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48篇“ 脂肪水平“的相关文章
- 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及其体脂肪水平的观察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中肌肉和体脂肪水平,探讨肝病严重程度与肝硬化患者肌肉和体脂肪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指标,利用Sliceomatic 5.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第3腰椎水平的骨骼肌指数(L3-SMI)、内脏脂肪面积(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FA),评估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VFA和SFA分别与L3-S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非优势侧上臂中点围度(MAC)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分组中CT所测得的肌肉和体脂肪水平。结果共纳入203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合并肌肉减少症患者86例(42.4%),非肌肉减少症患者117例(57.6%),肝硬化合并肌肉减少症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手握力(HS)、MAC、TSF、小腿围(CC)、VFA、SFA、内脏脂肪指数(VATI)及皮下脂肪指数(SATI)低于非肌肉减少症患者(P<0.05),VFA与MAC的相关性最强(r=0.595,P<0.001),SFA与TSF相关性最强(r=0.753,P<0.001)。Child-Pugh评分C级的VFA、SFA、VATI和SATI低于Child-Pugh评分A级与B级(P<0.05),L3-SMI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ELD评分>11分的上述指标均低于MELD评分≤11分(P<0.05),L3-SMI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生肌肉减少症时,体脂肪水平也下降,且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下降,但肌肉水平未见显著变化。
- 韩明姜祺澜苏文意邓明明罗刚汪敏
- 饲料脂肪水平对黑脊倒刺鲃肠道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 2024年
- 以初始体重为(20.77±0.12)g的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5.5%(L5.5组)、7.0%(L7.0组)、8.5%(L8.5组)、10.0%(L10.0组)和11.5%(L11.5组)的5种等氮饲料进行为期51 d的饲养试验,以明确饲料脂肪水平对黑脊倒刺鲃肠道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肠道绒毛高度先逐渐上升后趋于稳定。较低(L5.5组)和较高(L10组、L11.5组)的饲料脂肪水平均显著降低肠道绒毛宽度(P<0.05)。肠道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在L8.5组达到最高。与L5.5组相比,L7.0组、L10.0组和L11.5组均显著增加肠道肌层厚度(P<0.05)。较高(L8.5组、L10组、L11.5组)的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增加肠道绒毛的杯状细胞数目(P<0.05)。肠道α-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而降低,L5.5组脂肪水平时活性最高。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则先增后减,分别在L7.0组和L8.5组时达到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肠道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较高(L10.0组、L11.5组)的饲料脂肪水平显著下降肠道组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增加肠道组织的丙二醛含量(P<0.05)。与L5.5组相比,L7.0组显著增加肠道组织总抗氧化能力(P<0.05)。综上所述,8.3%(L8.5组)的饲料脂肪水平供应能够协同调节肠道氧化应激、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形态,促进黑脊倒刺鲃肠道的健康发育。
- 赖铭勇
- 关键词:黑脊倒刺鲃脂肪水平肠道组织形态氧化应激
- 饲料脂肪水平对杉虎斑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酶活性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为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杉虎斑(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olyphekadion♂)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5种脂肪水平分别为5.86%(L1)、7.74%(L2)、9.72%(L3)、11.74%(L4)、13.68%(L5)的等氮饲料,并选用初始平均体质量为7.16 g左右的杉虎斑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开展为期56 d的投喂实验。【结果】1)当饲料脂肪水平为9.72%~11.74%时,杉虎斑幼鱼生长性能最佳,增重率和肥满度显著最高,饲料系数显著最低(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杉虎斑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全鱼粗蛋白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逐渐降低。3)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4)当饲料脂肪水平从5.86%上升到9.72%时,杉虎斑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性均逐渐升高;当饲料脂肪水平超过9.72%时,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降低;当饲料脂肪水平超过11.74%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开始降低。5)分别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二次多项式分析,得出杉虎斑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9.77%和10.39%。【结论】本研究条件下,杉虎斑幼鱼饲料中脂肪的建议添加量为9.77%~10.39%。【意义】本研究结果可为杉虎斑幼鱼精准、高效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 谢瑞涛刘敏王卓铎黄建盛陈刚吴旭干张海涛
- 关键词:脂肪水平体成分生化指标
- 日粮脂肪水平对图们雅罗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2024年
- 图们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tum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仅分布于图们江干流及其支流及绥芬河[1]。因其肉质细嫩、鲜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深受消费者和养殖户青睐。图们雅罗鱼饲料的配制是养殖高产、稳产的关键,脂肪是饲料的主要营养物质,也是鱼体能量和必需脂肪酸(EFA)的唯一来源[2-3]。
- 张家松赵全东高娜张莹高春山
- 关键词:雅罗鱼必需脂肪酸图们江
