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1篇“ 腐殖质组分“的相关文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2025年
本研究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层常规种植模式菜花(T_(0))和有机种植模式,依次为辣椒(T_(1))、大地辣椒(T_(2))、玉米(T_(3))和花椰菜(T_(4))对土壤速效养分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种植模式T_(3)土壤平均速效氮含量最高,为110.67 mg/kg,平均含量依次为T_(3)>T_(2)>T_(1)>T_(0)>T_(4);T_(2)、T_(3)和T_(4)模式土壤平均速效磷含量均低于T_(0),平均含量依次为T_(1)>T_(0)>T_(2)>T_(4)>T_(3);T_(2)土壤平均速效钾含量最高,为275.13 mg/kg,平均含量依次为T_(2)>T_(3)>T_(4)>T_(1)>T_(0);T_(3)土壤平均胡敏酸含量最高,为1.38 g/kg,平均含量依次为T_(3)>T_(2)>T_(4)>T_(1)>T_(0);4种有机种植模式的土壤平均富里酸含量均低于常规种植模式,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_(0)>T_(4)>T_(1)>T_(3)>T_(2)。有机种植模式下土壤平均速效氮、速效钾和胡敏酸含量较常规种植模式高。土壤胡敏酸与速效钾、速效氮与速效钾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综上来看,有机种植模式可明显改善土壤速效养分和腐殖质组分,提高土壤肥力。
邢琳琼赵美微
关键词:土壤速效养分腐殖质组分土壤肥力
平菇菌渣与化肥配施对番茄产量、土壤团聚体结构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2025年
采用划区试验,设置平菇菌渣水平(0、50%、100%,记为P0、P50、P100)与化肥水平(0、50%、75%、100%,记为C0、C50、C75、C100)配施试验,共设7个处理,探索平菇菌渣与化肥配施对番茄产量、土壤团聚体结构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平菇菌渣配施化肥可明显影响番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群体绝对生长率、土壤团聚体结构及腐殖质组分。与单一化肥处理(C100P0)相比,平菇菌渣配施化肥处理下番茄生育前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群体绝对生长率较低,但平菇菌渣配施化肥处理可促进大颗粒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及抗侵蚀能力,且可显著提高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促进富里酸组分转化,增强土壤酸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活性,使中后期长势较佳,以C75P100处理整体较优。产量数据显示,前2年中化肥减施比例越高,产量降幅越大,但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平菇菌渣配施化肥与C100P0处理的产量差距逐渐减小;与C100P0处理相比,平菇菌渣配施化肥处理产量5年平均产量变幅为-9.93%~0.40%,C100P0处理与C75P100处理差异不显著。综上,平菇菌渣和化肥配施可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促进腐殖质转化,75%常规化肥配施16000 kg/hm^(2)平菇菌渣可有效保障番茄产量不减产,表明平菇菌渣具有减肥潜力,C75P100是最佳的化肥施用比例与平菇菌渣施用量处理。
魏雅冬郭海滨
关键词:化肥配施番茄产量腐殖质组分土壤团聚体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本研究基于山东莱阳4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低量有机肥(M1,施用量30 t/hm^(2))、低量有机肥与低量氮肥(施氮量138 kg/hm^(2))配施(M1N1)、低量有机肥与高量氮肥(施氮量276 kg/hm^(2))配施(M1N2)、高量有机肥(M2,施用量60 t/hm^(2))、高量有机肥与低量氮肥配施(M2N1)和高量有机肥与高量氮肥配施(M2N2),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M2N2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239.02%、293.02%(0~5 cm),256.01%、319.37%(5~10 cm),247.51%、349.00%(10~20 cm)和164.67%、348.88%(20~30 cm)。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水溶性物、可提取腐殖、胡敏素和胡敏酸含量有所提高,但M1N1和M2N1处理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含量。本试验条件下,M2N2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腐殖质组分效果最好。
牛云梦魏文良王均艳崔浩孙筱璐徐学磊刘树堂
关键词: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全氮腐殖质组分
秸秆-磷石膏联用对赤泥的腐殖质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腐殖化过程是赤泥土壤化及堆场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采用腐殖质分级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秸秆和磷石膏联用对赤泥腐殖质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磷石膏联用显著增加赤泥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提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赤泥腐殖化过程。施用秸秆后,赤泥中葡萄糖苷酶、纤维素水解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分别升高7.15~8.76倍、5.64~7.12倍、2.69~4.57倍和2.59~4.24倍,显著增加Devosiaceae、Rhizobiaceae、Flavobacteriaceae、Caulobacteraceae和Cellvibrionaceae等具有纤维素降解和固氮功能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提高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外源生物促进腐殖质累积、驱动赤泥成土进程提供科学依据。
