮得除,气血得升,脏腑调和,邪去正安。
- 李存阳刘阳张飞虎张飞虎魏泽坤李文强包巴根那巴特金孔立
- 关键词:眩晕病因病机
- 平肝活血化痰汤辨治高血压眩晕病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讨高血压眩晕病的临床治疗方案,着重分析平肝活血化痰汤的辨治效果。方法 2023年01月-2024年06月收治高血压眩晕病60例,均在意识清醒下参与此次研究,按照采集顺序完成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30例。对照组定时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口服,每日两次);观察组早晚服用平肝活血化痰汤;持续服用14 d,统计比较血压水平、眩晕评分、证候积分、椎动脉血液流速、临床治疗效果与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用药14 d后统计血压水平,相较于用药前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低(P<0.05)。用药14 d后统计眩晕评分,相较于用药前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低(P<0.05)。用药14 d后统计证候积分,相较于用药前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低(P<0.05)。用药14 d后统计椎动脉血液流速,相较于用药前明显加快,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快(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比对照组80.0%更高(χ^(2)=5.782,P=0.001)。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0.00%、6.67%比较无差异(χ^(2)=0.785,P=0.324)。结论 高血压眩晕病采用平肝活血化痰汤治疗,可降低血压水平、眩晕评分、证候积分,可加快椎动脉血液流速,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保障治疗安全性,应用价值显著。
- 王娟
- 关键词:眩晕病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水平不良反应率
- 浅谈眩晕病及栗锦迁教授经方论治眩晕病经验
- 2024年
- 本文详细介绍了眩晕病的中医理论、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尤其是栗锦迁教授在治疗眩晕病方面的经验和见解。栗教授认为痰湿是眩晕发病关键病因,并阐述了其对于眩晕病3种证型(痰湿上蒙证、痰瘀互阻证、痰热上扰证)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及遣方用药情况,还列举了栗教授使用经方治疗眩晕病的经验,展示了不同证型的具体治疗思路与用药效果。
- 郭涛李琳
- 关键词:眩晕病经方痰瘀互阻
- 基于眩晕病病机证素辨证诊断量表分析眩晕病病机证素分布规律
- 2024年
- 目的研究基于眩晕病机证素辨证诊断量表分析眩晕病病机证素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235例眩晕病患者问卷调研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不同年龄(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性别的眩晕病患者病机证素分布情况,并统计病位证素以及证素组合的分布规律。结果眩晕病病机证素频率依次为阴虚(25.96%)、血瘀(16.60%)、痰浊(16.60%)、气虚(13.62%)、血虚(10.64%)、风(6.81%)、阳亢(5.11%)、火(2.98%)、气滞(1.70%)。青年组阴虚、痰浊、气虚、血虚、风、阳亢、火、气滞率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青年组血瘀率低于中老年组(5.38%vs 2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6,P<0.001)。男性阴虚、血瘀、痰浊、气虚、血虚、风、阳亢、火、气滞率与女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位证素频率依次为肾(45.66%)、脾(21.39%)、肝(19.65%)、胆(6.94%)、心(2.89%)、胃(2.31%)、肺(1.16%)。证素组合主要集中在两证素组合、三证素组合,前3位依次是单一病机证素+单一病位证素(40.85%)、两病机证素(21.70%)、单一病机证素+两病位证素(17.87%)。结论眩晕病的病机证素主要为阴虚、血瘀、痰浊、气虚,病位证素主要为肾、脾、肝,证素组合以两证素组合、三证素组合最为常见,血瘀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 俞悦王缘桑穆惠时钦
- 关键词:眩晕病病位证素
- 关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眩晕病若干问题的商榷
- 2024年
-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自2012年将眩晕病从肝胆系病证分离并纳入脑系病证以来,条理更为清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眩晕病”篇仍存在病名阐释不完整、诊断与辨治脱节、病因不完善、虚实分型难以指导临床、西医诊断不明确等一些值得讨论和商榷的问题,文章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 刘飞祥林子璇任飞郭迎树张怀亮
-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眩晕头晕
- 王立忠治疗眩晕病经验
- 2024年
- 王立忠教授认为眩晕病辨治以病因为主,从其脏而治,具体分为以痰湿立论,从脾胃肾论治;以痰火立论,从肝肺论治;以痰瘀立论,从肾脑论治;以风火立论,从肝肾论治;以虚立论,从脾肝肾论治。同时,王立忠教授治疗眩晕病注重防治相结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改善生活习惯、调节情志方面及时干预。
- 常学辉王冬莲张良芝
- 关键词:眩晕病学术思想定眩汤名医经验
- 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分析眩晕病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眩晕病患者为对象,患者被分成两组,一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一组研究组,采取天麻钩藤饮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研究组眩晕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吕玉环
- 关键词:天麻钩藤饮眩晕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王立忠治疗眩晕病用药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王立忠教授治疗眩晕病的用药特点,探究其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8年1月—2022年12月河南省中医院王立忠教授门诊收治的眩晕病病案为数据来源,将病案资料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规范化处理,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病案410例,处方410首,涉及中药181味。证候类型以痰湿中阻证、痰火上扰证、痰瘀滞络证居前3位;高频中药36味,以甘草、山茱萸、法半夏、茯苓等药物为主;擅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用药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主要归经为脾、肺、胃、肝经;关联规则分析获得陈皮-半夏、黄连-半夏、黄芪-当归等3组核心中药组合;聚类分析获得3组核心组合方。结论:王立忠教授治疗眩晕主要以健脾燥湿祛痰、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消痰为法,体现了以“痰”为核心,以病为本,从脏而治,擅用清法、和法,谨慎使用补法的治疗学思想。
- 常学辉王冬莲张良芝
- 关键词:眩晕病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病的效果观察
- 2024年
- 观察治疗眩晕病病人的过程中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的加减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眩晕病病人分组,各50例,研究组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的加减治疗和常规方式的西药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方式的西药治疗,对比组间数据。结果 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的加减治疗后,研究组显著降低NIHSS、中医证候分值、复发率、不良反应、DHI,明显提升总有效率、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生活质量QOL-100,显著缩短眩晕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减少眩晕发作频率,比较对照组的对应数据,为P<0.05。结论 治疗眩晕病病人的过程中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的加减治疗,意义重大,对于病人来说,治疗后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眩晕症状获得了明显的改善,不仅持续时间短,而且发作频率少,而且病人的不良反应、复发情况也少发生,生活质量也获得了显著提升等,值得临床推广。
- 吕洪丞黄明伟
-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眩晕病
- 中药泡足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眩晕病的护理效果评价
- 2024年
- 研究中药泡足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眩晕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2年9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120例眩晕病患分为两组,参考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药泡足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眩晕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及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眩晕症明显改善。经过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经过干预后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更好(p<0.05)。结论 对眩晕症患者采用中药泡足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缓解眩晕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效果。
- 李雅茹
- 关键词:眩晕病中药泡足耳穴贴压
相关作者
- 张怀亮

- 作品数:185被引量:819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眩晕 前庭 偏头痛 中医药疗法 头晕
- 彭伟

- 作品数:151被引量:640H指数:14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失眠症 中医药 中医 中药制剂 高血压
- 孙莉

- 作品数:115被引量:252H指数:7
- 供职机构: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 研究主题:偏头痛 前庭 眩晕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头晕
- 单希征

- 作品数:309被引量:1,030H指数:16
- 供职机构:武警总医院
- 研究主题: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梅尼埃病 前庭 突发性聋
- 陈华德

- 作品数:320被引量:1,310H指数:18
-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百会穴 针刺治疗 针刺 烧伤 颈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