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0篇“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相关文章
-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100例CT表现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cT表现,提示该病的特殊cT征,作为诊断依据。方法复习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静脉性血管瘤CT片共100例,分析其所在的位置、范围、形状、边界、密度、CT值及继发性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0例病变均被CT发现。内上象限47例,外上象限11例,内下象限10例,外下象限7例,眶内侧7例,正上方7例,正下方5例,球后2例,占满全眶4例;不规则形90例,分叶形6例,类圆形3例,长椭圆形1例;71例为不均质,29例为均质;其中有静脉石28例。眶骨骨变薄或凹陷者16例,眶腔扩大50例,筛窦变窄16例,眶上裂扩大2例,眶下裂扩大1例。结论CT能够在术前对静脉性血管瘤作准确定性、定位诊断,对制定手术方案及其他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 何利宋国祥赵红
- 关键词:眼眶静脉性血管瘤CT
-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MRI和CT表现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分析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MRI、CT表现,提高对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认识。资料与方法对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患者的MRI、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中,位于眼眶前部1例,肌锥内间隙18例,肌锥外间隙3例,肌锥内外间隙同时受累27例。MRI扫描41例显示为边界清楚但不光滑,形状不规则的不均质肿块。6例肿物边界不清。与眼外肌相比,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内部或周边可见血管流空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不被抑制。46例眼球明显向前突出,7例显示眼球受压变形。29例显示病变沿眼球壁生长呈铸形。15例显示眶尖脂肪间隙消失。7例可见肿物向颅内蔓延。14例具有急性突眼病史者显示出血信号,7例可见液-液平面。CT扫描显示为不均匀的较高密度。5例显示单个或多个的静脉石。26例眶骨受压,眼眶扩大。10例显示眶上裂扩大。结论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在MRI、CT上分别具有其特征性征象。CT对展示骨性结构及钙化有优势,而MRI对肿瘤的内部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的进一步判断更具意义。MRI在定位和定性诊断上优于CT。
- 关祥祯张雪宁杨静张文煜
- 关键词: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 硬化治疗12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体会被引量:2
- 2010年
-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静脉异常,以往常将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但因为本病的组织构成和眼眶解剖特点,手术风险和难度大,不易根治,甚至可能损伤眼眶内重要结构。我们使用直视下无水酒精瘤体内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张辰星秦伟
- 关键词: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无水酒精
- 伽玛刀治疗眼眶静脉性血管瘤中长期疗效分析
- 目的:总结评价伽玛刀治疗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中长期疗效。方法:18例患者中位年龄15岁(2~54岁),男性8例,女性10例;12例(66.7%)系既往手术后复发患者;4例失明;肿瘤容积1.0~30.2cm3,平均7.3&#...
- 徐德生刘东张志远郑立高
- 关键词: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放射疗法临床疗效
- 18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γ刀治疗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总结评价18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γ刀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18例患者中位年龄15岁(2~54岁),其中男8例,女10例;12例(66.7%)系既往手术后复发患者;临床表现:眼球突出17例,双侧眼球突出度差距平均3.4mm(1~13mm),4例失明;肿瘤容积1.0~30.2cm^3,平均7.3±3.5cm^3;均行MRI定位扫描;边缘剂量15~20Gy,中心剂量30~40Gy;5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视神经平均受照剂量6.3±1.7Gy;等中心数7~16个,平均11个。全组患者均无放射治疗史。结果:随访30~120个月,中位时间56个月,复查MRI显示肿瘤全部缩小,其中13例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全组患者突眼症状消失,治疗后平均容机2.23±1.05cm^3;治疗后视力提升11例(61.1%),无变化5例(27.8%),减退2例(11.1%),无γ刀治疗后失明患者;随访期内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肿瘤出血或导血管栓塞;4例曾出现一过性球结膜水肿。结论:γ刀治疗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可长期控制肿瘤生长,可保留部分视力,并发症较少,为术后残留或复发的患者提供了进一步治疗的方法,也可作为静脉性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 刘东徐德生张志远郑立高宋国祥