吴昊朱轩郅唐崇俭黄诗蔚孙伟江钧朱锋杨兴旺RONAN Courtney薛生国
关键词:赤泥秸秆腐殖质组分微生物群落
施用生物炭对东北大豆草甸土理化性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2024年
为评价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腐殖质及其腐殖化程度的改良效果,以生物炭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4个处理:空白对照(CK)、常规施肥(NPK)、单施生物炭(B1)和化肥配施生物炭(NPK+B1),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理化性和土壤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以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短期内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增加土壤中腐殖含量,提高稳定性,并改善土壤地,提高大豆产量。其中与CK相比,B1和NPK+B1处理的土壤理化性提升效果较为明显,电导率(EC)提高3.50%—98.99%、有机碳(OC)含量提高18.01%—23.18%、碱解氮(AN)含量提高23.48%—37.15%、全氮(TN)含量提高14.93%—25.37%、有效磷(AP)含量提高8.33%—110.16%、全磷(TP)含量提高10.00%—45.00%、速效钾(AK)含量提高6.61%—20.76%、全钾(TK)含量提高13.24%—30.74%、大豆产量提高了54.34%—90.36%。与NPK处理相比,NPK+B1处理土壤HA、FA和HM含量分别提高了38.62%、26.76%和16.45%。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pH、EC、AK、TK、TP、AN、TN、OC和大豆产量与腐殖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化肥配施生物炭处理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为克服大豆连作障碍,提高大豆生产能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詹增意郝丽伟岳岐刘帅曹殿云陈温福兰宇钱创建
关键词:生物炭草甸土理化性质腐殖质
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对非石灰性潮土有机碳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2024年
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受土壤自身量、施肥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为明确长期化肥施用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调控效果,在山东莱阳43 a(2021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低量氮肥(N1)、高量氮肥(N2)、高量氮肥配施磷肥(NP)、高量氮肥配施钾肥(NK)、高氮配施磷钾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N1能够显著提高0~5 cm的SOC含量,其增幅为22.84%,单施氮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5~10 cm的SOC含量,N1、N2的增幅分别为20.94%,28.60%,N1能够显著提高10~20 cm的SOC含量,增幅为17.05%,而其他处理无显著变化。化肥施用能够改变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CK相比,N1可以显著提高10~20 cm和20~30 cm土层胡敏酸(HA)的含量,增幅分别为22.86%,40.49%,而0~1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NP可以显著提高0~5 cm,5~10 cm土层富里酸(FA)含量,增幅分别为89.44%和124.63%,NK可以显著提高10~20 cm土层FA的含量,增幅为100.22%,NPK可以显著提高20~30 cm土层FA的含量,增幅为107.48%;N1可以显著提高0~5 cm土层胡敏素(Hu)的含量,增幅为69.34%,N2可以显著提高5~10 cm土层Hu的含量,增幅为66.18%,N1可以显著提高10~20 cm土层Hu的含量,增幅为79.50%,而20~3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综上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有效提高非石灰性潮土的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改变土壤腐殖质组分,且不同的施肥策略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单施氮肥处理的固碳量效果较好。
王均艳魏文良牛云梦崔浩孙筱璐徐学磊刘树堂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土壤有机碳腐殖质
黑土不同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质组分对年际降雨的响应及其微生物学转化机制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过程受多种因子的综合影响,土壤水分是影响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重要环境因子。一方面土壤水分通过直接作用瓦解团聚体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微生物和酶间接影响团聚体的形成,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团...
