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2篇“ 肉类消费“的相关文章
- 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消费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 2023年
- 目的调查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食品营养和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民健康。方法本研究采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0年开展的人群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项目中的肉类消费数据,共纳入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239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法收集肉类消费数据,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各种肉类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北京市3岁及以上居民肉类消费率为91.9%。其中,猪肉消费率为77.4%,牛肉消费率为50.6%,羊肉消费率为21.5%,禽肉消费率为23.0%。居民肉类消费模式受到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的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猪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是民族,牛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民族、职业和家庭月收入,羊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和家庭月收入,禽肉消费的独立风险因素是家庭月收入。结论北京市居民肉类消费率较高,肉类品种日益丰富,膳食结构逐渐完善,但猪肉仍是居民主要肉类消费产品,应给予居民科学营养指导,有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 王起赫刘飒娜梁栋金庆中赵耀邓陶陶李湖中屈鹏峰刘爱东方海琴
- 关键词:肉类消费消费率影响因素
- 非洲猪瘟疫情对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被引量:5
- 2023年
- 为了明确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国内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给后续制定和实施稳定生猪市场的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以后研究其他动物疫病暴发后居民肉类消费行为变动提供一定参考。基于2015—2020年全国31个省(市、区)(除港澳台外)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究非洲猪瘟对居民肉类消费结构的影响,并运用调节效应模型对其作用机理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第一,非洲猪瘟导致我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总量下降明显,其中猪肉下降趋势最显著,禽肉作为猪肉的主要替代品消费量显著上升,虽然牛羊肉也起到了替代作用,但结果不显著。第二,非洲猪瘟对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居民与全国总体居民的消费变化方向一致,并且农村居民受非洲猪瘟影响更大;对城镇居民而言,非洲猪瘟也会降低其肉类总消费量和猪肉消费量,但并不显著,与农村居民不同的是禽肉与牛肉共同成为城镇居民选择的猪肉替代品。第三,居民可支配收入在非洲猪瘟对居民肉类总量与猪肉的消费影响中有显著调节作用,非洲猪瘟发生后可支配收入越低的省份,肉类总量与猪肉的消费下降越多。
- 郝旺石自忠杨健卿胡向东
- 关键词:双重差分
- 畜禽禁养政策对农村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
- 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膳食中肉类摄入增加,保障了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营养需求。但当前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营养认知水平的差异下,农村居民膳食肉类消费与其家庭农业生产存在一定关联,呈现地区性、群体性、家庭生产差...
- 李子薇
- 关键词:肉类消费
-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特征与趋势研究
- 随着收入增长、城镇化推进和人口增加,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特别是肉类消费已成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政府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对我国居民肉类消费变化及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分...
- 秦越
- 关键词:城乡居民
- 典型国家与地区肉类消费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改善,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科学研判肉类消费变化趋势及峰值对增强中国农产品市场调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水平和膳食结构模式是影响肉类消费的主要因素,因而进行肉类消费的国际分析可为中国提供借鉴与参考。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为例,比较分析了近60年来肉类消费特点与变化规律,实证研究了肉类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基于此预测了中国大陆肉类消费峰值。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日本、中国台湾、欧盟、美国肉类消费变化均存在“先增长、后趋稳”规律;到达趋稳阶段后,肉类消费结构变化趋同,畜肉消费量近乎饱和,禽肉消费量快速增长;预测中国大陆人均肉类消费量于2028年达到峰值(70 kg),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年人均消费量分别为40 kg、10 kg、19 kg,中国大陆肉类消费总量于2031年到达峰值(10300万t)。
- 秦越李干琼
- 关键词:肉类消费量消费结构
- 重庆市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为全面了解重庆市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情况,促进重庆市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转型升级,本研究根据2010—2019年重庆市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相关数据分析重庆市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人均可支配收入、肉类产品价格、城镇化水平和消费习惯4个因素对重庆市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市城镇居民肉类消费量基本稳定,农村居民肉类消费量增长迅速;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占比最高,牛羊肉消费占比较低;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户外肉类消费比例不断扩大。消费习惯对重庆市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有重要影响;其次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其对农村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大于城镇居民;城镇化水平和产品价格对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影响也较大,且对城镇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肉类消费水平;保障畜禽产品供给,丰富肉类产品消费形式;积极宣传膳食知识,推动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合理化;加强肉类产品质量监管,提高肉类产品质量。
- 刘辉陈琼
- 关键词: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消费结构灰色关联模型影响因素
- 肉类消费习惯与大学生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肉类消费习惯与大学生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长沙市第四医院健康体检的224例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分为NAFLD组(n=71例)和健康对照组(n=153例)。收集患者基础资料、血液相关指标,肉类消费习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肉类消费习惯与大学生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间的关系。结果两组年龄、民族、身体质量指数、体力活动、红肉摄入量、加工肉类摄入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红肉摄入量(OR=1.095;95%CI 1.059~1.133)、加工肉摄入量(OR=1.930;95%CI 1.490~2.499)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红肉和加工肉类是大学生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大学生NAFLD的发生密切相关。
- 刘寿行黎卫华李建国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功能转氨酶
- 吉林省城镇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食品的消费结构在人们生活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食品消费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和优质化方向转变,尤其是肉类消费结构的转变。作为中国农业大省之一的吉林省在商品...
- 单宇鑫
- 关键词:个人偏好肉类价格
- 文献传递
- 我国居民肉类消费情况调查被引量:15
- 2020年
- 为更好研究落实2020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的决策部署,对居民肉类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对全国30个省(区、市)各年龄层次、收入水平的1 060名居民,进行了猪肉、牛肉、羊肉、禽肉、水产品等肉类消费情况和习惯摸底。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日常猪肉消费量有所降低,但猪肉仍是主要肉类消费产品;居民喜食热鲜猪肉的消费习惯已发生变化,对冷鲜猪肉接受度较高,对冷冻猪肉接受度低;卫生安全和价格是影响居民对猪肉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可考虑从创新检疫工作模式,重点扶持"养殖-屠宰-销售"一体化企业,强化冷冻肉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等4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冷鲜、冷冻肉品的认可度,为未来推动从"调猪"向"调肉"转变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 李昂李卫华滕翔雁翟海华王媛媛贾智宁万玉秀刘昌华范佳琪李超白林坡隋金玉孙利凯周琳黄保续刘德萍
- 关键词:肉类消费冷鲜肉热鲜肉冷冻肉动物防疫
- 粉猪向前冲 肉类消费潜力巨大
- 2020年
- 一进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4.1号馆,浓郁的肉香扑面而来。和往年中食展相比,今年猪肉取代了牛肉,成为各大肉类参展商主推的产品,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西班牙、俄罗斯、智利等国家都开设了猪肉展位,展示或推荐猪肉、猪副产品、加工猪肉等多种类型的猪肉产品,国内豬肉养殖和贸易企业也频频发力。
- 褚宏辚(文/图)江梅娟(文/图)
- 关键词:肉类消费猪肉产品参展商
相关作者
- 潘耀国

- 作品数:102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肉类消费 畜牧业 肉类 全景图 肉类生产
- 白军飞

- 作品数:70被引量:1,283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消费者 影响因素 餐饮业 农村 肉类消费
- 曹建民

- 作品数:76被引量:682H指数:15
-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肉牛 肉牛养殖 肉牛产业 农民 农户
- 武拉平

- 作品数:356被引量:1,811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兔产品 粮食安全 兔肉 农户 兔业
- 施海东

- 作品数:90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海门市农业局
- 研究主题:肉种鸡 饲养过程 生物安全 AA^+肉种鸡 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