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52篇“ 社会流动“的相关文章
- 社会流动被引量:1
- 1986年
- 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和重要问题,属于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和人的职业结构变动的范畴。本讲准备谈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种类,社会流动的原因,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流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流动的区别等四个问题。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同一社会形态中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量变过程,也是人的职业结构变化的表现。具体说来,它表现为人们的阶级、阶层所属和人们的职业岗位的四个方面的移动和变换,即从一个阶级移动和变换到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移动和变换到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岗位移动和变换到另一种职业岗位,从一个所在地区移动和变换到另一个地区。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 王训礼
- 关键词:社会流动社会地位社会主义制度阶级社会社会现象阶层结构
- 社会流动效应及其拓展:方法发展、争论与评议
- 2024年
- 社会科学研究中常常面临地位不一致情况下的效应分解问题,其中社会流动效应的估计最为学界所关注。本文通过梳理社会流动效应测量方法的核心争论和最新进展,系统比较了不同方法在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等方面的差异,特别将广泛使用的对角线参照模型与新近提出的流动对照模型进行了比较。利用模型推导、模拟数据和现实数据分析,本文指出流动对照模型对传统方法的批评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存在较大误区。基于此,本文提供了依据理论与现实情境选择适当方法的具体思路,并总结了方法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 王鹏
- 关键词:社会流动
- 社会流动性如何影响生育率?被引量:4
- 2024年
- 在极低生育率条件下,认为生育率只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下降的传统理论几乎无法为旨在提高生育率的政策提供任何依据和指导,而现实中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也显现出碎片化倾向。本文根据国际经验比较发现,存在一个与更替水平相同的普世生育率,因此存在从高和低两个方向朝这个水平趋同的一般现象;历史与现实中妨碍生育率回归的因素可归结为社会流动性厅弱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提高生育意愿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蔡昉
- 关键词:生育意愿社会流动
- 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
- 2024年
- 将代际职业流动作为社会流动性的代理指标,基于2006—2017年共计六轮CGSS调查数据研究我国代际职业流动性的变化趋势、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的变化发现:2006—2017年,我国代际职业流动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整体代际职业流动性有所上升;年龄越小、学历水平越高的子代实现代际职业阶层跨越的概率越大,且该影响逐渐增强;农村家庭比城镇家庭的代际职业向上流动性更高。增加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加大高校招生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将农民纳入正规技术职级晋升体系等均有助于提高社会流动性。
- 左红杨沫
- 关键词:社会流动机会公平
- 促进社会流动的市场机会、社会政策和家庭养育
- 2024年
- 市场机会、社会政策和家庭养育,是保持和扩大社会流动的三个必要条件和基本支柱。本文旨在阐述,在中国经济增长减速造成市场机会扩大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避免社会流动性减弱的后果。一方面,实现14亿人口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求保持人人向上的通道畅通无阻,充分社会流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资源重新配置的空间既未耗竭,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也正在开启,保持社会流动性的基础仍然牢固。扩大社会流动、避免阶层固化和贫困代际传递,应该从三支柱的完善着眼,推进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首先,着力拓展市场机会并促进发展成果分享,打牢促进社会流动的物质基础。其次,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为中心实施社会政策,因应紧迫现实挑战和长期制度需求。最后,通过完善家庭功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下一代创业者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培养提供均等机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蔡昉
- 关键词:社会流动社会政策
- 固化抑或跃升:荷兰教育发展促进社会流动研究
- 2024年
- 作为促进社会流动的内在关键要素,教育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与重构需要多元力量推动。为防范社会阶层固化,促进家庭代际跃升,荷兰以行政政策引导代际合理流动,以财政资金支持代际向上流动,以教育体系培养社会流动内核,以教育体制创造合理分层雏形,以社会参与提升向上流动动力,在扭转社会流动门槛、过程和结果,重塑社会流动趋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借鉴荷兰以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经验,我国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教育要改进分类培养,社会各界要再造参与形式,学生自身则要增强向上社会流动本领与动力蓄积。
- 陈新忠王苗
- 关键词: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代际流动社会流动
- 生育意愿、社会流动和福利国家被引量:1
- 2024年
- 在一个低生育国家,生育意愿有无机会反弹,或者说旨在提高生育率的政策能否奏效,需要阐明是否存在一个高于实际生育率的理想生育意愿。如果这样的生育意愿确实存在并且具有普世性,则可以通过政策干预达到提高生育率的目标。通过对经济史和学说史的梳理,以及从社会流动的角度进行微观行为分析,本文对此做出回答。首先,在不存在实质性制约的情况下,家庭的理想孩子数通常是两个,或者说,2.1这个更替水平即为普世生育率。其次,一旦消除因国家而异的相关制约,各国均可能产生向普世生育率回归的趋势,或称趋中律。这有明显的政策含义。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率,应该着眼于创造趋中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在现代社会,影响生育率回归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流动性。由于社会福利供给的充分性和均等化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制度保障,因此,加快构建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体系,应该成为提高生育率政策努力的着力点。
- 蔡昉
- 关键词:社会流动福利国家
- 我国代际社会流动的教育异质性效应
- 2024年
- 基于10期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分析,本研究发现:首先,教育对于代际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不同出生世代与教育层级中存在异质性效应,教育层级越高,对代际社会流动性的提升作用越强,且在1960—1980年代出生世代中呈相对上升趋势。其次,高等教育对于促进代际社会流动的作用最强,中低教育层级对于促进代际社会流动的作用相对较弱,但由于后者整体占比较高,极大地遮蔽了教育对于促进代际社会流动的正向作用。加快推进教育政策改革,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增加低地位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 祝毅张顺
- 关键词:教育代际流动阶层差异
- 跨越阶层的相遇:民间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子弟的社会流动
- 2024年
- 农民工群体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受拆分型劳动体制的影响,许多农民工子弟成为乡村留守儿童或城市流动儿童,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往往得不到全面充分的保障,多数农民工子弟最终走上与父辈相似的生活轨道,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子弟能否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之后有较好的教育选择,他们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脱离父辈的生活轨迹、能否通过教育得到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些问题既与农民工子弟这个庞大群体的命运息息相关,也事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
- 张晓红潘文格
- 关键词: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弟城市流动儿童农民工群体
- 人口的空间流动与代际社会流动:出生地和流入地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本文基于2010年、2013年、201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的数据,揭示了人口的空间流动和代际社会流动的关系,并探讨了空间流动的起点和终点——出生地和流入地对迁移人口的代际社会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空间流动对迁移者的代际社会流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集聚程度高的中心城市在扮演着“自动扶梯区域”的角色,迁移者进入这些城市更容易实现代际社会流动。另一方面,出生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和中心城市也显著有利于迁移者的代际社会流动。进一步来看,出生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集聚程度、是否为中心城市对流入地的相应特征与迁移者的代际社会流动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表明出生地会影响流入地的自动扶梯区域作用的发挥。
- 蔡裕莹王洁晶
- 关键词:流入地出生地
相关作者
- 杨豪

- 作品数:27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流动 冀中抗日根据地 中共革命 华北根据地 仪式
- 李若建

- 作品数:146被引量:995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研究主题:外来人口 大跃进 社会流动 户籍制度 人口迁移
- 薛志清

- 作品数:34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流动 汉代 宋代 清代 辽代
- 何爱霞

- 作品数:107被引量:536H指数:14
-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成人教育 继续教育 成人 贫困代际传递 成人学习
- 郑若玲

- 作品数:151被引量:1,273H指数:2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高考 高考改革 公平 考试 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