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8篇“ 胃迷走神经“的相关文章
- 离断胃迷走神经对门静脉高压胃病大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离断胃迷走神经对门静脉高压胃病(PHG)大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PHG组、单纯胃迷走神经离断组(VO组)、PHG+VO组(PHGVO组),各10只。SHAM组仅游离门静脉及胃迷走神经,VO组游离门静脉并离断胃迷走神经,PHG组采用门静脉部分结扎法制备PHG模型并游离胃迷走神经,而PHGVO组在PHG制作成功后再离断胃迷走神经。使用压力换能器及多道生理记录仪检测门静脉压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及胃组织中胃泌素水平。结果:PHG组和PHGVO组的门静脉压力均显著高于SHAM组和VO组(P<0.05),SHAM组与VO组、PHG组与PHGVO组门静脉压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HGVO组的血清及胃组织中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PHG组、VO组血清及胃组织中胃泌素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而PHG组与VO组血清及胃组织中胃泌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断大鼠胃迷走神经会使PHG大鼠血清及胃组织中的胃泌素水平升高。
- 舒畅徐进宇朱家胜
- 关键词:胃泌素胃组织
- 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营养及生存情况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胃癌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随着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以及机体康复的重要因素为术后胃肠功能的紊乱,而目前研究认为,胃癌根治术中切断患者迷走神经与否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探讨分析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疗效,及其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茹新力
- 关键词: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后营养预后
- 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对原发性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对原发性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比两组胃肠激素相关指标、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结果术后7 d,观察组胰高血糖素、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餐后上腹饱胀感及食欲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体质量指数、前白蛋白及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原发性胃癌患者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胃肠激素水平,且术后营养状况较好。
- 赵长虹
- 关键词:胃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原发性胃癌营养状态
- 不同频率捻转手法对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影响的分析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的影响,探讨针刺手法作用规律。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60次/min针刺组和120次/min针刺组。20%乌拉坦麻醉后暴露胃体部,经十二指肠放置球囊于胃窦部,分别用60、120次/min两种频率的均匀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使用Biopac生理记录仪记录针前、行针时、留针时和出针后的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信号,对胃运动频率、波幅和迷走神经放电频率进行提取分析。结果:针刺正常大鼠足三里后,60次/min捻转手法对正常大鼠胃运动波幅、频率呈现抑制作用,120次/min捻转手法对大鼠胃运动波幅呈现促进趋势;行针及出针5 min、15 min时,捻转60次/min组胃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减少,针刺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频率捻转针刺手法对健康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作用效果有差异。
- 胡书香李翠艳李强刘阳阳郭义陈泽林
- 关键词:捻转手法足三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胃运动
- 保留胃迷走神经式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近期营养状态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研究保留胃迷走神经式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近期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胃窦癌患者60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予以保留胃迷走神经式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与对照组(予以传统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近期营养状态。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营养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胃迷走神经式远端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佳,可改善患者近期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景小松吕柯王耿泽宋展
- 关键词:迷走神经胃肠功能营养状态
- 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疗效及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观察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疗效及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胃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远端胃癌根治术手术指证,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方式,观察组采取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比较2组疗效及术后营养状况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6.8±45.7)min、(225.1±68.9)ml,与对照组(213.2±39.8)min、(208.9±59.6)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62.5±9.5)h,明显短于对照组(76.9±8.9)h,P<0.05;观察组餐后上腹饱胀感、食欲下降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12.5%)、5例(12.5%),均低于对照组13例(32.5%)、16例(40.0%),均P<0.05。2组患者术前1 d胃泌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胃泌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分别为(68.7±11.5)pg/ml、(26.3±3.6)m U/L,显著低于对照组(91.3±12.5)pg/ml、(35.8±3.5)m 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6及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4.3±4.5、51.3±4.8、55.6±3.9,均高于对照组32.6±5.1、36.9±4.5、40.2±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疗效较佳,且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更优,有利于预后。
- 廖南生林峰
- 关键词: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疗效预后
- 保留胃迷走神经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
- 目的与背景: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胃窦癌约占胃癌患者总数的一半。目前远端胃癌根治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因术中常规切断迷走神经,术后患者常常出现胃排空障碍、反流性食管炎、营养不良和胆石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
- 吴厚宾
- 关键词:胃癌术后营养
- 文献传递
- 修补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疗效。方法将12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患者分别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64例)及单纯穿孔修补术(64例)两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A组术后有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2 w后症状自动消失;6例发生腹泻,给予易蒙停2 d后症状缓解。B组7例发生腹泻,给予易蒙停等药物3 d症状消失,10例仍有术前类似的溃疡性疼痛,服用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1~2 w症状逐渐好转,均无死亡病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穿孔修补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对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修补术,适合急诊手术和基层医院开展。
- 刘庆祥伍启春钟春玲
- 关键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近端迷走神经切断术
- 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加胃底环状缝扎术治疗门脉高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被引量:1
- 2008年
- 陆松春
-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高选择性门脉高压三腔二囊管压迫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迷走神经高选择切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 2005年
- 我们1990-01/1999-12共收治门静脉高压症(PHT)病人348例,均为择期手术,手术行断流术。现将手术的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 陈甡施宝民陈书才
- 关键词: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胃迷走神经门静脉高压症PHT胃粘膜
相关作者
- 杜永平

- 作品数:66被引量:287H指数:10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研究主题:厌食 宝宝乐口服液 儿宝颗粒 下丘脑腹内侧核 小儿厌食症
- 张国成

- 作品数:275被引量:1,445H指数:19
- 供职机构:武警后勤学院
- 研究主题:儿童 人细小病毒B19 细小病毒B19 聚合酶链反应 先天性心脏病
- 张月萍

- 作品数:73被引量:364H指数:11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研究主题:厌食 儿童 小儿厌食症 儿宝颗粒 动物模型
- 张月萍

- 作品数:8被引量:36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 研究主题:迷走 小脑 传入信息 胃迷走神经 和胃
- 王建军

- 作品数:149被引量:422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小脑 组胺 神经元 电活动 小脑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