- 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对太湖鲂鲌冬片鱼种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优化太湖鲂鲌配合饲料配方,设计3个饲料蛋白水平(36%、39%和42%)和3个脂肪水平(6%、8%和10%)的3×3因子实验,配制9种实验饲料(P36L6、P36L8、P36L10、P39L6、P39L8、P39L10、P42L6、P42L8和P42L10),分别饲喂9组3重复平均体重为8.59 g的太湖鲂鲌冬片鱼种60d,以探讨饲料中不同含量的蛋白和脂肪对太湖鲂鲌冬片鱼种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肠道消化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鱼摄食蛋白水平为39%和42%的6种饲料(P39L6、P39L8、P39L10、P42L6、P42L8和P42L10)后,其鱼体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鱼体增重率均比摄饲料蛋白水平为36%的3种饲料(P36L6、P36L8和P36L10)的实验组要高(P<0.05),而饲料系数则较低;在同一饲料蛋白水平时,饲料脂肪水平变化对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影响;摄食蛋白质水平为39%饲料的3个实验组的蛋白质沉积率均高于饲料蛋白为36%的3个实验组。饲料同一脂肪水平时,饲料蛋白水平从39%提高到42%对蛋白质沉积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脏体指数(VSI)与饲料脂肪水平(L)呈正相关(VSI=0.223L+4.611,R=0.746,P=0.000);全鱼粗脂肪随饲料蛋白的升高而降低,但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摄食3种低脂肪水平(6%)的饲料(P36L6、P39L6和P42L6)的太湖鲂鲌肌肉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摄食其他6种脂肪水平较高(8%和10%)饲料组;摄食3种蛋白水平为36%的饲料(P36L6、P36L8和P36L10)后,太湖鲂鲌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蛋白水平39%和42%的饲料组;太湖鲂鲌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不受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能使实验鱼获得良好生长和饲料利用的适宜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9%和6%。过低的饲料蛋白水平和过高的饲料脂肪水平易导致鱼体脂肪积累过多。
- 孙丽慧李倩姜建湖郭建林陈建明
- 关键词:脂肪水平肠道消化酶
-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丝尾鳠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 2024年
- 设计蛋白质水平(34%、38%、42%)和脂肪水平(5%、8%、11%)的3×3交互实验,共配制9种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9.96±0.08) g的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幼鱼8周,探究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丝尾鳠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丝尾鳠平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42L11组增重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但与P38L8、P38L11、P42L8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P38L11组蛋白质效率最高,但与P34L11、P38L8、P42L8、P42L11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11%脂肪组丝尾鳠平均脏体比、体脂肪含量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5%脂肪组(P<0.05)。油红染色结果表明,11%脂肪组出现肝脏脂肪蓄积,且血清平均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5%和8%脂肪组(P<0.05)。肠道平均消化酶活力、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随着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综上所述,适度提高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能够增加丝尾鳠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42%蛋白水平下虽然能够获得更高的增重率,但会导致蛋白质效率降低,高脂肪水平则会引起肝脏脂肪异常沉积和肝损伤。因此,在此实验条件下,丝尾鳠饲料的最佳蛋白水平在38%左右,不宜超过42%;最佳脂肪水平在8%左右,不宜超过11%。
- 张姚铮泰谢凯石勇李新平肖调义胡毅戴济鸿
- 关键词:脂肪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丝尾鳠
- 饲粮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华鲮生产性能、消化吸收能力与肌肉品质的影响
- 俞欣
-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感官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研究采用3×3双因素实验设计,配制3个饲料蛋白质水平(35%、40%和45%)和3个饲料脂肪水平(20%、25%和30%)的9种饲料探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初始体重为1.5kg)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蛋白质水平为40%、脂肪水平≥25%的饲料组(P40L25和P40L30组)三倍体虹鳟增重率最高,且P40L30组饲料系数最低。在生理代谢方面,高蛋白质饲料(45%)会降低三倍体虹鳟内脏中的脂肪沉积,并促进肝脏健康;高脂肪饲料(30%)不会增加肝脏脂肪含量,同时会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然而高蛋白质高脂肪饲料(P45L30)组肠道发生氧化损伤导致消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鱼类生长和饲料利用。在感官品质方面,肌肉红色值在P45L30组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肉质和气味无明显影响,而投喂高蛋白质饲料(45%)会导致肉质下降。综合以上结果,体重在1.5—2.5kg生长阶段的三倍体虹鳟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为40%,适宜脂肪水平为≥25%。
- 陈丽霞曹嵩靖孟玉琼孙国梁李长忠马睿
- 关键词:生理代谢感官品质饲料营养三倍体虹鳟
- 外源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脂肪沉积及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
- 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广泛养殖的冷水性鱼类。目前,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倾向于使用高脂饲料。然而,饲料中脂肪含量过多可能导致鱼体出现生长发育变慢、抗病能力降低等现象。因此,深入了解三倍体虹鳟如何...
- 刘格格
- 关键词:三倍体虹鳟脂肪代谢饲料脂肪
- 饲料脂肪水平对扁吻鱼生长及机体组成的影响
- 2023年
- 为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扁吻鱼生长及机体构造的影响,本研究以4.32%、6.32%、8.32%、10.32%、12.32%、14.32%脂肪含量的等蛋白饲料对初始体重为(90.15±0.28)g的扁吻鱼进行为期76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脂肪含量为4.32%~14.32%时,在该养殖周期下,扁吻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鱼体水分未受到显著影响(P>0.05);肝脏及肝脏细胞形态正常;鱼体灰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受到显著影响(P<0.05),F4组鱼体灰分比其他组高8.13%~17.70%,F5组鱼体蛋白质含量比其他组低7.89%~20.74%,F5、F6组鱼体脂肪含量分别比其他组高23.71%~218.72%、5.74%~172.41%;鱼体脂肪含量与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鱼体蛋白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扁吻鱼对饵料脂肪含量的耐受度高于14.32%,这将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 焦飞李晓东李林高攀胡建勇
- 关键词:扁吻鱼脂肪体成分肝脏
相关作者
- 麦康森

- 作品数:637被引量:3,423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大黄鱼 大菱鲆 饲料 稚鱼 营养
- 王爱民

- 作品数:590被引量:1,767H指数:22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
- 研究主题:马氏珠母贝 异育银鲫 梭鱼 饲料 克氏原螯虾
- 艾庆辉

- 作品数:312被引量:1,525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大黄鱼 大菱鲆 饲料 稚鱼 幼鱼生长
- 徐玮

- 作品数:255被引量:1,034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大黄鱼 大菱鲆 饲料 稚鱼 幼鱼生长
- 张彦娇

- 作品数:88被引量:29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大菱鲆 幼鱼生长 大黄鱼 饲料 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