顾正毅
关键词:黑土团聚体腐殖质降雨
长期施用生物炭对棕壤养分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生物炭对棕壤养分含量及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影响,为评价生物炭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调控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稳定性方面的长效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生物炭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施炭量处理:0(CK)、15.75 t·hm^(-2)(BC1)、31.50 t·hm^(-2)(BC2)和47.25 t·hm^(-2)(BC3),分别测定生物炭施用4年和8年后土壤有机碳(SOC)、氮磷钾速效养分、氮磷钾全量养分以及土壤富里酸(FA)、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含量。【结果】施用生物炭可提高SOC含量,BC1、BC2、BC3处理SOC含量较CK处理提高了37.35%—72.97%。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AK)含量,与CK处理相比,BC1、BC2和BC3处理土壤AK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11.67—14.00、19.33—22.33和12.33—35.33 mg·kg-1。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和全钾(TK)含量影响不大(除个别处理)。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HA、可溶性腐殖质(HE)和HM含量。与CK处理相比,BC1、BC2和BC3处理土壤HA含量分别提高了39.68%—40.91%、30.91%—50.79%和34.55%—57.14%。BC1、BC2和BC3处理土壤HE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8.02%—29.74%、16.81%—30.48%和15.92%—24.91%。与CK处理相比,BC1、BC2和BC3处理土壤HM含量分别提高了48.39%—58.94%、13.57%—89.23%和82.36%—105.82%。施用生物炭4年后对土壤F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施用生物炭8年后显著提高了土壤FA含量,BC1、BC2和BC3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22.01%、30.19%和18.24%。在2016年,各施炭处理提高了土壤HA/HE和HA/FA,但降低了HE/HM,但在2020年,仅BC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HA/FA,BC3处理显著降低了HE/HM。通过冗余和相关分析表明,SOC、TK、AK、TP和AP与腐殖质组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OC和TK与土壤腐殖质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土壤SOC、AK、TP和AP与土壤腐殖质的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王庆阳曹殿云王迪詹增意贺婉莹孙强陈温福兰宇
关键词:生物炭棕壤富里酸胡敏素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茶园土壤呼吸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2024年
因化肥使用不当造成的茶园土壤酸化、茶叶品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茶园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腐殖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生物炭添加量在短期内可以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减少土壤CO_(2)的排放,在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下,土壤呼吸速率随添加量的升高而降低。生物炭添加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胡敏素碳含量,并且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胡敏素碳含量也明显增加,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富里酸和胡敏酸碳含量并无显著影响。
晁代顺曹欢李建武
关键词:生物质炭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
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光谱学特征
2024年
采用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土壤胡敏酸(HA)和胡敏素(HU)组分,利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元素分析表明,HA中C、H、N和S含量均高于HU,O含量低于HU。原子比分析表明HA的缩合度相对较高,分子结构相对复杂,HU的缩合度相对较低,分子结构相对简单。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表明,由于腐殖质(HS)的组成复杂,多种官能团互相干扰,HA和HU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无明显特征峰,吸光度值随着波长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HA包含的吸光有机成分较多,化学组成较复杂。HA和HU紫外特征参数SUV254和E4/E6比较分析表明,与HU相比,HA芳香性较大,腐殖化程度较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HA和HU具有相似的红外光谱,各研究对象特征吸收峰的吸收强度不同,其中开垦黑土20~40 cm和未开垦灰土18~37 cm土层HA的振动幅度较大,说明其包含的酚类化合物、含羟基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和羧酸,以及含羰基的醛、酮、醚等化合物的含量较多。开垦黑土10~20 cm土层和未开垦灰土18~37 cm土层HU在各特征吸收峰振动幅度较大,说明其包含的酚类化合物、羧酸、脂肪烃和糖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红外光谱各吸收峰强度比较分析表明,开垦后黑土HA和HU酚类化合物、羟基官能团和脂肪族化合物等含量增加,而开垦后灰土HA和HU酚类化合物、羧酸和脂肪族化合物含量下降,表明开垦对黑土土壤有机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含量,而促进了灰土土壤有机的分解。综上所述,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法为HS生物化学和生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宋鸽孔祥仕
关键词:胡敏酸胡敏素近红外光谱

相关作者

窦森
作品数:338被引量:2,726H指数:30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胡敏酸 玉米秸秆 秸秆 腐殖质 黑土
张亮
作品数:58被引量:275H指数:10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水稻土 LR 多粘类芽孢杆菌 长期施肥 腐殖质组分
段建南
作品数:235被引量:1,592H指数:21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长株潭城市群 栗褐土 公众参与 耕地保护
王改兰
作品数:57被引量:563H指数:12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长期施肥 栗褐土 长期定位试验 施肥 黄土丘陵区
范庆锋
作品数:66被引量:763H指数:19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设施土壤 保护地土壤 土壤酸化 保护地 灌溉方法