- 关键词:Γ刀放射外科眼眶静脉性血管瘤
- 伽玛刀在眼眶静脉性血管瘤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伽玛刀(γ刀)对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意义。方法对1997~2005年诊断为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8例患者行立体定向γ刀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变容积1.0~29.3mL;边缘剂量15~20Gy,平均(16.47±1.26)Gy;视神经平均受照剂量(6.13±1.88)Gy。γ刀治疗后随访18~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结果复查MRI显示8例病变体积全部缩小,2例体积缩小超过50%,所有患者突眼症状基本缓解,视力提高。结论立体定向γ刀对于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张志华刘东宋国祥何彦津徐德生
- 关键词:伽玛刀眼眶静脉性血管瘤
-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
- <正>我院自1997年9月至2005年6月用 Leksell 伽玛刀(γ刀)治疗眼眶静脉血管瘤21例,其中15例得到随访,本文对该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 刘东徐德生周晓东张志远张宜培宋国祥郑立高
- 文献传递
- 可溶性止血纱布在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观察可溶性止血纱布在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术中术后的止血作用及阻止此病复发的远期疗效。方法:CT及B超检查确诊为眼眶内静脉性血管瘤的患者7例,采用近肿瘤部的皮肤切口,术中切除部分肿瘤组织后,将止血纱布剪为小块后填塞于原肿瘤部位,加压包扎。结果:无1例术后出血和感染。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球突出度后期明显降低,填塞纱布多者3mo复查时,皮下有波动感,切开皮肤,排出大量透明的似胶冻样物体后,眼球明显后退至正常,3a追踪观查,7例均无明显复发。结论: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手术切除术中使用可溶性止血纱布有助于止血,其纱布溶解后形成的胶状物,还可阻塞瘤体血管断端,使其发生萎缩,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复发。
- 韩仪敏刘静金明
- 关键词:血管瘤可溶性止血纱布眼眶填塞动感
-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CT诊断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分析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CT表现 ,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静脉性血管瘤CT图像 ,与55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对照分析。结果 :CT图像显示 ,21例静脉性血管瘤位于眼眶前部9例 ,肌锥内8例 ,肌锥外3例 ,肌锥内外1例 ;多数病例肿块密度不均匀 ,增强显著 ,6例肿块中有钙化 ;肿块中扭曲血管状影有6例 ,肿块边缘不光滑14例 ,光滑圆形1例 ;眶骨受压7例。两组病例(21例静脉性血管瘤和55例海绵状血管瘤)在病变部位、钙化和形态边缘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增强CT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 钱雯宋济昌陈荣家司诚王文忠
- 关键词:眼眶静脉性血管瘤CT
-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13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01年
- 本文对 131例眼眶静脉性血管瘤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具有独特性 ,好发于青少年 ,多位于眶内上方且慢性生长 ,由于肿瘤内出血引起急性高眶压可致视力丧失。影像学检查显示眶内形状不规则的占位病变 ,肿瘤内多有钙化。治疗以手术为主 ,对于肿瘤内出血引起急性高眶压的病例要立即缓解眼眶压力避免视力丧失。
- 张文静宋国祥
- 关键词:眼眶静脉性血管瘤
相关作者
- 宋国祥

- 作品数:311被引量:1,095H指数:15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眼眶 眼眶肿瘤 CT 眼眶病 超声波诊断
- 刘东

- 作品数:88被引量:166H指数:8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伽玛刀 伽玛刀治疗 放射外科 放射外科手术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 徐德生

- 作品数:153被引量:329H指数:9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伽玛刀 伽玛刀治疗 放射外科 放射外科手术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 郑立高

- 作品数:83被引量:269H指数:9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伽玛刀 伽玛刀治疗 放射外科 放射外科手术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 张志远

- 作品数:73被引量:143H指数:8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伽玛刀 伽玛刀治疗 放射外科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放射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