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篇“ 经筵制度“的相关文章
- 宋代经筵制度探析被引量:5
- 2020年
- 宋代自太宗后,无一朝不开经筵。经筵制度,在宋代被定为"皇朝家法",其可视为特殊的对皇帝的再教育制度。经筵制度源于西汉,经筵官侍读则始置于唐,唐末五代废弛,宋复经筵制度,较为健全。宋代经筵官设,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元丰改制"后侍读、侍讲、崇政殿说书多为兼职。之所以出现经筵官以兼官为主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经筵官身为"帝师",必须由学问好、有声望、有地位的名儒硕士(多为进士出身)担任;二是皇帝将经筵授课视为一条了解外部和咨询时政的渠道,因此相对独立于相权的台谏官,就常成为经筵兼官;三是经筵官又是权相暗箱操控、打探皇帝信息动态的难得孔道,如秦桧就通过除授言路官必兼筵官的权术,使其亲信成为经筵官。因此,宋代台谏官多兼经筵官,这也反映出经筵官之除授,成为了宋代皇权与相权明争暗斗之地。结合宋代经筵讲读的时间、内容、场所和方式,纵向考察两宋经筵制度,亦可看出其为宋代文治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 龚延明
- 关键词:宋代经筵制度
- 从宋代皇储培养与经筵制度看皇帝文化素质
- 2020年
- 皇储作为未来的皇帝,是封建政权传承的重要环节,是封建社会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储的选定与培养关系到皇室血脉的传承以及封建统治的延续,是为政立国的根本。历朝皇帝不可避免都会加强对皇储各方面的培养,在宋代重文轻武的风气中,对于皇储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尤为看重,而且皇储登基之后的经筵制度对于维护国家安定也具有重要作用,是宋代皇帝治国安邦的重要一环。皇储培养与经筵制度对于宋代皇帝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臧兴崇
- 关键词:经筵制度
- 明代经筵制度新探被引量:2
- 2017年
- 明英宗初年,经筵仪注正式确定下来,由宋元时期单一经筵进讲演变为仪式性的月讲和实用性的日讲两种。日讲在正统以后又面临着讲读时间有限、君臣悬隔太远、讲章不得言及时事等限制,不可避免地沦为知识性的传授。万历中期以后,皇帝几从前朝消失,即便日讲也难以维持。经筵辍讲日日撰讲章这一权宜之举,代替经筵面讲,被推广到日常讲读日,并由此固定下来。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经筵无法持续的僵局,但反映出翰林乃至内阁儒臣在面对日益扩张的皇权前的无奈。
- 包诗卿
- 关键词:经筵皇权明代
- 清代皇子教育与经筵制度关系探析
- 2017年
- 清代的皇子教育制度随着清朝的建立、发展、强大,逐步趋于完备,即使在清末国势衰败的情形下,皇子教育依旧是政务中的重点;经筵制度恰恰相反。清代的经筵制度在康熙朝前期达到鼎盛,康熙中期以后经筵制度开始衰落,之后经筵制度成为仅仅具有象征意义的典礼。两种制度呈现出互为消长的趋势,皇子教育不完备时,经筵制度普遍受到关注并得到了有效的实施;随着皇子教育逐渐完备,经筵制度具有的教育功能大大减弱,最终流于形式;到了清朝晚期,皇子教育模式甚至完全替代了经筵制度。
- 许静
- 关键词:清代经筵制度
- 明代经筵制度新探
- 经筵制度萌芽于西汉,形成于北宋,成为对传统君主进行文史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朱元璋废丞相后,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皇帝素质的高低以及执政能力的培养,使经筵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庶人之学与不学,系一家之兴废:人主之学与不...
- 包诗卿
- 文献传递
- 宋代经筵制度化与“帝王之学”的形成被引量:1
- 2017年
- "经筵"为宋以后御前讲席专用语。"筵"为最下层之席,之所以御前讲席用"筵"字,乃是讲官之敬辞,与臣子对帝王称"陛下"道理相同。经筵之讲自宋太宗始,日御经筵自宋仁宗始,论者谓经筵之重与宰相等。宋代文化的兴盛,表现在民间,有遍布天下的书院;表现在朝廷,则有逐渐制度化的经筵。书院讲学促进了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经筵制度化则孕育、催生了"帝王之学"。"帝王之学"由北宋范祖禹初创,到南宋真德秀时方建构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帝王之学"不同于以往的"帝王之术","帝王之术"主要指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帝王之学"主要指帝王所应具备的理想人格与所应掌握的知识体系。
- 夏福英
- 关键词:经筵范祖禹真德秀
- 试论明清经筵制度的发展演变被引量:1
- 2014年
- 经筵制度是中国古代帝王教育制度,它正式确立于北宋,并为后世历朝所延续。明清以来,由于皇帝高度集权,经筵制度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并越来越背离其帝王教育的初衷,最后基本成为皇帝训谕臣下、宣示御论的工具。
- 许静
- 关键词:明清经筵
- 论宋朝经筵制度被引量:5
- 2013年
- 宋朝经筵制度本来并不具有政治含义,其政治咨询功能的添加,有一定的历史过程,不能一概而论。宋朝经筵制度的设计理念,实际反映了集权体制下的君主对威胁到自己最高权威的先秦保傅制的蓄意改造,即"不是老师观"。经筵制度协调了皇帝的政治地位和大臣的学术地位的一对矛盾体,因此才能得以最终确立,并长期延续。
- 邹贺
- 关键词:宋朝经筵制度
- 经筵制度与清朝的儒化、汉化及文化认同
- 清朝入关之前,就已经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颇为重视.入关之后,他们为了有效地控制中国地区,主动认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积极推行自身的儒化、汉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其中,经筵制度的设立,也是清朝主动儒化、汉化的重...
- 姜海军
- 关键词:清朝民族问题经筵制度文化认同
- 文献传递
- 明清经筵制度特点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经筵制度是中国古代帝王教育制度,它正式确立于北宋,并为后世历朝所延续。明清以来,经筵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不同于宋代的诸多特点。
- 许静
- 关键词:明清经筵
相关作者
- 邹贺

- 作品数:20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经筵制度 宋朝 经筵 《说岳全传》 《宋史》
- 许静

- 作品数:15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故宫博物院
- 研究主题:经筵 明清 清代 宫廷 经筵制度
- 邹贺

- 作品数:10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经筵制度 经筵 《说岳全传》 《七略》 六分法
- 包诗卿

- 作品数:20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
- 研究主题:明代 自我书写 关羽 皇权 经筵制度
- 朱子彦

- 作品数:90被引量:284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 研究主题:明代 禅代 党争 三国时期 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